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太監苦著臉,道:「您二位還有心思開玩笑。」

  他有意提醒,劉昭道:「陛下盛怒?」

  太監道:「是,剛還摔了茶杯,讓伺候的人都滾出去。」

  劉昭微訝,皇帝對於政事不上心有幾年了,他願意玩樂,旁人更喜歡哄著他玩樂,不理國事,就少了很多被忤逆的時候,連陳皇后之弟鎮守不利,崇州城破,他逃回中州,皇帝也一句革去俸祿,回去思過罷了。

  「是誰引得陛下震怒?」劉昭回憶著剛才進去的人,確實有幾位為國為民到了全然不顧忌皇帝面子的老臣,皇帝被氣成這樣也是情有可原。

  太監回道:「是喬相。」

  「喬相?」劉昭更驚。

  喬郁身為寧佑黨人之子沒死已是天大恩典,後來在朝中扶搖直上更令眾人不滿了好一陣,但是有皇帝在後面,誰又能真拿他如何?

  喬郁性格鋒利,如未收鞘的劍,容貌更是與脾氣相輔相成,朝中私下總有人說皇帝寵信此人是亡國之兆。

  喬郁樹敵太多,能倚靠的唯有皇帝,今日怎能讓皇帝生這麼大的氣?

  劉昭道:「是喬相說了什麼不該說的?」

  「不知,陛下叫奴才們都出去,裡面說了什麼奴才也不知道。」

  劉昭點頭,正想和元簪筆說話,沒想到元簪筆只顧著低頭看路,好像根本沒聽進去。

  劉昭在心中嘆了口氣。

  父皇這是做什麼?讓他制衡喬郁,不是要再給喬郁手上添幾條人命嗎?

  二人快步到了內書房,太監殷切地打開門。

  他們進去,頭一個看見的不是滿臉怒色的皇帝,而是跪在地上的喬郁。

  他雙腿有疾,這般跪著就顯得尤其悽慘,但他又跪得筆直,腰被玉帶束成窄窄一條,似乎用點力就掐斷了。

  兩人走上前去,劉昭餘光一瞥喬郁,發現他面上桀驁依舊,沒有半點認錯的打算。

  「參……」

  皇帝不耐煩地擺擺手,對喬郁冷聲道:「你繼續說。」

  喬郁道:「是。」

  青年人猶帶柔軟的聲音迴蕩在內書房,「臣以為,應當各地定額,世家士人各自四分,皇族征派所占二分。」

  想來書房中已經過一番激烈的唇槍舌戰,喬郁剛一說完,一白須老臣就怒斥道:「小兒無知,將我大魏百年祖宗之法視為何物!陛下,此人霍亂朝廷,動搖國本,蒙蔽陛下,還請陛下處置!」

  三皇子急道:「父皇,喬相手段或許激進,但其對大魏乃是一片赤誠,還請父皇明鑑!」

  皇帝陰著臉道:「閉嘴!」

  喬郁語調微微上揚,念詩似的,「三百年前,高祖南下遷都,元雅設鏨琴台,聯合諸世族,維持地方穩定,元雅與高祖擊掌為盟,從此帝不負世族,世族願世世代代為陛下盡忠。」他偏了偏頭,他在看元簪筆,「自此,世族三百年榮華不絕,世族平流進取,坐至公卿。然多年榮華不斷,世族所定品之人,既無理政之能,也無治世之德,唯喜收斂珠寶財貨,天下銀錢,盡入私門,男以作婦人態為榮,皮柔骨脆……」

  「陛下!」謝居謹道:「請陛下嚴懲喬相,以安天下世族之心,與其和此人同朝,臣更願歸隱家中,總好過受此小兒侮辱!」

  元簪筆也在看他。

  喬郁知道他在看,喬郁知道他在聽。

  元簪筆看他的眼神複雜極了。

  喬郁漫無目的地想:不知道元簪筆有沒有後悔,當年不惜賭上前途也將他救出來。

  喬郁轉向謝居謹,笑道:「謝大人說我侮辱大人,我卻說大人羞辱天下士人!」

  他一字一頓,「士人以策進取,以武立功,世族憑何,冢中枯骨嗎!」

  作者有話要說:

  去做了志願者。

  大家記得保護好自己,勤消毒出入戴口罩。

  第13章

  「寧佑黨人餘孽,能苟活於世已是陛下天大恩澤,」太子太傅氣得面色通紅,口不擇言道:「還有何奢望!」

  寧佑黨人四字一出,內書燈瞬間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靜。

  喬郁臉上最後一點血色都褪去了。

  寧佑二年,皇帝勵精圖治,著手改革,一時之間朝廷風起雲湧,朝中新貴多為士人子弟,喬郁之父便是在那時被委以重用。

  寧佑十年,黨人謀反伏誅,設寧佑黨碑,上有黨人姓名及千字本文,第一行唯有禍國殃民四字。

  涉及寧佑十年案者,族中少有全者,十不存一,其中有兩個例外。

  一個是被關押多年後被釋放,還扶搖直上的喬郁。

  針扎一般的目光落在喬郁身上,也落在元簪筆身上。

  還有一個例外是元簪纓。

  元家顯貴,縱然出了元簪纓這樣力圖改革之人,也無非是個小錯,誰家還有個忤逆長者的不孝子孫呢,因為這過於顯要的身世,寧佑黨人幾乎全滅,元簪纓仍舊全身而退,名姓也並沒有刻在碑文上,不過他避世半年之後就因病去世了,青年病逝固然引人惋惜,可他的死確實讓很多人都鬆了口氣,亦免去了諸多尷尬。

  元簪纓再怎麼風姿過人才學驚世,但也沒法改變他當年是寧佑一黨的事實,故而稱讚元簪筆有乃兄遺風,實在算不得什麼好話。

  皇帝再開口時語氣竟緩和了不少,「元卿,你說呢?」

  諸多目光落在他臉上,有探究的、有好奇的、有不屑一顧的、還有不懷好意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