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頁
“寧王府的世子妃已經去寧藩孝順長輩,寧王府的世子所出子嗣,亦是去寧藩孝順長輩。此是孝道,自當如此。只是中宮娘娘覺得寧王府留下余側妃一個女眷在京都侍候寧王府的世子爺,也是有些薄待世子和世子妃。”
趙淑妃捂嘴偷笑一回,她說道:“當初世子、世子妃會一人留在京都,一人去往寧藩。皇后娘娘在中間起著一起子作用。皇后娘娘怕直接降旨,會讓寧藩誤會。皇后娘娘是美意,是想著大皇子、二皇子與堂兄弟結一份友誼。”
“這不,我就是說合的人。”趙淑妃此時把事情講清楚。
“舅母您就是傳一個話。事情成不成的,哪能怪到舅母的頭上。”趙淑妃表露自己的態度。杜綿綿一聽後,她是裝著愰然大悟的樣子。
實則杜綿綿已經聽懂了,寧王世子身邊如今一個余側妃侍候著。余側妃的娘家,自然便是皇后余氏的娘家。這兩個余氏是堂姐妹。
現在的皇后娘娘余氏膝下有大皇子,瞧著和二皇子的生母趙淑妃還是關係頗不錯的樣子。當然,這是趙淑妃故意的。趙淑妃一直在巴結皇后。
皇后膝下有子,又是嫡長子。早前皇帝司馬瞻的膝下有三子,已經夭折一子。如今就一嫡子一庶子。
如今的情況下,皇帝往後肯定還會選秀,皇家不會缺皇子。二皇子的生母想巴結上來,母子二人都是伏低做小的態度。
皇后暫時就是默認了這趙淑妃的示好。至於皇后心頭如何想?端憑著皇后給自己兒子尋同窗時,就是尋到堂兄弟寧藩的嫡長孫司馬暻的身上。就能看出來皇后也在早早做一些準備。
“娘娘吩咐,臣婦下去後一定趕緊寄書信去寧藩。至於事情成不成的,臣婦在此先向娘娘請罪。此事臣婦做不得半分主。”杜綿綿的態度挺謙卑。
“舅母做足本份就好。”趙淑妃笑著回一話。
這一回的召見,趙淑妃在杜綿綿告退時,還是賜了一回禮物。宮裡賞的,杜綿綿自然沒有推脫的道理。
杜綿綿拿著宮裡的賞,她是回到家後,就是寫一封書信。然後,待丈夫司徒弘光下差後,她把自己寫的書信讓丈夫瞧過一回。杜綿綿趁此時,也把宮中得到的消息講一回。
夫妻二人一商量,自然是一樣的態度。此事肯定得通知寧藩的女兒。至於寧藩最後的決斷如何?那不是夫妻二人能做主的事情。且觀後續的進度便是。
乾元三十七年。
夏末。
寧藩的司徒瀅瀅接到爹娘的書信。這事情是宮裡提出來的,司徒瀅瀅當然不敢含糊,她是拿著親娘的書信去尋婆母寧王妃。
寧王妃見過親家母寫來的信後,她對兒媳問道:“睦兒媳婦,你是什麼想法?”
“兒媳全聽父王和母妃的意思。”司徒瀅瀅只是一個兒媳婦,寧藩的事情由不得她做主。至於問司徒瀅瀅內心的想法,她挺複雜的。
寧王妃沉默片刻後,她說道:“此事我與王爺商量一回。暫時先緩一緩。”寧王妃也不能私自拿主意,她還得與寧王商量一回。
“兒媳聽母妃的吩咐。”司徒瀅瀅回一話。
寧藩最後什麼結果,那不必多提。在新君登基後,在新一任中宮透過人傳遞善意後。寧藩當然沒有拒絕的道理。
只是寧王已經差著三個兒子進京都。此時再把嫡長孫也送去,就顯得巴結過甚。寧王好歹也是新君的親王叔。還是諸藩王里,唯一的一位嫡皇子出身。
寧王最後的做法自然是光明正大的上奏章,把此事擺在明面上。
京都皇城,泰和宮。
待著新君司馬瞻看到王叔寧王的奏章,又是得著暗衛稟明,此是皇后之意示下後。司馬瞻是沉默良久。最後,司馬瞻去了一趟中宮處。
皇后對於新君的到來,她是開心的。她哪怕是中宮,哪怕膝下有嫡長子。可到底做為中宮皇后,她身上的擔子就是加重起來。更擔憂著往後宮中越來越多的秀女,越來越多的美人兒。
如今自然樂得與皇帝培養一些默契來。
司馬瞻與皇后閒聊一些宮中趣事。最多的還是聊著大皇子將進學的事情。司馬瞻說著自己請的諸位師傅,個個都是皇帝考校過的人選。
皇后聽得很認真。
最後皇帝司馬瞻似乎是無意的提一話,他道:“對於諸藩王的孫輩進京都,朕覺得不妥當。諸王府的王世子皆已經入京都。寧藩的六皇叔更是把三位堂弟全派來京都。他家的嫡長孫再是差遣來京都,豈不是讓六皇叔的跟前少著孝順的兒孫承歡膝下。此事不妥當。”
“皇上說的是。皇上既然覺得不合適,那此事緩下來便是。”皇后就沒有反駁皇帝的意思,這時候自然按下自己的心思不提。
司馬瞻在皇后這兒沒有久坐。
皇帝司馬瞻離開後,皇后的神色是黯然下來。她已經有些懂得皇帝的意思。皇帝顯然不想讓皇宮內的皇子那是開始培植人手。
皇帝更想大權獨攬。畢竟寧藩上奏章的事情又沒有瞞著人。也是給皇宮裡遞過話的。現在居然是皇帝拒絕了。這是皇后先頭一直沒想到的地方。
“皇帝、君父……”皇后嘴裡輕聲的呢喃著此話。皇后還有什麼不懂得的,在皇帝逾期為帝的那一刻起,他身上的人味兒便是淡了。皇帝身上更多的帝王的神性。他的眼中,權勢才是最重要的。
趙淑妃捂嘴偷笑一回,她說道:“當初世子、世子妃會一人留在京都,一人去往寧藩。皇后娘娘在中間起著一起子作用。皇后娘娘怕直接降旨,會讓寧藩誤會。皇后娘娘是美意,是想著大皇子、二皇子與堂兄弟結一份友誼。”
“這不,我就是說合的人。”趙淑妃此時把事情講清楚。
“舅母您就是傳一個話。事情成不成的,哪能怪到舅母的頭上。”趙淑妃表露自己的態度。杜綿綿一聽後,她是裝著愰然大悟的樣子。
實則杜綿綿已經聽懂了,寧王世子身邊如今一個余側妃侍候著。余側妃的娘家,自然便是皇后余氏的娘家。這兩個余氏是堂姐妹。
現在的皇后娘娘余氏膝下有大皇子,瞧著和二皇子的生母趙淑妃還是關係頗不錯的樣子。當然,這是趙淑妃故意的。趙淑妃一直在巴結皇后。
皇后膝下有子,又是嫡長子。早前皇帝司馬瞻的膝下有三子,已經夭折一子。如今就一嫡子一庶子。
如今的情況下,皇帝往後肯定還會選秀,皇家不會缺皇子。二皇子的生母想巴結上來,母子二人都是伏低做小的態度。
皇后暫時就是默認了這趙淑妃的示好。至於皇后心頭如何想?端憑著皇后給自己兒子尋同窗時,就是尋到堂兄弟寧藩的嫡長孫司馬暻的身上。就能看出來皇后也在早早做一些準備。
“娘娘吩咐,臣婦下去後一定趕緊寄書信去寧藩。至於事情成不成的,臣婦在此先向娘娘請罪。此事臣婦做不得半分主。”杜綿綿的態度挺謙卑。
“舅母做足本份就好。”趙淑妃笑著回一話。
這一回的召見,趙淑妃在杜綿綿告退時,還是賜了一回禮物。宮裡賞的,杜綿綿自然沒有推脫的道理。
杜綿綿拿著宮裡的賞,她是回到家後,就是寫一封書信。然後,待丈夫司徒弘光下差後,她把自己寫的書信讓丈夫瞧過一回。杜綿綿趁此時,也把宮中得到的消息講一回。
夫妻二人一商量,自然是一樣的態度。此事肯定得通知寧藩的女兒。至於寧藩最後的決斷如何?那不是夫妻二人能做主的事情。且觀後續的進度便是。
乾元三十七年。
夏末。
寧藩的司徒瀅瀅接到爹娘的書信。這事情是宮裡提出來的,司徒瀅瀅當然不敢含糊,她是拿著親娘的書信去尋婆母寧王妃。
寧王妃見過親家母寫來的信後,她對兒媳問道:“睦兒媳婦,你是什麼想法?”
“兒媳全聽父王和母妃的意思。”司徒瀅瀅只是一個兒媳婦,寧藩的事情由不得她做主。至於問司徒瀅瀅內心的想法,她挺複雜的。
寧王妃沉默片刻後,她說道:“此事我與王爺商量一回。暫時先緩一緩。”寧王妃也不能私自拿主意,她還得與寧王商量一回。
“兒媳聽母妃的吩咐。”司徒瀅瀅回一話。
寧藩最後什麼結果,那不必多提。在新君登基後,在新一任中宮透過人傳遞善意後。寧藩當然沒有拒絕的道理。
只是寧王已經差著三個兒子進京都。此時再把嫡長孫也送去,就顯得巴結過甚。寧王好歹也是新君的親王叔。還是諸藩王里,唯一的一位嫡皇子出身。
寧王最後的做法自然是光明正大的上奏章,把此事擺在明面上。
京都皇城,泰和宮。
待著新君司馬瞻看到王叔寧王的奏章,又是得著暗衛稟明,此是皇后之意示下後。司馬瞻是沉默良久。最後,司馬瞻去了一趟中宮處。
皇后對於新君的到來,她是開心的。她哪怕是中宮,哪怕膝下有嫡長子。可到底做為中宮皇后,她身上的擔子就是加重起來。更擔憂著往後宮中越來越多的秀女,越來越多的美人兒。
如今自然樂得與皇帝培養一些默契來。
司馬瞻與皇后閒聊一些宮中趣事。最多的還是聊著大皇子將進學的事情。司馬瞻說著自己請的諸位師傅,個個都是皇帝考校過的人選。
皇后聽得很認真。
最後皇帝司馬瞻似乎是無意的提一話,他道:“對於諸藩王的孫輩進京都,朕覺得不妥當。諸王府的王世子皆已經入京都。寧藩的六皇叔更是把三位堂弟全派來京都。他家的嫡長孫再是差遣來京都,豈不是讓六皇叔的跟前少著孝順的兒孫承歡膝下。此事不妥當。”
“皇上說的是。皇上既然覺得不合適,那此事緩下來便是。”皇后就沒有反駁皇帝的意思,這時候自然按下自己的心思不提。
司馬瞻在皇后這兒沒有久坐。
皇帝司馬瞻離開後,皇后的神色是黯然下來。她已經有些懂得皇帝的意思。皇帝顯然不想讓皇宮內的皇子那是開始培植人手。
皇帝更想大權獨攬。畢竟寧藩上奏章的事情又沒有瞞著人。也是給皇宮裡遞過話的。現在居然是皇帝拒絕了。這是皇后先頭一直沒想到的地方。
“皇帝、君父……”皇后嘴裡輕聲的呢喃著此話。皇后還有什麼不懂得的,在皇帝逾期為帝的那一刻起,他身上的人味兒便是淡了。皇帝身上更多的帝王的神性。他的眼中,權勢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