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頁
。
梁穎諷刺南朝人身材矮小,雲娘當即就影射契丹人蠻夷未開化,楊益戒卻不料一向溫文爾雅的宋人居然如此行事,看來此次在言語上是占不到便宜了,咳嗦一聲道:“我們北人也習慣坐凳子了。”他低聲訓斥僕從:“還不趕快把矮凳撤下換成高凳。”
眾人這才分賓主而坐。酒過三巡,楊益戒起身道:“請南朝使臣起身聽聖旨。”
沈括與雲娘對視一眼,不知他們又要搞什麼花樣,於是起身離坐,與楊益戒、耶律壽、梁穎相對而立。楊益戒道:“奉聖旨問,蔚、應、朔兩州地界公事,我朝兩遣蕭禧赴南朝理辯,今蔚、應兩州已是了當,只有朔州一處未了,卿等離南朝時,朝廷有何旨意了絕?”
對於這一問,沈括心中早有準備,遂緩緩答道:“據下官所知,河東地界已經了當,故朝廷差下官出使貴國回謝。”
楊益戒面色一凜道:“只是蔚、應兩州了當,朔州地分並未了絕。這是聖旨宣問,沈學士須據實而對。”
沈括道:“下官只是回謝使,此等公事原不敢預聞。但聖旨宣問不敢不對。黃嵬山、天池子本屬大宋地界,卻是證照分明。”
楊益戒卻沒料到沈括居然這麼直截了當回答,忍不住皺眉問道:“黃嵬山從來都是北朝疆土,如何成南朝的了?”
沈括反問道:“黃嵬山屬北朝疆土,不知有何照證?”
耶律壽見楊益戒一時語塞,反問沈括:“南朝又有何照證?”
沈括不慌不忙答道:“北朝重熙十一年,差教練使王守源、副巡檢張永、句印官曹文秀,南朝差陽武寨都監翟殿直、堾縣教練使吳岜同行定奪,以黃嵬山腳下為界,此事甚是明白。”
梁穎卻沒料到沈括的記憶力這麼好,強辯道:“當時只是定奪蘇直和聶再友兩家地界,並非定兩朝國界。”
沈括當即反駁:“當時固然是定奪蘇直和聶再友兩家地界,卻也因蘇直和聶再友侵耕南朝土地,南朝遂於康定二年下旨:瑣細民務不必輕聞朝廷,以兩朝和好事重,只在蘇直、聶再友耕地外立烽堆永遠為界。若是北朝土地,何必煩南朝聖旨和兩朝差官定奪?”
耶律壽和梁穎面面相覷,一時無言以對,楊益戒插言道:“天池地分應屬北界,若天池神堂不屬北界,為什麼是北界行牒修葺?”
天池廟是北朝行牒叫南朝修葺的,沈括隨即道:“既然天池屬北界,卻為何是南朝修葺?若代州牒朔州,說鄯陽縣廟宇損壞,請速修葺,是否鄯陽縣便可歸屬南朝?”
梁穎停頓片刻道:“天池子既然是南朝地界,為何北界部族在此放馬半年有餘?”
這就等於無理強辯了,楊益戒掃了梁穎一眼道:“當年順義軍牒文字有錯,若還在世,必當重處。證照文字做不得准。”
雲娘冷冷一笑道:“若照閣下這麼說,今後凡有證照文字,閣下只說一句有錯,便做不得准了?原來閣下的話比聖旨還大些。”
眼見雙方就要吵起來,耶律壽擺手道:“切勿爭論,兩朝和好事重,還望沈學士深體朝廷之意,必得了當此事。”
雲娘冷冷道:“此事已經了當,我等前來只是回謝。若貴使定要追根究底,南朝只有八個字:黃嵬大山腳下為界。”
梁穎不由提高了聲音道:“明明是以黃嵬大山分水嶺為界。”
沈括道:“梁學士口說無憑,需拿出確證文字。我等只是回謝使,在此做口舌之爭毫無意義。”
雙方爭執好半天,契丹人絲毫未占上風,事情又回到了原點,這頓宴席只得不歡而散。楊益戒一行人退下後,沈括只覺得自己口乾舌燥,雖是初冬天氣,卻早已汗流浹背,他也不顧茶水早已涼透,端起杯來一口飲畢,提高了聲音道:“什麼奉旨宣問,楊益戒這個老狐狸不過藉機下套,逼我表態而已,這幫人簡直就是群無賴。”
雲娘笑道:“這才是開始,我們早晚要面見契丹皇帝的,到時候面對契丹一眾大臣,我倒要領教學士舌辯群儒的本領了。”
沈括亦笑道:“有證照在,我倒是不怕當庭折辯。就怕契丹人暗地裡再搞什麼花樣,那我們倒是防不勝防了。”
作者有話要說: 還有3章大結局,謝謝大家支持。
第82章 薊門何處盡堯封
沈括與雲娘閒話片刻,便各自回去休息。因白天與契丹使臣辯論久了, 沈括腦子亂糟糟的, 一時難以平靜,加上驛館氈帳內炭火燒得太熱,空氣乾燥, 越發難以入眠。他正在榻上輾轉反側, 突然聽到帳外有異響, 有人躡手躡腳走了進來。
沈括還沒來得及做出反應, 冰冷的劍鋒就指向了自己的喉嚨,卻見那黑衣人低聲道:“學士最好識相一些,不然,我有千百種法子讓你回不到宋境。”說完,舉劍便向榻上砍去。
沈括覺得自己身上的寒毛都倒豎起來,心跳得厲害,勉強支撐才不至於倒下,正在茫然無措間, 雲娘領人推開屋門闖進來, 那黑衣人一愣,反手把劍鋒指向沈括, 厲聲喝道:“都別動,否則他性命難保。”
雲娘淡淡一笑道:“你要想清楚了,沈學士是大宋國使,你若結果他的性命,兩國必要兵戎相見, 這違背盟誓的責任,你能否能擔得起?”
梁穎諷刺南朝人身材矮小,雲娘當即就影射契丹人蠻夷未開化,楊益戒卻不料一向溫文爾雅的宋人居然如此行事,看來此次在言語上是占不到便宜了,咳嗦一聲道:“我們北人也習慣坐凳子了。”他低聲訓斥僕從:“還不趕快把矮凳撤下換成高凳。”
眾人這才分賓主而坐。酒過三巡,楊益戒起身道:“請南朝使臣起身聽聖旨。”
沈括與雲娘對視一眼,不知他們又要搞什麼花樣,於是起身離坐,與楊益戒、耶律壽、梁穎相對而立。楊益戒道:“奉聖旨問,蔚、應、朔兩州地界公事,我朝兩遣蕭禧赴南朝理辯,今蔚、應兩州已是了當,只有朔州一處未了,卿等離南朝時,朝廷有何旨意了絕?”
對於這一問,沈括心中早有準備,遂緩緩答道:“據下官所知,河東地界已經了當,故朝廷差下官出使貴國回謝。”
楊益戒面色一凜道:“只是蔚、應兩州了當,朔州地分並未了絕。這是聖旨宣問,沈學士須據實而對。”
沈括道:“下官只是回謝使,此等公事原不敢預聞。但聖旨宣問不敢不對。黃嵬山、天池子本屬大宋地界,卻是證照分明。”
楊益戒卻沒料到沈括居然這麼直截了當回答,忍不住皺眉問道:“黃嵬山從來都是北朝疆土,如何成南朝的了?”
沈括反問道:“黃嵬山屬北朝疆土,不知有何照證?”
耶律壽見楊益戒一時語塞,反問沈括:“南朝又有何照證?”
沈括不慌不忙答道:“北朝重熙十一年,差教練使王守源、副巡檢張永、句印官曹文秀,南朝差陽武寨都監翟殿直、堾縣教練使吳岜同行定奪,以黃嵬山腳下為界,此事甚是明白。”
梁穎卻沒料到沈括的記憶力這麼好,強辯道:“當時只是定奪蘇直和聶再友兩家地界,並非定兩朝國界。”
沈括當即反駁:“當時固然是定奪蘇直和聶再友兩家地界,卻也因蘇直和聶再友侵耕南朝土地,南朝遂於康定二年下旨:瑣細民務不必輕聞朝廷,以兩朝和好事重,只在蘇直、聶再友耕地外立烽堆永遠為界。若是北朝土地,何必煩南朝聖旨和兩朝差官定奪?”
耶律壽和梁穎面面相覷,一時無言以對,楊益戒插言道:“天池地分應屬北界,若天池神堂不屬北界,為什麼是北界行牒修葺?”
天池廟是北朝行牒叫南朝修葺的,沈括隨即道:“既然天池屬北界,卻為何是南朝修葺?若代州牒朔州,說鄯陽縣廟宇損壞,請速修葺,是否鄯陽縣便可歸屬南朝?”
梁穎停頓片刻道:“天池子既然是南朝地界,為何北界部族在此放馬半年有餘?”
這就等於無理強辯了,楊益戒掃了梁穎一眼道:“當年順義軍牒文字有錯,若還在世,必當重處。證照文字做不得准。”
雲娘冷冷一笑道:“若照閣下這麼說,今後凡有證照文字,閣下只說一句有錯,便做不得准了?原來閣下的話比聖旨還大些。”
眼見雙方就要吵起來,耶律壽擺手道:“切勿爭論,兩朝和好事重,還望沈學士深體朝廷之意,必得了當此事。”
雲娘冷冷道:“此事已經了當,我等前來只是回謝。若貴使定要追根究底,南朝只有八個字:黃嵬大山腳下為界。”
梁穎不由提高了聲音道:“明明是以黃嵬大山分水嶺為界。”
沈括道:“梁學士口說無憑,需拿出確證文字。我等只是回謝使,在此做口舌之爭毫無意義。”
雙方爭執好半天,契丹人絲毫未占上風,事情又回到了原點,這頓宴席只得不歡而散。楊益戒一行人退下後,沈括只覺得自己口乾舌燥,雖是初冬天氣,卻早已汗流浹背,他也不顧茶水早已涼透,端起杯來一口飲畢,提高了聲音道:“什麼奉旨宣問,楊益戒這個老狐狸不過藉機下套,逼我表態而已,這幫人簡直就是群無賴。”
雲娘笑道:“這才是開始,我們早晚要面見契丹皇帝的,到時候面對契丹一眾大臣,我倒要領教學士舌辯群儒的本領了。”
沈括亦笑道:“有證照在,我倒是不怕當庭折辯。就怕契丹人暗地裡再搞什麼花樣,那我們倒是防不勝防了。”
作者有話要說: 還有3章大結局,謝謝大家支持。
第82章 薊門何處盡堯封
沈括與雲娘閒話片刻,便各自回去休息。因白天與契丹使臣辯論久了, 沈括腦子亂糟糟的, 一時難以平靜,加上驛館氈帳內炭火燒得太熱,空氣乾燥, 越發難以入眠。他正在榻上輾轉反側, 突然聽到帳外有異響, 有人躡手躡腳走了進來。
沈括還沒來得及做出反應, 冰冷的劍鋒就指向了自己的喉嚨,卻見那黑衣人低聲道:“學士最好識相一些,不然,我有千百種法子讓你回不到宋境。”說完,舉劍便向榻上砍去。
沈括覺得自己身上的寒毛都倒豎起來,心跳得厲害,勉強支撐才不至於倒下,正在茫然無措間, 雲娘領人推開屋門闖進來, 那黑衣人一愣,反手把劍鋒指向沈括, 厲聲喝道:“都別動,否則他性命難保。”
雲娘淡淡一笑道:“你要想清楚了,沈學士是大宋國使,你若結果他的性命,兩國必要兵戎相見, 這違背盟誓的責任,你能否能擔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