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頁
乾元三十七年,夏末。
寧藩的寧王不得聖旨,不能回京都。哪怕寧王一再上奏章請表,可登基的新君不同意。還是下聖旨,明言是駕崩的高皇帝,乾元帝的遺言。
不許諸王進京都奔喪。於是,寧王在自己不能進京都的情況下。他把寧藩的次子、三子也是打發來京都。寧王諸子,皆入京都替父哭靈。
寧王的舉動,也是在向新君示弱。諸子進京都,何嘗不是寧王在向新君送人質。
寧王的做法,算是起一個頭。其它分封的諸藩王見此,也是一一差兒子進京都來哭靈。
一時間京都里最不缺少的就是諸藩的王世子,王孫公子們。
泰和宮。
新君上位,司馬瞻給自己圈了一個新的年號,永慶。
次年將會改年號。乾元三十七年依然延用舊的年號乾元。
初登大寶,新君降恩。次年,便是開恩科。這是給天下士子的福利。同時,新君的後宮自然是一一升位。
杜綿綿是從四品的恭人,她自然也是隨著其它的官家女眷一樣的進宮拜會過皇后娘娘余氏。
初入皇宮時。杜綿綿是頭一回見到真正的古代皇宮。一步一步之間,不是那等博物館的感覺。而是真正的皇宮。那等皇家威儀,俱是一一體現。
那是生殺予奪的大權。那是皇權的至高無上。
杜綿綿只是一個小小的恭人。她拜見皇后娘娘時,只是一眾人里不起眼的一個。到是隨後,司徒家接到宮中的傳召。
杜綿綿在此時才是知道,傳召她的是宮裡的淑妃娘娘。育有二皇子的淑妃娘娘,自然便是趙文秀。這一位曾經被忠勇侯府收留的表姑娘。
杜綿綿得著宮裡的傳召,她當然不敢怠慢。
在準備進宮的那一日,杜綿綿是穿著朝服。她進宮後,皇后娘娘自然沒見著。只是給在皇后娘娘的寢宮外,得著皇后娘娘身邊的女官接見。還朝著皇宮的寢宮方向是磕了頭,算是問過安。
在淑妃的寢宮中。杜綿綿見到貴為妃位娘娘的趙文秀。居移體,養貴氣。在杜綿綿的眼中,此時的淑妃完全沒有一點以前趙家表姑娘的模樣。
此時在杜綿綿眼中的是一位高貴的妃娘娘。
“臣婦參見淑妃娘娘,娘娘萬福金安。”杜綿綿恭敬的行禮問安。
“恭人請起。”淑妃很客氣。杜綿綿可不敢當真。她是恭敬的謝過話後,方是起身。
“賜坐。”淑妃吩咐一聲。
旁邊的宮人請一個手勢。杜綿綿再謝過話,才是恭敬的落坐。只敢著坐著半個身位。杜綿綿這時候態度是恭敬的很。一切恭聽吩咐的模樣。
趙文秀瞧著杜綿綿的態度,她是捂嘴輕笑一聲。她道:“許久未見。舅母這般太客套了。”
第117章
“娘娘跟前, 臣婦拜服。此非是客套,實是被娘娘的高貴攝服。”杜綿綿撿著好話巴結。趙文秀聽後,她是捂嘴輕笑出聲。趙文秀說道:“舅母這話說的,謬讚了, 本宮受不住。”
“娘娘是一宮主位, 膝下又育有二皇子。臣婦之言,句句實話。娘娘自是天下間一等一的尊貴之人。”杜綿綿在皇宮裡, 面前是如今貴位淑妃的趙文秀。對方代表的是皇權的威嚴, 杜綿綿當然是撿著好話就講。
在杜綿綿的吹捧下,或者是露骨的巴結下。趙文秀還是挺受用的。二人也是說著一些閒言碎語。一直到趙文秀提出召見杜綿綿的來意。杜綿綿才是愰然大悟。
“本宮今日召見舅母, 也是替中宮娘娘說一樁事兒。此是好事。就是要舅母操勞一回。”趙文秀笑著提一話。
“臣婦能盡一份綿薄之力,臣婦榮幸。娘娘但有吩咐,您儘管吩咐就是。”杜綿綿一個小小恭人。對方是後宮的淑妃。如今口中提到的還是中宮的皇后娘娘。
皇后是國母,皇后讓辦的事兒,哪有人敢拒絕。那不是茅房裡點燈,找屎(死)嗎?
“中宮娘娘與本宮暗示一回, 道是寧王府的嫡長孫與皇宮裡的大皇子、二皇子皆是堂兄弟,又是同一年出生。如今大皇子、二皇子皆要準備正式進學。想是身邊的同窗當是同宗兄弟為好。”趙秀文這話不是暗示, 已經是明示。
乾元三十七年,寧王世子司馬睦和司徒瀅瀅夫妻所出的嫡長子司馬暻今年秋,將滿七歲。這一位嫡長孫如今在寧藩。
杜綿綿聽著趙淑妃的意思,是替中宮傳個話。想讓司馬暻來京都進學。說是進學, 杜綿綿怎麼聽著都像是跟他爹一樣的人質。
“娘娘抬愛。”杜綿綿趕緊回一話。
“只是暻哥兒乃是寧藩的嫡長孫, 雖是臣婦的外孫。可寧藩之家事,豈是臣婦能插手?娘娘, 您是高看臣婦。”杜綿綿趕緊福禮, 她是連連賠罪。
“舅母, 您是誤會了。”趙淑妃見著杜綿綿行禮認罰的模樣,她趕緊說道:“您是長輩,您先落坐。且聽我慢慢講。”
趙淑妃這般講話,杜綿綿才是重新落坐。只是這一回,她表現出來的態度更是忐忑不安。有幾分不安是真的,也是表現在臉上。有幾分就是裝出來的。
杜綿綿最清楚,這等寧藩的事情,她一個小小的恭人,她哪有說話的資格。從來沒得一個做外祖母的去當女婿家的主。
寧藩的寧王不得聖旨,不能回京都。哪怕寧王一再上奏章請表,可登基的新君不同意。還是下聖旨,明言是駕崩的高皇帝,乾元帝的遺言。
不許諸王進京都奔喪。於是,寧王在自己不能進京都的情況下。他把寧藩的次子、三子也是打發來京都。寧王諸子,皆入京都替父哭靈。
寧王的舉動,也是在向新君示弱。諸子進京都,何嘗不是寧王在向新君送人質。
寧王的做法,算是起一個頭。其它分封的諸藩王見此,也是一一差兒子進京都來哭靈。
一時間京都里最不缺少的就是諸藩的王世子,王孫公子們。
泰和宮。
新君上位,司馬瞻給自己圈了一個新的年號,永慶。
次年將會改年號。乾元三十七年依然延用舊的年號乾元。
初登大寶,新君降恩。次年,便是開恩科。這是給天下士子的福利。同時,新君的後宮自然是一一升位。
杜綿綿是從四品的恭人,她自然也是隨著其它的官家女眷一樣的進宮拜會過皇后娘娘余氏。
初入皇宮時。杜綿綿是頭一回見到真正的古代皇宮。一步一步之間,不是那等博物館的感覺。而是真正的皇宮。那等皇家威儀,俱是一一體現。
那是生殺予奪的大權。那是皇權的至高無上。
杜綿綿只是一個小小的恭人。她拜見皇后娘娘時,只是一眾人里不起眼的一個。到是隨後,司徒家接到宮中的傳召。
杜綿綿在此時才是知道,傳召她的是宮裡的淑妃娘娘。育有二皇子的淑妃娘娘,自然便是趙文秀。這一位曾經被忠勇侯府收留的表姑娘。
杜綿綿得著宮裡的傳召,她當然不敢怠慢。
在準備進宮的那一日,杜綿綿是穿著朝服。她進宮後,皇后娘娘自然沒見著。只是給在皇后娘娘的寢宮外,得著皇后娘娘身邊的女官接見。還朝著皇宮的寢宮方向是磕了頭,算是問過安。
在淑妃的寢宮中。杜綿綿見到貴為妃位娘娘的趙文秀。居移體,養貴氣。在杜綿綿的眼中,此時的淑妃完全沒有一點以前趙家表姑娘的模樣。
此時在杜綿綿眼中的是一位高貴的妃娘娘。
“臣婦參見淑妃娘娘,娘娘萬福金安。”杜綿綿恭敬的行禮問安。
“恭人請起。”淑妃很客氣。杜綿綿可不敢當真。她是恭敬的謝過話後,方是起身。
“賜坐。”淑妃吩咐一聲。
旁邊的宮人請一個手勢。杜綿綿再謝過話,才是恭敬的落坐。只敢著坐著半個身位。杜綿綿這時候態度是恭敬的很。一切恭聽吩咐的模樣。
趙文秀瞧著杜綿綿的態度,她是捂嘴輕笑一聲。她道:“許久未見。舅母這般太客套了。”
第117章
“娘娘跟前, 臣婦拜服。此非是客套,實是被娘娘的高貴攝服。”杜綿綿撿著好話巴結。趙文秀聽後,她是捂嘴輕笑出聲。趙文秀說道:“舅母這話說的,謬讚了, 本宮受不住。”
“娘娘是一宮主位, 膝下又育有二皇子。臣婦之言,句句實話。娘娘自是天下間一等一的尊貴之人。”杜綿綿在皇宮裡, 面前是如今貴位淑妃的趙文秀。對方代表的是皇權的威嚴, 杜綿綿當然是撿著好話就講。
在杜綿綿的吹捧下,或者是露骨的巴結下。趙文秀還是挺受用的。二人也是說著一些閒言碎語。一直到趙文秀提出召見杜綿綿的來意。杜綿綿才是愰然大悟。
“本宮今日召見舅母, 也是替中宮娘娘說一樁事兒。此是好事。就是要舅母操勞一回。”趙文秀笑著提一話。
“臣婦能盡一份綿薄之力,臣婦榮幸。娘娘但有吩咐,您儘管吩咐就是。”杜綿綿一個小小恭人。對方是後宮的淑妃。如今口中提到的還是中宮的皇后娘娘。
皇后是國母,皇后讓辦的事兒,哪有人敢拒絕。那不是茅房裡點燈,找屎(死)嗎?
“中宮娘娘與本宮暗示一回, 道是寧王府的嫡長孫與皇宮裡的大皇子、二皇子皆是堂兄弟,又是同一年出生。如今大皇子、二皇子皆要準備正式進學。想是身邊的同窗當是同宗兄弟為好。”趙秀文這話不是暗示, 已經是明示。
乾元三十七年,寧王世子司馬睦和司徒瀅瀅夫妻所出的嫡長子司馬暻今年秋,將滿七歲。這一位嫡長孫如今在寧藩。
杜綿綿聽著趙淑妃的意思,是替中宮傳個話。想讓司馬暻來京都進學。說是進學, 杜綿綿怎麼聽著都像是跟他爹一樣的人質。
“娘娘抬愛。”杜綿綿趕緊回一話。
“只是暻哥兒乃是寧藩的嫡長孫, 雖是臣婦的外孫。可寧藩之家事,豈是臣婦能插手?娘娘, 您是高看臣婦。”杜綿綿趕緊福禮, 她是連連賠罪。
“舅母, 您是誤會了。”趙淑妃見著杜綿綿行禮認罰的模樣,她趕緊說道:“您是長輩,您先落坐。且聽我慢慢講。”
趙淑妃這般講話,杜綿綿才是重新落坐。只是這一回,她表現出來的態度更是忐忑不安。有幾分不安是真的,也是表現在臉上。有幾分就是裝出來的。
杜綿綿最清楚,這等寧藩的事情,她一個小小的恭人,她哪有說話的資格。從來沒得一個做外祖母的去當女婿家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