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頁
不過這難不倒遲向晚, 遲許現在還留在京中, 賑災船上的官兵里, 本就有與他關係親近的統領, 讓遲向晚神不知鬼不覺地上船並非難事。
至於那些看守官船的那些兵卒, 只說統領請他們吃酒。統領主動找他們吃酒,他們自是受寵若驚, 此刻還在大堂吃酒。
待這些人被調離後,遲向晚便去找謝琛, 可謝琛不在。
直到她從船尾轉到船頭,才發現底下不知何時, 多了一艘小船。
小船貼著官船, 極隱蔽也極親密,她福至心靈,凝神打量著小船, 正好遇見從船身之中, 伸出的那隻白皙如玉的手。
牽住他的手, 周身便安安穩穩地落在船上,是穩固而心安的感覺。
天色漸晚,江面也逐漸平靜下來,船艙旁的小窗敞開, 二人的身影交疊映於水面,綽綽生姿。
謝琛的目光,穿過眼前江景,回溯到了過往。
那一日在北州,也是送別,是在陸路之上。他站在城門口馬車邊,她站在牌樓後的觀景亭上,他們隔著人山人海、人潮洶湧,視線隔空相匯,但終是錯過。
這一日她來了,同樣是離別,則是在江邊。她盈盈站在官船上,信任地握住他伸來的手,他們隔著江水漣漣、江濤起伏,終覓得擁而立、二人獨處的時光。
「我無需問你是如何來的。」他慵懶地微笑著,「但我知你一定來,所以我會等。」
等與她共賞秋日江景,等著天災得到處理後的重逢。
「傻子,」遲向晚夢幻般輕囈道,「若我沒發現這艘小船,你豈不是白等了。」
「那我也會等,」謝琛堅定道,「你可知我為何要換了這艘小船?」
「為何呢?」遲向晚微顰起娥眉,「因為小船輕便,順風順水時,能更快行至孟州;還是因為你不想驚擾孟州當局,想先暗中潛入,好生探查一番?」
謝琛摸了摸遲向晚的秀髮,頷首道:「二者兼有之。但更為重要的是,」
他目光之中,帶著溫存還帶著憐惜,「我平生一大遺恨,便是那日冬至宴後,你被推入水中後,沒有及時接到你。」
他最慶幸,是因為那次落水,才有了他們後續那麼多的緣分。但他最遺恨,也是這次落水。因著落水,她生病發燒,腳踝受傷,在破廟中,還險些被歹人輕薄。
想到此,他的眼波漸漸柔和而溫軟,像春日剛抽芽的嫩柳。
「因此這一次,我一定要接住你。」
要以迎接的姿勢,擁她入懷,撫平曾經的慟與憾。
遲向晚良久沒說話,謝琛半晌後,才聽到耳邊傳來一聲輕輕的嗟嘆:「你若是往後都對我這麼好,我再落水一次也無妨。」
「不會的,」在遲向晚驚詫的眼神中,謝琛微微一笑,在她唇上印下一吻,「我的意思是,從今往後,我會對你越來越好。」
二人誰都沒有再度說話,卻有無言的溫情氤氳在小船之中。
過了良久,遲向晚才像如夢初醒般,略微端正了坐姿。
「走了,」遲向晚推推謝琛,「你若是再不走,今日便走不了了。」
「不妨事的……」
謝琛捏一捏她的耳垂,一副有恃無恐的模樣。
其實,就算遲向晚沒有注意到他的小船,也沒有關係。
官船上也有他的人,他總是有法子讓她知道的。
「到了孟州,記得給我寫平安信。我聽聞凡地震後,常引起山崩河塞,甚至因為水源被屍體污染,會引起疫病爆發。」
「懂得還挺多。」謝琛挑眉輕笑。
「那是,」遲向晚得意地略揚下巴,她道,「真不是我自誇,要論起讀書人學的四書五經,我自是不及,可要是比起冷僻知識,我懂的也不少。」
謝琛想起在北州,遲凜的中軍大營中,遲向晚提到『早離疆界』的前朝外史,點頭說是:「你看過的書確實不少。」
「其實我看的也都是雜書。」
那時她入宮小住,便瞞天過海,帶了幾本封皮為女則女訓,實則是地方志、怪談一類的雜書。
謝琛倒不這麼認為:「閒書也有閒書的妙處,只要懂得甄別優劣,看看閒雜之書,也能拓寬視野,不至於過於狹隘。」
最後這半句話,是有感而發。
他觀舉明經上來的官員,很多雖飽讀詩書,一肚子墨水,張口閉口之乎者也,但只知聖人之言,不知圓融變通。
當個道學先生尚可,處理政事上則過於僵化刻板了。
他一直對這種風氣不甚滿意,覺得出現問題的根源就是在科舉體制上,只讀四書五經顯然是不夠的。
如今難得見到不拘一格廣泛讀書之人,而且此人還是自己親近之人,謝琛饒有興味道:「都看了什麼雜書,你倒說說看。」
「看的很多,最喜歡便是地方志和逸聞野史。」遲向晚回想了一下,「比方像,早些年間滅族的淮南王府,我就看了不少以它為原型的志怪奇談。」
聽到這話,謝琛先前的輕鬆隨意收斂了泰半,他漆黑的眼眸閃爍著玩味的光,遲向晚聽見他問道:「哦?那些書上是怎麼說的。」
「那些書籍統共分為三類。親近淮南王府者編纂的書籍,大多強調淮南王府的無辜遭禍,話語之間明里暗裡打抱不平。」遲向晚壓低了聲音,本來涉及到淮南王府餘孽之事,她應該閉口不提的,畢竟此事在本朝已成禁忌。
至於那些看守官船的那些兵卒, 只說統領請他們吃酒。統領主動找他們吃酒,他們自是受寵若驚, 此刻還在大堂吃酒。
待這些人被調離後,遲向晚便去找謝琛, 可謝琛不在。
直到她從船尾轉到船頭,才發現底下不知何時, 多了一艘小船。
小船貼著官船, 極隱蔽也極親密,她福至心靈,凝神打量著小船, 正好遇見從船身之中, 伸出的那隻白皙如玉的手。
牽住他的手, 周身便安安穩穩地落在船上,是穩固而心安的感覺。
天色漸晚,江面也逐漸平靜下來,船艙旁的小窗敞開, 二人的身影交疊映於水面,綽綽生姿。
謝琛的目光,穿過眼前江景,回溯到了過往。
那一日在北州,也是送別,是在陸路之上。他站在城門口馬車邊,她站在牌樓後的觀景亭上,他們隔著人山人海、人潮洶湧,視線隔空相匯,但終是錯過。
這一日她來了,同樣是離別,則是在江邊。她盈盈站在官船上,信任地握住他伸來的手,他們隔著江水漣漣、江濤起伏,終覓得擁而立、二人獨處的時光。
「我無需問你是如何來的。」他慵懶地微笑著,「但我知你一定來,所以我會等。」
等與她共賞秋日江景,等著天災得到處理後的重逢。
「傻子,」遲向晚夢幻般輕囈道,「若我沒發現這艘小船,你豈不是白等了。」
「那我也會等,」謝琛堅定道,「你可知我為何要換了這艘小船?」
「為何呢?」遲向晚微顰起娥眉,「因為小船輕便,順風順水時,能更快行至孟州;還是因為你不想驚擾孟州當局,想先暗中潛入,好生探查一番?」
謝琛摸了摸遲向晚的秀髮,頷首道:「二者兼有之。但更為重要的是,」
他目光之中,帶著溫存還帶著憐惜,「我平生一大遺恨,便是那日冬至宴後,你被推入水中後,沒有及時接到你。」
他最慶幸,是因為那次落水,才有了他們後續那麼多的緣分。但他最遺恨,也是這次落水。因著落水,她生病發燒,腳踝受傷,在破廟中,還險些被歹人輕薄。
想到此,他的眼波漸漸柔和而溫軟,像春日剛抽芽的嫩柳。
「因此這一次,我一定要接住你。」
要以迎接的姿勢,擁她入懷,撫平曾經的慟與憾。
遲向晚良久沒說話,謝琛半晌後,才聽到耳邊傳來一聲輕輕的嗟嘆:「你若是往後都對我這麼好,我再落水一次也無妨。」
「不會的,」在遲向晚驚詫的眼神中,謝琛微微一笑,在她唇上印下一吻,「我的意思是,從今往後,我會對你越來越好。」
二人誰都沒有再度說話,卻有無言的溫情氤氳在小船之中。
過了良久,遲向晚才像如夢初醒般,略微端正了坐姿。
「走了,」遲向晚推推謝琛,「你若是再不走,今日便走不了了。」
「不妨事的……」
謝琛捏一捏她的耳垂,一副有恃無恐的模樣。
其實,就算遲向晚沒有注意到他的小船,也沒有關係。
官船上也有他的人,他總是有法子讓她知道的。
「到了孟州,記得給我寫平安信。我聽聞凡地震後,常引起山崩河塞,甚至因為水源被屍體污染,會引起疫病爆發。」
「懂得還挺多。」謝琛挑眉輕笑。
「那是,」遲向晚得意地略揚下巴,她道,「真不是我自誇,要論起讀書人學的四書五經,我自是不及,可要是比起冷僻知識,我懂的也不少。」
謝琛想起在北州,遲凜的中軍大營中,遲向晚提到『早離疆界』的前朝外史,點頭說是:「你看過的書確實不少。」
「其實我看的也都是雜書。」
那時她入宮小住,便瞞天過海,帶了幾本封皮為女則女訓,實則是地方志、怪談一類的雜書。
謝琛倒不這麼認為:「閒書也有閒書的妙處,只要懂得甄別優劣,看看閒雜之書,也能拓寬視野,不至於過於狹隘。」
最後這半句話,是有感而發。
他觀舉明經上來的官員,很多雖飽讀詩書,一肚子墨水,張口閉口之乎者也,但只知聖人之言,不知圓融變通。
當個道學先生尚可,處理政事上則過於僵化刻板了。
他一直對這種風氣不甚滿意,覺得出現問題的根源就是在科舉體制上,只讀四書五經顯然是不夠的。
如今難得見到不拘一格廣泛讀書之人,而且此人還是自己親近之人,謝琛饒有興味道:「都看了什麼雜書,你倒說說看。」
「看的很多,最喜歡便是地方志和逸聞野史。」遲向晚回想了一下,「比方像,早些年間滅族的淮南王府,我就看了不少以它為原型的志怪奇談。」
聽到這話,謝琛先前的輕鬆隨意收斂了泰半,他漆黑的眼眸閃爍著玩味的光,遲向晚聽見他問道:「哦?那些書上是怎麼說的。」
「那些書籍統共分為三類。親近淮南王府者編纂的書籍,大多強調淮南王府的無辜遭禍,話語之間明里暗裡打抱不平。」遲向晚壓低了聲音,本來涉及到淮南王府餘孽之事,她應該閉口不提的,畢竟此事在本朝已成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