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齊國皇帝本來還不太在意的,如今看這架勢才知道不好,可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那些夏國人倘若真心與咱們作對,又何必把價格壓的這麼低呢?這豈不是送錢給別人花,難道夏國的皇帝真的這麼閒嗎?”

  對於這一點,滿朝文武都想不通。方丞相倒是猜到了一些,不過他也沒有什麼證據,冒然說出來的話,以聖上對他的態度肯定是覺得他再胡扯。

  到時候他還別在滿朝文武面前丟個面子,何苦了?

  就連方丞相都閉嘴了,其他人哪敢多話?

  好在齊皇也不需要他們附和,不管夏國的意圖究竟是什麼?但是有一點他知道自己想的肯定沒錯,那就是——夏國肯定不安好心。

  這是他在長久以來的教訓中得到的經驗。

  反正一個夏國扯上關係的準備好事兒。

  如今民間都用上了夏國的紗,齊皇對此憂心不已,但是又不想降低本國紗的價格。

  這一降,可就沒有再漲回去的機會了。可這麼放任夏國囂張,他卻又不甘願。

  苦心冥想之後,齊皇動手,給蜀國皇帝朱庭玉寫了一封信。

  想必厭惡夏國的,應該不止他一個吧。

  作者有話說:

  輕容紗,出自宋周密《齊東野語》卷十:“紗之至輕者,有所謂輕容,出唐《類苑》云:‘輕容,無花薄紗也’。”

  第121章 合作 ◇

  ◎故技重施惹人嫌◎

  齊國與蜀國, 關係並非有多麼輕厚,早年間,齊皇甚至對蜀國的領土動過心思。不過, 都說義動君子, 利動貪人,這兩人後來擯棄前嫌,也是因為有夏國這塊大肥肉在前面吊著, 勾得這兩個人情不自禁地坐上了同一條船上。

  齊國同夏國的恩怨由來已久,蜀國卻不然。

  朱庭玉的心思也好猜, 原來蜀國與夏國相差無幾,夏國甚至還時不時有求於蜀國,如今夏國蒸蒸日上, 蜀國卻在原地徘徊不前,怎能讓人不嫉恨?

  朱庭玉也就是沒跨過心裡那道坎兒, 才做出了那麼多前後不一的事。

  他收到齊皇書信時,正在料理林家軍一事。

  這林家軍自得了薛仁之後,日漸強大,已經與朝廷的正統軍無異了, 聽說近些日子還四處招攬人才, 似乎是要建立一個國中之國的意思, 把朱庭玉急得直上火。

  這裡頭還有不少他想不明白的地方。若說林家軍的名頭、實力厲害,他也是早有聽聞, 可之前卻也沒有像如今這樣所向披靡, 仿佛是有什麼人在背後指點一樣。

  朱庭玉篤定林檀背後有高人, 卻不敢肯定這人究竟是林檀自己找的, 還是夏國那邊故意安插的。真要是夏國安插的, 那夏國就真的該死了。

  若要對付夏國, 先得讓齊國幫忙將林家軍這批人徹底殲滅。

  因為是齊國求他幫忙的,故而朱庭玉回信的時候也理直氣壯地提了要求——他準備向齊國借兵。

  齊皇收到回信的時候也是氣得半晌沒緩過來。

  都說夏國最不要臉,怎麼他瞧著這蜀國人才是真正的厚顏無恥之徒。怎麼著,他若不借兵的話,蜀國難道就不幫忙了?如今兩國合作,為的是往長久的利益,又不在爭著一朝一夕的長短。

  真是自私自利,目光短淺!

  前頭那占盡了風光的李垣喬也聽說了齊皇的煩悶。作為如今的御前大紅人,李垣喬自然得替齊皇排憂解難的,是以他便建議道:

  “您若久久拿不定主意,不妨回蜀國皇帝一封信,告訴他齊國如今上要對付燕國,下要對付夏國,借不出兵來。”

  齊皇哼了一聲:“倘若朕這麼說,你以為蜀國那群人精還願意跟在咱們身後做事兒,必然早就一拍兩散了。”

  他們兩國合作乃是出於利益,若是沒有利可占,蜀國人保准跑的比誰都要快。

  李垣喬笑著道:“您若是不提個意見,他們自然是要跑的,可若咱們這邊出了一個好點子,臣不信蜀國皇帝不動心。”

  齊皇眼睛一亮:“……什麼點子?”

  李垣喬探下身,對著齊皇的耳朵低聲說了兩句。

  齊皇越聽越是激動,待李垣喬說完,他一把拍在椅子上:“朕怎麼就沒想出這樣的好點子呢?還得靠李愛卿啊!”

  當初他一舉將李愛卿提拔上來,真是他這幾年做過最正確的決定了。

  齊皇等不住了,又趕忙給蜀國的朱庭玉又寫了一封信。這樣的大事兒,齊國單獨來做也不是不可以,可是代價太大了一些,若要找個人共同分擔才是最好的。

  齊皇也不怕蜀國不答應,明擺著能賺回本的好事,蜀國怎麼可能不答應。

  至於夏國,他說真的中計了那也是夏國人罪有應得,他們也只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理由十分充足。

  夏國人還不知道齊國跟蜀國如今不清不楚的關係。

  蕭瑾也沒注意到,他雖然時常派人前去打聽兩國的消息,但他也不能一天到晚盯著,朝中畢竟還有那麼多的情要做。

  張崇明能夠領著人先將各奏書看完,但是最後做決定的還是蕭瑾,這一點誰也不能代勞。

  蕭瑾最近見得最多的就是關於考課的奏書。

  他一直想改革官員考課,只是以前的吏部尚書姜明還在的時候,對此並不上心,可以說是從來沒管過?等程長庚上任之後,此事才漸漸有了些明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