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蜀中,天府之國,那雖然只有小小的一塊地方,但有都江堰灌溉上下,一年之中也能產六千萬石左右的糧食。而巧得很,這一年蜀中豐收,周聘婷早早便奏請了女帝,請女帝准許冷氏在蜀中購買糧食,甚至還請求動用蜀中一部分官糧倉中的官糧。女帝對她提出的「宏觀調控」一事非常感興趣,很快便批覆了下來。

  而霍公子,則繼續建造運糧船,通過長江將蜀中的糧食運了下來。

  「可惡!」鄭府之中,鄭老爺子狠狠地用拐杖拄地,罵道:「要怎麼做,還需我教你們嗎?」

  「老爺,咱們已經派人去了,但是……但是冷家與威運鏢局合作,再加上蜀中的道路咱們的人不熟悉,實在難以下手。」

  「蠢貨!」鄭老爺子罵道,「咱們的人不熟悉,難道是蜀中就沒有人熟悉了嗎?刀口上的生意,哪有銀子擺不平的?」

  「可是……可是……」管家艱澀道,「老爺,周家是皇商,他們不知怎麼的得到蜀中官軍的保護,糧船隊是由官兵護送下來的,咱們不敢動手。」

  若是只有冷家,甚至只有周家,他們都能買通當地的綠林好漢,不過就是些銀子的事。但若是打劫官兵護送的糧船隊,且不說打不打得過,只說搶劫官軍的後果,又怎麼是鄭家能承擔的?

  鄭老爺子聞言不禁呼吸一梗,他在江南作威作福慣了,卻忘了商人之上還有官家。而朝廷只怕就等著鄭家這塊肥肉自己送上門去,屆時落得個抄家滅族,這累積了數代的萬貫家財,就是朝廷的了。

  次日傳來消息,說是朝廷讚賞冷氏米糧行在荒年平價賣米的義舉,為防有人加害冷氏米糧行,所以特派朝廷官兵守護冷氏米糧行。

  嚴格地說,朝廷此舉不算插手江南商事,不過是阻止其他人對冷氏米糧行下毒手罷了。但只要能保證這點,冷氏已幾近立於不敗之地。

  鄭家關閉店鋪,原本是想耗盡冷氏米糧行的存糧,沒想到冷氏米糧行竟然還能從蜀中調運糧食。如此一來,冷氏的糧倉再一次富足起來,看冷氏米糧行的夥計,每個的臉上都是胸有成竹之色。

  在冷謙與鄭家爭奪米糧市場時,於貴依舊默不作聲地往江南輸送耕牛,於記牲畜行的規模不僅是餘杭,甚至江南都能占上一席之地。隨著於貴繼續以低廉的租金出租耕牛,再加上冷氏米糧行竭盡全力控制米價,這一年雖然江南欠收了,但並未發生餓死人的事情,江南的青壯年都保存了下來,也沒有迫於生計遠走他鄉。

  新的一年,開春,江南各處都忙碌起來。農戶們忙於租借耕牛,開始整理稻田。江南的習慣,入秋、開春個耕耙一次稻田,將泥土翻熟。因為有於記牲畜行也在江南大部分州縣都開了分行,所以這一年江南被耕種的水田比往年多了許多。

  二月,各地開始育秧,與此同時,周氏錢莊開始派人在各州縣行走,粗略地統計著水田的耕種數量。

  「按照這個數,哪怕今年與去年一樣是欠收,也足夠養活整個江南。」冷謙對糧食一事頗有心得,也越發信心十足。「兩廣、蜀中也傳回了消息,說是去年咱們收購糧食的消息在農戶中傳遞,今年兩地的糧食種植都比去年有所增長。不出意外的話,今年兩地應該能收購一千餘萬石。」

  「這就好。」周聘婷點頭。

  三月,秧苗下田,兩廣開始進入雨季,但這一年的河流漲水在正常高度,並未引發洪災。四月,稻穀抽穗,五月揚花,江南也進入了雨季,但並未影響稻花的開放,連害蟲也少了不少。

  風調雨順,豐收的好兆頭,鄭家終於開始慌了。

  鄭家囤的大米超過一千五百萬石,正常情況應該在十月秋收到次年七月收早稻這幾個月里,賣掉一千萬石左右的大米,餘下五百萬石存在各地的糧倉中,以備不時之需。若是來年豐收,那去年的陳米便充新米賣給百姓,官紳們吃早稻的新米。若是來年欠收,則以這五百萬石為基礎,提高米價,賣到秋稻收成,若是秋稻再欠收,則再提米價,讓百姓們買不起,只供有錢人家,這五百萬石也足以撐到下一年的七月。

  所謂「蘇湖熟,天下足」,確實是江南一地的糧食產量撐起幾乎整個中原地區的大米供應,只是這個熟也分豐收還是欠收,所以這個天下,也因此分百姓的天下,或是有錢人的天下。

  鄭家自前朝戰亂的末年起家,百餘年來一直恪守這條規則,控制這天下的大米糧價,從沒想過,如今竟被一個小女子操控的冷家逼到如此境地。

  一千五百萬石大米,折合成影子至少兩千萬兩,試問江南商戶,誰能隨隨便便折損千萬兩白銀?

  「鄭家這會兒當真是血虧了。」酒鋪茶寮中,百姓們津津樂道著此事。

  「不是血虧,是傷到根本了。」一個書生模樣的人說道,「想想現在的米多貴?鄭家從去年十月到現在五月了,賣出去的米沒幾石吧?」

  縱然賣給了官紳人家,然而九牛一毛,哪裡補得過損失?

  鄭府之中,鄭家的幾個公子也輪番勸著鄭老爺子。

  「爹,咱們不能再跟周家較勁下去了,今年豐收,七月眼看著新米就收成了,若是咱們再不趁著這兩個月將去年的米賣出去,咱們這半年賺的銀子可真不夠您買一斤洞庭碧螺春呢,還談什麼賺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