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武親王點了點頭。

  知道那是唐匹敵帳下得力大將程無節,那人看似粗獷不羈沒什麼心眼,實則是個心細如絲的人。

  之前就是此人指揮寧軍,邊戰邊退,把武親王的大軍引到了芒碭山。

  說這邊戰邊退,聽起來是很容易的事,可真辦起來,實則極難。

  面對的是武親王這樣的對手,你想做到邊戰邊退能容易的了?

  一個不小心,就會被武親王大軍吞了。

  程無節能做到這一點,且還顯得遊刃有餘,就足以說明此人的能力。

  可是只見程無節的將旗,不見唐匹敵的帥旗,武親王推測,大概是因為唐匹敵也沒有料到,他會這麼快就發現芒碭山裡的糧食有假。

  按照唐匹敵在芒碭山儲備的糧食數量,武親王就算要往大興城送,沒有幾個月的時間,也不可能察覺。

  哪料到大興城裡出了叛亂,武親王不得不率軍趕回去,就加快了往外搬運糧食的速度。

  武親王還推測,把程無節擺在潘興河南岸,是唐匹敵早就計劃好的事。

  只是一步一步的布置中不可缺少的一環,而不是察覺到了武親王大軍急切的想要南返。

  所以,應該是有機會一戰而勝。

  「傳令下去,讓謝瑤直接強渡,不計代價。」

  「是!」

  傳令兵轉身跑下城牆,騎上馬朝著南邊趕回去。

  武親王要坐鎮中軍,也沒必要親自趕到潘興河岸邊指揮渡河之戰,對手是程無節,略顯不配。

  謝瑤是他手下愛將,有大才,且武藝不凡。

  武親王帳下那些將軍,能跟著武親王那麼久的,哪一個能是凡夫俗子。

  謝瑤善攻,破敵應該不成問題,主要是唐匹敵不在,程無節兵力有限。

  寧軍所依靠,無非是拋石車而已,可是潘興河並非天塹,渡河無需造橋,甚至都不需要那麼多船。

  武親王從城牆上一邊往下走的時候,還在一邊在心裡讚賞著唐匹敵的妙計。

  他非但計算了地形,時間,人力,包括人的貪念,也就是人性,甚至計算了天氣。

  武親王推測,唐匹敵計劃中的寧軍合圍,應該是在七月初。

  按照京州這邊的天氣來說,到了六七月份,雨水就變得很勤。

  潘興河本不是一條和與赤河相比的大河,在這一帶,水位又不深,在最寬最淺的地方,士兵們足可蹚水過河。

  但若到了七月份,雨季到來,水位必會上漲。

  那時候寧軍在潘興河南岸布置的防禦陣地就會變得更為有用,拋石車也會發揮出最大威力。

  可是啊,運氣不在唐匹敵那邊。

  六月份的天,按照往年來說早就下過幾場雨了,可今年出奇的干,一場雨沒落。

  每一天都是太陽炙烤,潘興河的水位非但沒有上漲,反而還下落了一些。

  對於武親王的大軍來說,這不是天眷又是什麼?

  武親王曾經說過,運氣,也是勝負成敗的關鍵,而且在有些時候,會是關鍵中的關鍵。

  趁著寧軍合圍尚未形成,強渡潘興河後,唐匹敵除了懊惱之外,還能怎樣?

  從芒碭山到潘興河,大概有一百里左右,從廷安縣城到潘興河,也就是五六十里。

  武親王就算不急著趕過去,到潘興河岸邊也無需多久。

  這五六十里的路程,武親王一邊往前走,一邊接收從前邊送回來的戰報,幾乎是一刻就回來一人。

  「報,王爺,謝將軍已經開始渡河,水位低淺,士兵們可以蹚水過去。」

  「報,謝將軍派我向王爺稟告,寧軍防禦嚴整,抵抗強烈,且兵力應不低於兩萬人。」

  「報,謝將軍親自率軍渡河,此時已經過半,寧軍拋石車威力有限,對我渡河大軍造成傷亡不大。」

  「報,寧軍箭陣極兇猛,且有大量弩車和排弩,謝將軍的隊伍被壓回來一次,死傷不少。」

  「報,王爺,謝將軍已經帶著隊伍第二次殺上去了。」

  「報,王爺,謝將軍身先士卒,帶親兵營殺上對岸,卻被寧軍將來程無節擋住,謝將軍親兵營幾乎損失殆盡,不得已又退回來了。」

  「報,謝將軍組織五千悍卒為死士軍,為鼓舞士氣,謝將軍去甲冑,赤身上陣,衝鋒在前。」

  「報,王爺,謝將軍已經衝上對岸。」

  隨著這軍報越來越多,武親王的臉色也越來越凝重。

  雖然唐匹敵沒有親至,可那程無節也是世上少有的猛將。

  此人若死守的話,想要攻破寧軍防線,絕非易事。

  以謝瑤之勇,可與程無節不相上下,寧軍的優勢在於防守,且武器裝備更為強悍,楚軍的優勢在於兵力更多,且歸家心切,所以有死戰之心。

  那兩人都是有孤勇之氣的悍將,誰能贏了誰,其實真的不好說。

  「報,王爺,謝將軍已經殺入寧軍營地,五千死士軍死傷過半,可我大軍後續隊伍也已經跟了進去,正在混戰。」

  聽到這個軍報,武親王總算是稍稍鬆了口氣。

  謝瑤終究還是稍稍勝了一籌,那是他愛將,他當然知道謝瑤的能力。

  五千死士軍死傷慘重,雖然很可惜,但後續大軍一旦攻入寧軍營地形成混戰,再後邊的楚軍渡河就容易多了。

  只需一個時辰,楚軍就能在南岸形成絕對優勢兵力的壓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