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從今年開始,大唐百姓參軍,再也不是一種榮耀,而是一種負擔,提著腦袋賣命還得不到任何封賞。

  今後逃兵役的人只會越來越多。

  這方面是不指望了。

  也只能從僕從軍上想想辦法。

  若不是為此,蘇大為也想不起要狠敲新羅人一筆竹槓,硬是要了一萬人過來。

  雖然如此,但新羅人畢竟沒那麼可靠,將來也是要還回去的。

  倭人就不同了。

  經過思想改造後,倭人恨不得身為唐人,一個個以加入大唐熊津都督府,和魔改後的不良人為榮。

  暫且,就這樣辦吧。

  抽調一萬倭人,或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說不上為何,蘇大為就是有這種直覺。

  時間如梭,進入十月底。

  所有的消息都呈現在蘇大為面前。

  而大唐對高句麗新一輪的戰事,終於拉開序幕。

  大唐的戰爭機器,雖然疲弱,但依舊隆隆的開動。

  整個半島,整個遠東,乃至更遙遠的西陲吐蕃,所有的藩屬國,臣服於大唐的小弟,又或者是敵人,都在默默關注著這場戰事。

  想知道,如今的大唐,武德究竟還有幾分。

  李治一朝,征高句麗不論大小戰事,這已經是第四回了。

  若此次還是無功而返。

  不說天可汗的面子掛不住。

  只怕唐軍武德充沛,戰無不勝的旗幟也要不牢靠了。

  李勣說過,大唐之強,在於以最少的人口,達成最盛的武德,打下最大的疆土。

  但這樣的後果是,大唐根本沒有足夠的人手,去鎮守這些疆域。

  若不靠著唐軍不敗的金字招牌,如何威服四方?

  這塊招牌,丟不得。

  廣闊無垠的青海,故吐谷渾之地。

  論欽陵抽打著戰馬,高聲喝叫。

  在他身後,數以十萬計的吐蕃鐵騎,沿著青藏高原的高山,向著東方,傾瀉而下。

  第一百零二章 亂

  龍朔二年,十一月,大唐再次發起對高句麗的進攻。

  從時間上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時機窗口。

  遼東酷寒,時值隆冬,對唐軍將士將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但從歷史上看,這樣的時間發起戰爭,對李治朝似乎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早在顯慶五年十二月,李治便曾派契苾何力、蘇定方、劉伯英、程名振率軍分道進攻高句麗。

  在龍朔元年,朝廷還募河南北、淮南六十七州兵,得四萬四千餘人,前往平壤、鏤方行營。

  以鴻臚卿蕭嗣業為夫餘道行軍總管,率領回紇等諸部兵前往平壤。

  要照這麼看的話,今年打高句麗,時間還提前了一個月,對唐軍將士是極大的利好消息。

  甚至李治詔書里的意思,頗有打進平壤城過元節的味道。

  換後世的話說,便是打破高句麗,去高句麗都城平壤過年。

  對此,唐軍上面的將領雖然不敢明言,但中下層的士卒已經是怨聲載道了。

  別說十一月,就算是十月,在遼東這白山黑水間,也可能突然降溫,湖面冰結,把人手指凍掉都可能。

  就這種情況還用兵。

  真當大唐府兵都是鐵打的,不是血肉之軀?

  為此,蘇大為私下找李勣問過,得到的消息是,李治不想耽誤農時,算了算,這個時間進兵對農業損耗最小。

  損耗最小……

  蘇大為不記得當時自己是什麼樣驚奇的表情。

  但是回自己大營後,身邊的將領都差點罵出來。

  特別是基層出身的那些中下層將領,他們本身就是小地主,小農戶,家裡有田產,不服兵役時,也會回家干農活,自然是清楚其中的門道。

  朝廷這次算得也太精明了。

  的確是不影響農時。

  可問題是,影響遠征遼東將士的士氣啊。

  這麼冷的天,鬼願意打仗。

  再說現在打仗都沒賞賜,幹這賣命的玩意,圖啥啊。

  打贏了都沒賞,更別提戰死的人了。

  以前朝廷還派專人慰問,還給極高的禮遇,還有撫恤。

  現在屁都沒有。

  蘇大為也為此事,向此次行軍大總管李勣極力爭取。

  得到的結果是,李勣什麼多的話也沒說,也沒給承諾,只是使了個眼色,告訴蘇大為:「這是上令,不可違也,可效法老夫舊例。」

  舊例?

  話裡有話。

  蘇大為回去翻了翻卷宗,查閱了一番,才知道李勣老兄帶兵很有一套。

  過去在太宗時期,唐軍作戰有一個原則,就是出門不搶點錢,就是賠錢。

  我打你,你不賠償點精神損失費,就是沒禮貌。

  軍費就是這麼省出來的。

  不但以戰養戰,而且當兵打仗是真能賺大錢啊。

  比如打東突厥時,李靖俘獲了幾十萬頭牲畜,可是李勣部一頭沒抓到,就抓了五萬俘虜。

  打薛延陀,李勣又是俘虜了五萬多人,一頭牲畜也沒有。

  一頭沒有也太說不過去了。

  唯一的答案就是,李勣把值錢的牲畜繳獲,和將士們分了。

  所以劉仁軌上書李治時,才會說貞觀時期,太宗捨得給錢給官,士兵們打仗犧牲了,朝廷都會派使者弔唁祭奠,追封官爵。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