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數十里方圓,生靈皆化為魚鱉。

  自此以後,在地圖上,大同江的江水流向,永遠的改變了。

  攔水築壩,水淹七軍這種計謀並不出奇。

  奇就奇在蘇大為反其道而行之,在冬季枯水時築壩,提前數月做了準備。

  並且悄無聲息的瞞過了高句麗人。

  最後洪水肆掠,一戰殲滅高句麗最後一支精銳大軍。

  此時,高句麗已再無可用之兵。

  只得困守孤城。

  一月之後,各路唐軍會師,將平壤城團團圍困。

  此時的平壤,外無援軍,內無糧草。

  五月,高句麗名義上的大王高藏,派泉男產率首領數十人,持白幡投降於唐軍。

  泉男建仍然閉門拒守。

  其後高句麗將領僧人信誠,秘密派人聯絡唐軍,自己作為內應,五天後,信誠打開城門,唐軍進入平壤,生擒高藏、泉男建等人。

  民心盡失,大勢已去。

  雄踞東亞數百載的高句麗,自此消亡。

  一個嶄新的時代,大唐的疆域,在這一刻,達到頂峰。

  東至朝鮮半島,西達中亞鹹海,南到越南順化一帶,北至西伯利亞貝加爾湖。

  幅員萬里。

  為了有效管理這麼大的疆土,大唐在故突厥、回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遼東等地,分別設立了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北庭六大都護府。

  憶往昔——

  早在貞觀元年,太宗李世民將天下為分為: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等十道。

  貞觀十四年,全國共設三百六十州府,下轄一千五百五十七縣。

  全國共計三百餘萬戶,人口一千二百餘萬。

  到了李治朝,龍朔三年這個時期。

  全國大致三百九十餘萬戶,人口一千六百餘萬。

  這還不算新納入版圖的各大都護府掌控地區。

  就人口來說,此時唐朝還未到其巔峰。

  但正如李勣對蘇大為所言,以一千多萬人口,掌控如此廣袤的疆土,古未有之。

  盛唐之盛,光耀千古!

  隆隆隆~

  大軍開赴平壤城。

  城內外一半是火,一半是揮刀耀武揚武的士兵。

  蘇大為立於城頭,看著這一切,默然不語。

  「都督!」

  聽到有人喊自己,蘇大為轉頭看去,一眼看到帶方刺史劉仁軌,手按刀柄大步走上城頭。

  這員老將已經年過六旬,滿頭的白髮,在風中起舞。

  但是精神依舊健旺,兩眼炯炯有神。

  頷下的白須倔強的翹起,顯得極為強硬。

  劉仁軌本是文臣出身,在太宗朝一直以直言敢諫而聞名。

  後來因為敢諫在朝中得罪了長孫無忌一黨,因而被貶。

  豈料後來因禍得福。

  在李治掌握大權後,大部份的老臣受到猜忌,劉仁軌這種惡了長孫無忌的,反而進入李治眼中。

  後來戰事需要,劉仁軌棄文從武。

  但他少年神童,乃文武雙全之才,很快便摸清兵法門道,指揮作戰,無往而不利。

  可惜,剛有好轉,又得罪了李義府等人。

  好不容易在百濟作戰揚名,已經年過六旬,早過了一個人身體和精力最巔峰的時候。

  李治一朝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是一批揚大唐國威的名將,年紀都在六旬開外。

  像之前的蘇定方、程知節、李勣。

  蘇大為熟識的劉仁願、劉仁軌,還有至今尚未見過的蕭嗣業、劉伯英、程名振、契苾何力,阿史那社爾這些名將,藩將,無不都是過了六十耳順之年。

  高宗朝前期,正是靠著這些老將、名將,才支撐起大唐的武德。

  這是太宗李世民為李治留下的遺產。

  也是大唐的幸運。

  在古時,古人的壽命遠不如後世,四五十歲,已經可稱高齡。

  到六七十歲,還能提刀上陣,那簡直是個奇蹟。

  而這樣的奇蹟,在李世民、李靖、李勣、蘇定方等將領的身上,一再上演。

  簡直是上天眷顧大唐。

  但凡蘇定方或者李勣未能撐住,在六十以後臥病在床,或者病亡。

  那大唐對外征戰和滅國的歷史,只怕都要大大改寫。

  不過,時間走到龍朔三年,隨著大唐征服高句麗。

  屬於老一代名將的榮光,已經快要走到盡頭。

  李勣今年已經年逾七旬。

  打完高句麗這一仗,李勣再也支撐不住。

  他也該頤養天年了。

  蘇定方比他還大兩歲,已經七十有二。

  這兩位的年紀,就算在後世都是爺爺輩。

  何況在此時。

  隨著這兩位支撐大唐半壁的名將老去。

  唐軍將領中,確實會出現一陣青黃不接的情況。

  至少最近幾年,唐軍中,還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接替蘇定方和李勣的位置。

  能夠統領全局,打那種以少勝多的滅國級大戰。

  蘇大為走神的時候,劉仁軌已經走上城頭,站在他身側,向下看了看。

  此時是唐軍剛剛全部占領平壤城,正在清點收穫,以及追捕逃人,正是最混亂的時候。

  無論多麼自稱是「仁義之師」,古代這個時候,在破城的時刻,都難免混亂。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