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81章 .又作塵沙萬里行

  雲娘一行人來到代州,已經是熙寧九年初冬了。她與沈括登上雁門關巡視, 天已向晚, 陽光早已失去了溫度,極目四望,黃雲遮蔽千里, 四周一片荒涼, 朔風迎面吹來, 二人雖然穿著裘衣, 還是覺得寒意入骨。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對大宋來說,雁門關是與遼國接壤的前沿陣地,歷來征戰不斷。太平興國五年,楊業在此大破遼軍,威震契丹。然後好景不長,雍熙北伐時,楊業被監軍王侁威逼帶兵出征, 最終力戰而死, 導致北伐功虧一簣。

  雲娘感慨道:“寒雲帶飛雪,日暮雁門關。這氣勢果然不凡。”

  沈括亦嘆道:“雁門關是古來兵家必爭之地, 契丹人貪得無厭,一直窺伺我關南之地,我身為國使,這一次無論如何不能退讓。”

  在沈括一行人赴遼國之前,遼國國使蕭禧因爭邊界一事在汴京久留, 堅持要以分水嶺為界,多次爭執後,趙頊最後下詔:朝廷與契丹通和年深,終不欲以疆場細故有傷歡好大體。一、李福蠻地,許以見開壕塹處分水嶺為界。二、水峪內七兒馬筋並三小鋪,即撤移近南,以現安新鋪山頭分水嶺為界。三、自西陘地方,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遠探白草鋪山頭分水嶺向西,按石長城為界。四、黃嵬山地已經仁宗朝差官與北界官吏於聶再友等人侵耕地外標立四至訖。順義軍牒稱地理系寧化軍,並無可議。五、瓦窯塢地,前來兩部官司商量未了。今已指揮韓縝等一就檢視撥比以分水嶺為界。

  這份詔書,表面上算是答應了契丹一方以分水嶺為界的要求,但是詔書中一到三條其實本來就屬遼地,並無爭議。第四條明確表示是黃嵬山是大宋疆域,依據便是沈括從樞密院元找出的證照。第五條還要韓縝去視,等於趙頊並未鬆口。所以蕭禧這個國使雖然表面風光,但實際上並未沾得什麼便宜,最後無功而返。

  沈括這回是以回謝使的身份出使遼國的,並不直接參與兩國邊界之爭,來之前又在樞密院找到了地畔書,把兩國邊界的一系列證照背得滾瓜爛熟,越發覺得信心滿滿,雲娘覺得有必要提醒他一下:“契丹人一向無賴,學士即便有證照在手,也要小心行事。”她放低聲音對沈括耳語幾句,沈括聽完笑道:“還是娘子機靈,對付這等小人,當用非常之法。”

  當晚,代州知州劉庠就在雁門關內設宴款待沈括一行人,劉庠本是爽快人,酒過三巡有了些醉意,直接問沈括:“朝廷給契丹的詔書上說:兩朝和好年深,終不欲以疆場細故有傷歡好大體。學士以為如何?”

  沈括笑笑道:“疆場無細故,祖宗疆域,雖尺寸不能許人。此次我為回謝使,只是再次申明朝廷主張,契丹若有異議,但知以理相爭而已。”

  “沈學士說的好!”劉庠一口乾了杯中酒,慨然道:“下官忝為代州知州,雁門關外數十里都是下官轄地,絕不會拱手讓給契丹。”

  雲娘插言道:“閣下久戍代州,可知契丹最近有何動靜?”

  劉庠不知雲娘身份,正在遲疑間,沈括笑著解釋道:“長卿是我請來的幕僚,原來在熙河路任職,熟知邊事,希道有話但說無妨。”

  劉庠笑道:“據下官所知,蔚州、朔州、應州一帶連年歉收,契丹軍無餘糧,民實畏戰。此次與大宋爭邊界,不過是色厲內荏罷了。下官料他們也不敢背盟用兵。”

  雲娘笑道:“閣下所言甚是。想是契丹見我朝近年克復河湟,有些唇亡齒寒,所以外示強橫罷了。但軍備無小事。在下與學士自會與契丹人據理力爭,還望閣下整飭將佐,觀釁而動,方可萬全。”

  劉庠忙答應了,又道:“下官聽聞此次契丹派楊益戒來出面周旋,楊益戒為南院樞密副使,倒是個厲害角色,學士不可不防。”

  沈括笑笑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他若無賴,我便以小人之道待之,量他也不敢把我們怎樣。”

  沈括一行人由雄州進入遼境,最後到達廣平甸。這裡是契丹皇帝冬季行營所在。遼國館伴使耶律壽、副使梁穎迎接入館。先是由耶律壽和梁穎擺酒接風,倒還相安無事。後來在使館賜宴,楊益戒相陪,麻煩事就來了。

  沈括一行人來到東邊氈帳內,卻見宴席已經擺好,耶律壽一行人東向而立,面前擺的是高凳,下人卻把沈括等人往西邊引,西側擺的卻是矮凳,沈括立即提高了聲音道:“請館伴使重新安排座次。”

  耶律壽笑笑道:“本官位列始平軍節度使,官職本就比你們高,我等東側坐,南朝使臣西側坐,也無甚不妥。”

  沈括冷笑道:“本使在大宋雖然官卑位低,在這裡卻是國使,理應以賓主之禮相見設坐。如今我等非但要西側坐,且凳子也比貴國使臣矮了一截,難道這就是貴國的待客之禮?”

  梁穎哈哈一笑對沈括道:“學士想多了,南朝人身材矮小,正與矮凳相配。”

  沈括和雲娘的身材與契丹眾臣相比,確實顯得低矮了些,雲娘冷笑道:“我們南朝人早就習慣了高桌高凳,倒是在下聽聞契丹人迄今還席地而坐,依在下看,乾脆將西側的矮凳撤去,換上茵鎮,貴國使臣坐在上面豈不自在?”說完,竟不理會眾人,拉著沈括便在在東側高凳上坐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