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若是我將來有個女兒,必定傾囊相授好好教導成才,她這輩子遇得到心儀之人便遇,遇不到也就算了,定不勉強她嫁個不喜歡的。陶伯珪如是堅定地想。

  況且他心裡已有了個人。

  他早就打定主意,若情愫不可盡消,他絕不會拖累旁人。

  給父親的信送出去之後,他收拾完了東西,然後去了鄺秀之那邊。

  陶伯珪的恩師鄺胤有兩子一女,長子鄺繼之在秘書省為官,次子鄺秀之則跟隨其父在治學,也是位學識淵博的名士,因和陶伯珪平日裡相處頗多也投契,兩人雖隔著年紀,但交情卻不錯。

  他過去的時候,鄺秀之正在向一雙兒女交代家裡的事,見到陶伯珪來了,便邀他入座。

  鄺秀之的女兒見到陶伯珪,先是乖乖喚了聲「小師叔」,然後對她阿爹道:「您放心吧,家裡的事有阿娘和我們,這回有小師叔陪著您一道去南海郡,定能順利把姑母接回來。」

  她口中的姑母便是鄺胤唯一的女兒,鄺靈蘊。

  鄺靈蘊十三歲時就已是士族中小有名氣的才女,正可謂有天賦之才,就算是鄺胤都時常感慨說若阿蘊為男兒,其所成絕不輸於兩位兄長。

  鄺胤此言倒不是說女兒不好,只是鄺靈蘊出嫁太早了。早到她根本沒有更多的機會得到父親教導,就算是陪嫁帶去了不少的書籍卷冊,但又如何能與在家中時比?

  若依鄺胤的意思,其實根本不想女兒十五歲就出嫁的。只偏偏這是孩子年幼時就定下的婚約——早些年鄺胤去南海郡遊學,結果不巧在那邊生了場大病,得蒙當地一關姓士家照料才終得平安,病好之後,他出於感激,又見對方獨子生得玉雪乖巧,小小年紀也是有禮有節,便答應了其提出的兒女親家之約。

  那時鄺靈蘊只有四歲。

  十年後,關家來信,要商量兩個孩子的婚期,並說家中老太爺得了重病,恐怕就這一年多的光景,為圓老人心愿,所以他們想早些把鄺靈蘊娶過門。

  鄺胤實在捨不得,其實這些年已頗有些後悔當初衝動應下了這門親,但君子一諾千金,他也不能言而無信。但此時他想來想去,卻還是覺得女兒年紀太小,想要再拖兩年,畢竟南海郡那麼遠,往後只怕是很難再見了。

  若依他自己的意思,女兒二十歲過後再出嫁也是可以的。

  但鄺靈蘊本人卻勸他踐諾,說是以免惹出枝節,恐對鄺家和阿爹的名聲有礙。還反過來勸父親說她去了那邊也會好好治學,常寫信回家。

  鄺胤夫婦只好忍淚送了她出閣。

  鄺靈蘊這一去就是七年,誰也沒想到,就在她將滿二十三歲的這年,卻突然寫了封信回來,說要和丈夫關翊和離,叩請父親諒解,並請家裡去個人做見證。

  她在信里也把和離的原因說了,理由很簡單:關翊和他的表妹被她捉姦在床了——而這位曹家表妹在此之前一直以勝似姐妹的態度在接近她、與她相處,她萬萬不料這兩個人能如此在背後捅刀。

  鄺靈蘊說她是很冷靜地寫下這封信,而就在她寫信之前,關翊還在指責她不夠賢德,又說她待他不夠關心,並聲稱要對表妹負責。

  她並未同他爭執,只說了句:有她無我。

  事後公婆看她態度堅決,雖也偏向她這邊,出面把曹表妹先送走了,但在對方的哀婉哭求之下,也僅僅只是送去了關家的別院,並未離開番禺。

  她覺得看了場大戲,此時心態平和,只想回家過些清淨日子,又言若父兄這裡不方便,等她回來後就直接往金陵城去,借小師弟的光投靠衛國夫人。

  鄺胤當時看著那封信,真是好氣又好笑。

  他氣的是關翊和關家所為,笑的,則是女兒還這樣我行我素。她明明同陶伯珪都沒有見過面,用起這層人情關係來倒是順手,小師弟喊得那叫個順溜。

  鄺胤毫不猶豫地做了決定,叫來鄺秀之,讓對方親自跑一趟南海郡去與關家講理,將鄺靈蘊和關翊和離的事好好解決了,再把他妹子帶回家來。

  陶伯珪知道了這件事,便主動提出陪鄺秀之一起去。

  「弟子雖無什麼長處,好在有些身份尚能用得。」他對恩師說道,「此事本是關家理虧,但若旁人要偏幫,我也能讓他們有個顧忌。」

  鄺胤當即應了。

  陶伯珪和鄺秀之議定好行程之後,就在他生辰次日,即四月二十二日從蘇州出發,乘船往南海郡行去。

  陶伯珪抵達南海郡時正值當地雨季,他和鄺秀之一路上沒少被悶熱潮濕的氣候折騰。

  陶伯珪還好,幼時好動,這些年練出來的身體底子也不算弱,所以雖覺不太好受但並無過多不良反應。可鄺秀之卻沒那麼幸運,途中生了回病,加上吃不太慣這邊的食物,頗有些水土不服之症,硬是足足拖了半個多月才好,就這樣都還是多得益於陶伯珪的照顧。

  這麼一出下來,等到入了番禺地界,師兄弟兩人都差不多瘦了一圈。

  好在雨總算是停了。

  二人下船後便直接尋去了關家大宅,沒想到還未走入巷中,遠遠就看見了車馬長龍,還有不少人聚在巷口交頭接耳。

  陶伯珪和鄺秀之不由對視一眼,彼此都在對方的眼裡看到了疑惑。

  「莫非是曹氏女那邊又出了什麼變故?」陶伯珪如是忖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