第69頁
端獻叫人傳晚膳,姜善道:「先別忙,我有件事問你。」
端獻道:「你問。」
「我見赦免名單上有那麼多人,這些人你打算做什麼呢?」姜善道:「他們其中大多是讀書人,你也知道,平常人家供一個讀書人多是舉全家之力,更有甚者舉全族之力。雖說赦免了他們,到底背上了罪名,以後再想入朝怕是不能了。這麼些讀書人,也太可惜了吧。」
「誰說他們不能入朝的,」端獻捻了一縷姜善的頭髮,在手指上繞來繞去,「不過是一道恩旨的事兒罷了。」
姜善不解,端獻給他解釋,「我打算叫這些人重新考科舉,考的上的,依舊做官。」
姜善有些明白了,他低著頭,又一想,「到底這些人都是考過的,其中門道十分清楚,這對別的考生未免不太公平。」
「所以啊,」端獻漫不經心道:「科舉得改一改了。」
姜善恍然大悟,原來端獻這一番動作的目的在科舉,也是,八股取士未免僵化了,不是長久之道。
弄明白了這些,姜善心裡一樁事放下了,他笑道:「你同意他們入朝為官,焉知他們之中有沒有像你當年一樣的呢?」
端獻滿不在意,「若有能耐,只管來奪。成王敗寇,我無二話。」
作者有話說:正式進入宮廷篇章關於李氏,我想說的是,不是王溶沒死,她就沒有過錯了。在孫管家一節裡面雲獻就說過,你覺得罪不至死,是你覺得,要看受害人怎麼想。也不要跟我提什么正妻小妾的事,如果按照封建禮節,李氏未出嫁而拋頭露面流言漫天,不敬公婆這些都是大罪。
最後,我想怎麼寫是我的事,如果本文有一點讓你覺得不舒服的地方,請不要勉強自己。
第42章 玉脂燈
姜善並不總宿在養心殿。端獻初登基的時候是如此,但是很快文官集團便想要給這個年輕的帝王一點顏色看看。那時候,摺子像雪花似的飛進宮裡,想要當庭撞柱的言官排著隊排。
他們是不怕被責罰甚至是賜死的,諫上而死是言官的榮耀,他們一定會名垂千古流芳百世,而相應的,端獻必然會聲名狼藉。
最後,姜善為了讓兩方下台,自己搬出了養心殿,改住在東長街的幾間屋子裡。那是歷來的掌印太監的居住之地。
這件事以文官集團大獲全勝告終。但是不久之後,逆王案發,被牽連的大臣不知幾許,朝臣們互相攻訐揭發,文官集團岌岌可危,很快潰散成一盤散沙。
姜善昨日宿在了養心殿,今晨穿戴好,從養心殿裡出來。他身著大紅織金曳撒,頭戴九梁東珠冠,腰上系了一塊小小的牙牌。因著倒春寒,他身上又披了一件金線繡著麒麟的披風。
姜善身後跟著福泰和幾個小太監,長長的宮道上,風吹起他的披風,同衣擺一同蹁躚起伏。迎面的宮女太監避讓,跪在路兩旁,等姜善走了才敢起身離開。
皇宮百年間都是一個模樣,宮裡的人換來換去也不見有什麼稀奇,嚴苛的規矩教出來同樣低眉頷首,面無表情的一幫人。姜善心想,若非自己長於深宮,還真不能適應。
隆宗門之南,坐東朝西房一連,原名協恭堂。每日申時,姜善要在這裡看文書,分管整理之後在呈給陛下。按舊例,掌印太監要帶著八名秉筆太監和隨侍一同進來整理文書。
姜善走進來的時候,那八名秉筆太監已經候在門口了,宮裡姜善一家獨大,本該同他平起平坐的秉筆太監幾乎只是擺設。
姜善走到近前,抬了抬手,立即有人將門打開,姜善率先走進去,餘下幾人才跟著進來。
他們雖然跟著進來,但是摺子的內容只有姜善一個人能看,這也是姜善為何如此位高權重的原因。
大臣上書的內容很多,端獻即位不久,逆王案又牽扯的那麼廣。每一日都是成百上千件事寫成摺子遞上來。其中有不少是彈劾姜善的。
他們不敢明著說為文聖皇帝操辦冥壽不好,只暗戳戳的諷刺姜善一味媚上巧言令色,至於大赦天下這件事情,都默契的絕口不提。
這些摺子,姜善看過便罷,若是拿到端獻面前,他少不得要生一場氣,然後在這些言官身上發作出來。
待了約摸一個時辰,姜善從協恭堂走出來,將分揀好的摺子送去武英殿。
端獻正在殿中接見大臣,姜善到的時候豐興守在門口,見姜善來了,忙走上前。
「裡頭是誰在?」姜善問道。
「首輔大人,翰林學士,還有國子監祭酒。」豐興如實答了,又道:「奴才這就給您通報。」
「罷了,」姜善瞧著庭前一簇迎春開得正好,便道:「裡頭在議事,我等等也無妨。」
豐興不敢怠慢,命人搬了椅子拿了手爐,請姜善在避風處坐下。
約摸等了一刻鐘,門打開來,裡頭的人走了出來。首輔瞧見姜善,同他見了禮,翰林學士和國子監祭酒很看不上姜善,招呼也不大,哼了一聲就走了。
姜善也只當沒看到,瞧著首輔一把年紀了,便將手中的手爐遞給了他,「倒春寒的天兒,相輔可得精心。」
首輔謝過姜善,自去了。
端獻這會子坐在後殿喝茶,見姜善來了,抬手免了他的禮,叫他過來坐。
「我預備今年夏天加開恩科,同時改革科舉制度,以觀後效。」
端獻道:「你問。」
「我見赦免名單上有那麼多人,這些人你打算做什麼呢?」姜善道:「他們其中大多是讀書人,你也知道,平常人家供一個讀書人多是舉全家之力,更有甚者舉全族之力。雖說赦免了他們,到底背上了罪名,以後再想入朝怕是不能了。這麼些讀書人,也太可惜了吧。」
「誰說他們不能入朝的,」端獻捻了一縷姜善的頭髮,在手指上繞來繞去,「不過是一道恩旨的事兒罷了。」
姜善不解,端獻給他解釋,「我打算叫這些人重新考科舉,考的上的,依舊做官。」
姜善有些明白了,他低著頭,又一想,「到底這些人都是考過的,其中門道十分清楚,這對別的考生未免不太公平。」
「所以啊,」端獻漫不經心道:「科舉得改一改了。」
姜善恍然大悟,原來端獻這一番動作的目的在科舉,也是,八股取士未免僵化了,不是長久之道。
弄明白了這些,姜善心裡一樁事放下了,他笑道:「你同意他們入朝為官,焉知他們之中有沒有像你當年一樣的呢?」
端獻滿不在意,「若有能耐,只管來奪。成王敗寇,我無二話。」
作者有話說:正式進入宮廷篇章關於李氏,我想說的是,不是王溶沒死,她就沒有過錯了。在孫管家一節裡面雲獻就說過,你覺得罪不至死,是你覺得,要看受害人怎麼想。也不要跟我提什么正妻小妾的事,如果按照封建禮節,李氏未出嫁而拋頭露面流言漫天,不敬公婆這些都是大罪。
最後,我想怎麼寫是我的事,如果本文有一點讓你覺得不舒服的地方,請不要勉強自己。
第42章 玉脂燈
姜善並不總宿在養心殿。端獻初登基的時候是如此,但是很快文官集團便想要給這個年輕的帝王一點顏色看看。那時候,摺子像雪花似的飛進宮裡,想要當庭撞柱的言官排著隊排。
他們是不怕被責罰甚至是賜死的,諫上而死是言官的榮耀,他們一定會名垂千古流芳百世,而相應的,端獻必然會聲名狼藉。
最後,姜善為了讓兩方下台,自己搬出了養心殿,改住在東長街的幾間屋子裡。那是歷來的掌印太監的居住之地。
這件事以文官集團大獲全勝告終。但是不久之後,逆王案發,被牽連的大臣不知幾許,朝臣們互相攻訐揭發,文官集團岌岌可危,很快潰散成一盤散沙。
姜善昨日宿在了養心殿,今晨穿戴好,從養心殿裡出來。他身著大紅織金曳撒,頭戴九梁東珠冠,腰上系了一塊小小的牙牌。因著倒春寒,他身上又披了一件金線繡著麒麟的披風。
姜善身後跟著福泰和幾個小太監,長長的宮道上,風吹起他的披風,同衣擺一同蹁躚起伏。迎面的宮女太監避讓,跪在路兩旁,等姜善走了才敢起身離開。
皇宮百年間都是一個模樣,宮裡的人換來換去也不見有什麼稀奇,嚴苛的規矩教出來同樣低眉頷首,面無表情的一幫人。姜善心想,若非自己長於深宮,還真不能適應。
隆宗門之南,坐東朝西房一連,原名協恭堂。每日申時,姜善要在這裡看文書,分管整理之後在呈給陛下。按舊例,掌印太監要帶著八名秉筆太監和隨侍一同進來整理文書。
姜善走進來的時候,那八名秉筆太監已經候在門口了,宮裡姜善一家獨大,本該同他平起平坐的秉筆太監幾乎只是擺設。
姜善走到近前,抬了抬手,立即有人將門打開,姜善率先走進去,餘下幾人才跟著進來。
他們雖然跟著進來,但是摺子的內容只有姜善一個人能看,這也是姜善為何如此位高權重的原因。
大臣上書的內容很多,端獻即位不久,逆王案又牽扯的那麼廣。每一日都是成百上千件事寫成摺子遞上來。其中有不少是彈劾姜善的。
他們不敢明著說為文聖皇帝操辦冥壽不好,只暗戳戳的諷刺姜善一味媚上巧言令色,至於大赦天下這件事情,都默契的絕口不提。
這些摺子,姜善看過便罷,若是拿到端獻面前,他少不得要生一場氣,然後在這些言官身上發作出來。
待了約摸一個時辰,姜善從協恭堂走出來,將分揀好的摺子送去武英殿。
端獻正在殿中接見大臣,姜善到的時候豐興守在門口,見姜善來了,忙走上前。
「裡頭是誰在?」姜善問道。
「首輔大人,翰林學士,還有國子監祭酒。」豐興如實答了,又道:「奴才這就給您通報。」
「罷了,」姜善瞧著庭前一簇迎春開得正好,便道:「裡頭在議事,我等等也無妨。」
豐興不敢怠慢,命人搬了椅子拿了手爐,請姜善在避風處坐下。
約摸等了一刻鐘,門打開來,裡頭的人走了出來。首輔瞧見姜善,同他見了禮,翰林學士和國子監祭酒很看不上姜善,招呼也不大,哼了一聲就走了。
姜善也只當沒看到,瞧著首輔一把年紀了,便將手中的手爐遞給了他,「倒春寒的天兒,相輔可得精心。」
首輔謝過姜善,自去了。
端獻這會子坐在後殿喝茶,見姜善來了,抬手免了他的禮,叫他過來坐。
「我預備今年夏天加開恩科,同時改革科舉制度,以觀後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