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時候,程無節再勇,也無力回天。

  之前武親王計劃內是兩天渡河,看來,比計劃還要提前了些。

  武親王加速趕路,帶著中軍隊伍眼看就要到潘興河北岸了。

  就在這時候,又有傳令兵跑來。

  「報……王爺,謝將軍……謝將軍中了埋伏。」

  「什麼?!」

  武親王臉色一變。

  傳令兵道:「沒想到寧軍大營里,暗藏伏兵,是寧軍大將軍唐匹敵親自率軍,謝將軍被……被唐匹敵一槍刺死。」

  武親王腦袋裡嗡的一聲,臉色瞬間就難看到了極致。

  全軍覆沒?

  一槍刺死?

  是了……

  武親王驟然反應過來。

  他是得知大興城裡出了叛亂,所以必須儘快趕回去,那唐匹敵若是也得知大興城裡出了叛亂,必會料到武親王大軍南返會提前。

  所以唐匹敵才會親自趕到這潘興河,而又不露面,不掛旗,故意設下這埋伏之計。

  謝瑤是勇將,已經攻入敵營勝利在望,自然會有所鬆懈,唐匹敵算計人心,已經算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我渡河的隊伍呢?!」

  武親王急切問了一句。

  那傳令兵嗓音沙啞地說道:「渡河過去的一萬多人……被寧軍死死圍困,如今還在廝殺,但,但……」

  後邊的話他說不出口,可武親王怎麼能不知道,唐匹敵親自率軍設伏,渡河過去的那一萬多人,怕是一個都回不來了。

  武親王催馬向前,趕到潘興河北岸的時候,就看到南岸那邊已經滿是寧軍的烈紅色戰旗,不見大楚的旗幟。

  這……顯而易見,過去的隊伍,已經被殺光了。

  算上之前渡河時候戰死的士兵,楚軍只第一戰,損失的兵力可能就有一萬七八千人。

  五千死士軍殺進去後,跟上去的隊伍也有六七千人,這一萬多人就像是進入了泥潭一樣,根本就退不回來。

  「唐匹敵……」

  武親王自言自語了一聲,眉頭緊鎖。

  潘興河南岸,唐匹敵提著鐵槍走到岸邊,在他身後,一地的楚軍屍體。

  一面一面的楚軍戰旗倒在地上,有的已經碎了,有的蓋在楚軍士兵屍體上,看起來格外悲涼。

  他走到岸邊後往北觀看,見到了武親王的中軍大旗,於是唐匹敵緩緩吐出一口氣。

  雖然比他計劃的時間提前了些,可是既然已經打了,那就沒道理要輸給那位大楚的武神。

  武親王有二十萬大軍,除去派回大興城送糧草的隊伍,再除去他剛剛擊殺的隊伍,武親王餘下兵力,應該不低於十六七萬。

  而唐匹敵手裡的寧軍,其實一共只有六萬人。

  北岸,武親王臉色凝重的看著南邊,他現在看到了,唐字大旗已經豎立起來。

  武親王心裡嘆了口氣。

  他之前還想著,唐匹敵不敢以公平的兵力與他決戰,只敢用數倍兵力合圍。

  此時呢?

  他兵力是唐匹敵的數倍。

  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小變之局

  潘興河在大楚的地圖上並不顯眼,只是一條細細的線,相對於再往北的赤河來說,完全可以忽視掉一樣。

  在大楚數百年歷史之中,這條河流域內,也沒有發生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足以載入史冊。

  別說是大楚這幾百年興衰,就算是再往前算,算到有中原文明開始,這條河都不會被人提及。

  然而在這一刻,即將到來的這一戰,必將會被被後人銘記,也必將在史冊上留下極為重要的一筆。

  這裡早就已經沒有了百姓,都躲避戰亂走了,此地距離豫州境內比距離大興城還要近許多,京州北部的大批百姓,躲戰亂都選擇去豫州那邊避難。

  如此一來,填補了豫州那邊因為戰亂而損失的百姓,豫州逐漸恢復過來,京州卻越來越困難。

  能見證這一戰的都是雙方士兵,不管最終誰取勝,是誰來書寫這段歷史,他們都是講述者。

  匯聚於此的人,有很多都會死去,會成為倖存者講述故事中的一部分。

  武親王楊跡句征戰大半生,百姓們都說,皇帝是江山之主,可是皇帝所見識過的江山之廣,一定遠不如武親王。

  皇帝只是在名義上為他要守護的江山而努力,而武親王則是實打實的在很多地方都出過汗流過血。

  大楚江山到底是什麼含義,武親王比皇帝理解的也更為透徹。

  此時在潘興河北岸,武親王必須做出決定。

  他的愛將謝瑤剛剛戰沒,一萬多名士兵陣亡在潘興河南岸,可這不是結束,只是開始。

  接下來,為了衝破寧軍即將形成的巨大包圍圈,武親王還要看到更多的部將更多的士兵戰死。

  在幾十年征戰中,武親王早就練就了一顆鐵石心腸。

  生死在他眼中,也早就已經不是值得悲傷的事。

  「前邊是一條河,河攔不住我們,河對面是敵人,敵人也一定攔不住我們。」

  武親王站在隊伍前邊,眼神掃過他的部將和士兵。

  「過了這條河,我們就能一口氣打回大興城去,大興城裡應該還有你們的家人,還有你們的親眷,還有在等你們回去的人。」

  他停頓了一下,視線再次掃過。

  「我們是大楚最後的捍衛者,我們每一個人,都該被稱之為英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