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支唐軍,倒是裝備嚴整。」

  巨石上的黑影冷哼了一聲。

  他的身高近十尺,身披黑白條紋的大氅,頭戴平天冠,雙手攏在大袖中。

  最令人矚目的是他的臉。

  那張臉上,扣著一副青銅鬼面,青面獠牙。

  鬼面在月光下,綻放著冰冷的青光,令人驚懼。

  「北斗星君,我們想吃長安血食,何必在意那支人馬?」

  「你懂什麼。」

  巨石上的星君轉過身來。

  這時才發現,他胸口的大氅上,繡著北斗星辰。

  「人道昌,則我族勢弱,只有不斷削弱他們的力量,我們才能壯大。唐人強,就強在他們的鐵騎,若想吃血食,這些人,最好永遠消失。」

  「我明白了,我這就去安排族人……」

  「等等。」

  北斗星君大袖一揮,冷聲道:「不需要我們直接出手,讓他們和吐蕃斗,待兩敗俱傷,再一鼓蕩平。」

  「星君高見!」鶴郎君發出古怪的笑音。

  黑煙滾滾,天地被黑暗遮蔽。

  混沌無邊。

  ……

  「路線倒是還有幾條,但都不如走大非川,攻伏俟城的收益大,若能攻下吐谷渾王都,就可以宣布吐谷渾復國,從其它路線可就達不到這個效果了。」

  王玄策有些奇怪的看向蘇大為:「蘇總管是覺得這條路線不好?」

  「唔……」

  該怎麼和你解釋,這條行軍路線,堪稱唐軍軍史上的「天坑」。

  歷史上,薛仁貴和郭待封率五萬唐軍翻躍大非川攻吐蕃,結果郭待封的一個失誤被吐蕃名將論欽領抓住,唐軍糧草輜重和後備人員損失殆盡。

  薛仁貴當時率著一萬多騎兵已經過了大非川,在草原上將吐蕃人的馬場給打掉了,聽說郭待封大敗,大驚失色,立即迴轉。

  但在巨大的人數劣勢下,薛仁貴只能率領殘兵退回大非川,依山設立城寨,與數十萬吐蕃軍對峙。

  最後的結果,是薛仁貴和郭待封和論欽領約和,才能率領唐軍殘部返回長安。

  正是這一場唐軍大敗,將唐軍不敗的神話打破。

  從大非川以後,大唐花了數十年時間去平定四方叛亂,重新穩固被吐蕃撕得七零八落的防線。

  「總管,這條路線收益極大,若是我們打下伏俟城,那助吐谷渾復國就不成問題,可以說此戰的目標,完成了一半。」

  「總管不認可這條進兵路線嗎?」

  李辯和程務挺均好奇的問。

  他們都是老於軍事的,蘇大為若要說服這些將領,至少也要拿出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

  「咳,我們知道伏俟城的重要,那吐蕃人肯定也知道,如果我們就這麼進兵,只怕會落入吐蕃人的算計中。」

  「此事不難,只要我們多派斥候,多設疑兵,到時實則虛之,令吐蕃人以為我們是虛張聲勢,趁敵不能專精,我們可再據具體情況,化虛為實,攻其必救。

  甚至可以以伏俟城為誘餌,以騎兵決戰,大量消滅吐蕃人。」

  李辯雙目光芒凌厲如鷹,說出這番話時,自信滿滿。

  他屬於唐軍里的少壯派,也就是所謂的鷹派,主動出擊欲望強烈。

  程務挺則比他低調務實一些:「就算吐蕃人知道我軍會走這條路線,但是不可能知道我們具體的用兵時間,還有人兵力安排,可以詐作攻擊伏俟城,再在路口設伏。

  只要吐蕃人來救,到時伏兵四合,將其圍殲。

  此圍魏救趙之計。」

  兩個人說法雖然不一樣,但大概意思都相同。

  就是不能放棄大非川這條進兵路線。

  因為這條線,屬於「攻敵必救」。

  吐蕃人必然重兵防備,而唐軍本就是要尋吐蕃人去決戰的,反而可以利用此事,大作文章。

  要論玩兵法謀略,吐蕃人只能算是唐人的弟弟。

  大唐上下,均對吐蕃人都十分輕視。

  蘇大為沉吟著,看向一旁的安文生。

  雖然不解蘇大為為何對這條傳統進兵線路不滿意,但熟悉他的安文生還是立刻道:「翻躍大非川,進兵伏俟城的收益極大,但風險也同樣大,可暫做備選。

  大家可以多想一些可能性,比較優劣,再做定論。」

  出兵時,李治和兵部給蘇大為主要的任務是虛張聲勢,拖住和遲滯吐蕃消化吐谷渾的土地。

  卻並沒有要求蘇大為具體如何用兵。

  唐朝的軍事機制,一般都是如此,給個清晰的目標,然後前方的將領有相當大的自主權。

  王玄策留意著蘇大為的表情,手撫著自己濃密的鬍鬚道:「傳統上,去吐蕃走武威,過大非川,距離最短,最節省糧草。

  其次便是經過河西走廊,按我們去天竺的路線,途經西域諸國……」

  經過王玄策一番解釋,蘇大為終於對吐蕃和吐谷渾的地形有了比較直觀的了解。

  首先,大唐的地圖類似後似的「雄雞」但是雞背多出一大塊,是後世的外蒙古。

  大唐時原為突厥統御的草原諸部。

  如今這些都是大唐的土地。

  其次是雞屁股部份,大唐的領土一直延伸到中亞。

  包括吐火羅的部份和大食接壤,甚至快要到呼羅珊。

  如果不考慮多出來的這兩大塊土地,大唐長安,基本處在「雄雞」的中心位置。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