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頁
劉徹正逗弄著劉據,忽聽聞這個消息都是一愣:「朕從未遣使節往匈奴去。」
他秉持著對匈奴強硬征討的態度,自然不會遣去使節商談什麼事。
實際這許多年來,自竇太皇太后歸政於他,他一直專注於鼓勵國中漢軍強盛,且見了成效,自然不可能再用聯絡他國的手段來對付匈奴。
「聽護送他們一路回來的幾個邊鎮守軍道,領頭那位自言名諱是張騫,旁的就一直不願說,還防備著他人偷走漢節不肯放下,所以一直不受好意洗漱換衣物。」
「張騫?」宮人回報中的這個名字終於驅散了劉徹腦海中的迷霧。
他想起來了。
在劉徹初繼位還不曾把握軍權的時候,聽聞遙遠的地域有一國名為大月氏,與匈奴有世仇,便起了心思。
因此他遣使節聯絡大月氏,想要藉由與大月氏聯合,來說服竇太皇太后對匈奴採取攻勢。
只是當時北域完全被匈奴人把控,大月氏又只是一個遙遠的只剩傳言的國度,劉徹又無實權,當然無法以軍隊護送使節往大月氏去。
所以劉徹只是貼出告示,徵募有為國之心的能人出使大月氏。
來應證為使節的張騫就是宮廷中的一位侍從官,至於旁人大都只是民間為謀出路博一搏未來的投機者。
劉徹對張騫的印象不深,只記得是個看著頗為庸常的青年人。
聽旁人說他為人寬厚守信,劉徹便勉強滿意地將象徵大漢的漢節交到了他的手上,又從自己私庫中取了些銀兩購置水糧,便將他們送走了。
說是說漢使,但實際上只是劉徹自己的私人行動,那時由竇太皇太后把持朝政,連歡送他們的儀式都沒有。
「當真是張騫?」劉徹不太敢信,他以為這支因自己年少時一念送走的使者團早就應該覆滅了,哪想得到時隔十餘年,張騫竟然歸來了:「朕記著... ...送他們離漢那年,是建元二年。」
他登基的第二年。
而如今,已是元朔三年。
這讓劉徹心思一時很是複雜,不太敢相信,又想確認這個奇蹟真的發生了,便言道要去親自確認那真的是張騫。
「陛下,那兩人一直未洗漱,實不堪入目。」
宮人提醒劉徹,劉徹卻不在乎:「若真是張騫,無論形容如何,朕都必要現下一見。」
曹盈沉默著聽完這番對話,忽地仰臉向霍去病確認道:「霍哥哥,我是建元三年生的,若那真的是張騫,他是建元二年出發... ...」
霍去點點頭,肯定了她的話:「歷時十三年,終于歸漢。」
第135章 算緡 何時能再戰
十三年的時光足以發生很多事。
若對大漢來說, 漢人曾不敢對敵的匈奴已大不如前,大約再歷幾戰就要落魄到不堪為敵了。
若對曹盈來說,她重生一世, 也不過是歷十二年。
她實在想像不出使節飄零在外十三年, 據說還是被匈奴人拘去,是以怎樣的堅韌才返國的。
曹盈與霍去病相視一眼, 都起了敬意。
且不止她與霍去病,連帶三位小公主都對出使塞外十三年的張騫起了好奇。
哪怕是還不知道出使含義的劉朦見姐姐們都訝異於十三這個數字, 也懵懂覺得這個數字應確實很大,能被稱十三的人了不起。
她按先生教的, 扳著手指頭數十三。
結果將雙手手指數盡也沒能數出這個數,她便張著手掌向最疼愛她的劉菁叫道:「姐姐,姐姐, 分我個三,我只有十。」
劉菁最遷就她, 便真的擺出個三的手勢給她。
劉朦立刻就牽著了她這三根手指, 得寸進尺道:「我也要去看那個叫十三的人,姐姐帶我去。」
三個略大的孩子已決定一起去看看這位使節到底是個怎樣的人,行出了衛子夫的宮室。
劉菁原是想留下陪母親的,但劉朦鬧著非要去看不可。
衛子夫便向劉菁道:「去看看吧, 能為大漢持節十三年不忘的可稱英雄, 你們身為漢室公主,見見也是應該的。」
劉菁便聽了母親的話,牽著妹妹的手, 同去了劉徹召見張騫的大殿。
這裡是劉徹每每上朝接待眾臣的殿宇,進出的都是王侯重臣,自然衣著莊重。
但是現在立於殿中的兩人卻是蓬頭垢面, 衣衫破落,便是長安城的乞兒都要較他們體面。
見到劉徹,他們情緒十分激動,卻還是扼制住了,以五體投地的大禮拜向劉徹。
交付使命的對象就在眼前,張騫終於鬆開了手,放倒了漢節。
他周邊一直沒有能交談的漢人,連帶口音都已變得古怪,但好在還是能讓人聽懂:「騫不辱陛下所託,已赴大月氏而還,我大漢威名已揚名西域。」
使團去時有百餘人,如今卻只剩下了張騫和匈奴嚮導甘夫,足可謂慘烈。
而張騫去時還是個方二十五歲意氣風發的青年,如今卻已三十八歲。
因在匈奴地域經風吹雨打,便是宮人以濕布擦去他臉上污痕,看著也像是近五十歲的人。
張騫被宮人扶起,然後告向劉徹道,使團行至原以為是大月氏所在的河西走廊時,就發現大月氏已被匈奴人趕去東邊,且接下來很不幸地被匈奴所擒。
「我被領到了軍臣單于面前,那時咱們還未與他們撕破臉,他得知我是要往大月氏,倒也沒殺我,只是將我扣下了。我便在匈奴之地居了十年之久。」
他秉持著對匈奴強硬征討的態度,自然不會遣去使節商談什麼事。
實際這許多年來,自竇太皇太后歸政於他,他一直專注於鼓勵國中漢軍強盛,且見了成效,自然不可能再用聯絡他國的手段來對付匈奴。
「聽護送他們一路回來的幾個邊鎮守軍道,領頭那位自言名諱是張騫,旁的就一直不願說,還防備著他人偷走漢節不肯放下,所以一直不受好意洗漱換衣物。」
「張騫?」宮人回報中的這個名字終於驅散了劉徹腦海中的迷霧。
他想起來了。
在劉徹初繼位還不曾把握軍權的時候,聽聞遙遠的地域有一國名為大月氏,與匈奴有世仇,便起了心思。
因此他遣使節聯絡大月氏,想要藉由與大月氏聯合,來說服竇太皇太后對匈奴採取攻勢。
只是當時北域完全被匈奴人把控,大月氏又只是一個遙遠的只剩傳言的國度,劉徹又無實權,當然無法以軍隊護送使節往大月氏去。
所以劉徹只是貼出告示,徵募有為國之心的能人出使大月氏。
來應證為使節的張騫就是宮廷中的一位侍從官,至於旁人大都只是民間為謀出路博一搏未來的投機者。
劉徹對張騫的印象不深,只記得是個看著頗為庸常的青年人。
聽旁人說他為人寬厚守信,劉徹便勉強滿意地將象徵大漢的漢節交到了他的手上,又從自己私庫中取了些銀兩購置水糧,便將他們送走了。
說是說漢使,但實際上只是劉徹自己的私人行動,那時由竇太皇太后把持朝政,連歡送他們的儀式都沒有。
「當真是張騫?」劉徹不太敢信,他以為這支因自己年少時一念送走的使者團早就應該覆滅了,哪想得到時隔十餘年,張騫竟然歸來了:「朕記著... ...送他們離漢那年,是建元二年。」
他登基的第二年。
而如今,已是元朔三年。
這讓劉徹心思一時很是複雜,不太敢相信,又想確認這個奇蹟真的發生了,便言道要去親自確認那真的是張騫。
「陛下,那兩人一直未洗漱,實不堪入目。」
宮人提醒劉徹,劉徹卻不在乎:「若真是張騫,無論形容如何,朕都必要現下一見。」
曹盈沉默著聽完這番對話,忽地仰臉向霍去病確認道:「霍哥哥,我是建元三年生的,若那真的是張騫,他是建元二年出發... ...」
霍去點點頭,肯定了她的話:「歷時十三年,終于歸漢。」
第135章 算緡 何時能再戰
十三年的時光足以發生很多事。
若對大漢來說, 漢人曾不敢對敵的匈奴已大不如前,大約再歷幾戰就要落魄到不堪為敵了。
若對曹盈來說,她重生一世, 也不過是歷十二年。
她實在想像不出使節飄零在外十三年, 據說還是被匈奴人拘去,是以怎樣的堅韌才返國的。
曹盈與霍去病相視一眼, 都起了敬意。
且不止她與霍去病,連帶三位小公主都對出使塞外十三年的張騫起了好奇。
哪怕是還不知道出使含義的劉朦見姐姐們都訝異於十三這個數字, 也懵懂覺得這個數字應確實很大,能被稱十三的人了不起。
她按先生教的, 扳著手指頭數十三。
結果將雙手手指數盡也沒能數出這個數,她便張著手掌向最疼愛她的劉菁叫道:「姐姐,姐姐, 分我個三,我只有十。」
劉菁最遷就她, 便真的擺出個三的手勢給她。
劉朦立刻就牽著了她這三根手指, 得寸進尺道:「我也要去看那個叫十三的人,姐姐帶我去。」
三個略大的孩子已決定一起去看看這位使節到底是個怎樣的人,行出了衛子夫的宮室。
劉菁原是想留下陪母親的,但劉朦鬧著非要去看不可。
衛子夫便向劉菁道:「去看看吧, 能為大漢持節十三年不忘的可稱英雄, 你們身為漢室公主,見見也是應該的。」
劉菁便聽了母親的話,牽著妹妹的手, 同去了劉徹召見張騫的大殿。
這裡是劉徹每每上朝接待眾臣的殿宇,進出的都是王侯重臣,自然衣著莊重。
但是現在立於殿中的兩人卻是蓬頭垢面, 衣衫破落,便是長安城的乞兒都要較他們體面。
見到劉徹,他們情緒十分激動,卻還是扼制住了,以五體投地的大禮拜向劉徹。
交付使命的對象就在眼前,張騫終於鬆開了手,放倒了漢節。
他周邊一直沒有能交談的漢人,連帶口音都已變得古怪,但好在還是能讓人聽懂:「騫不辱陛下所託,已赴大月氏而還,我大漢威名已揚名西域。」
使團去時有百餘人,如今卻只剩下了張騫和匈奴嚮導甘夫,足可謂慘烈。
而張騫去時還是個方二十五歲意氣風發的青年,如今卻已三十八歲。
因在匈奴地域經風吹雨打,便是宮人以濕布擦去他臉上污痕,看著也像是近五十歲的人。
張騫被宮人扶起,然後告向劉徹道,使團行至原以為是大月氏所在的河西走廊時,就發現大月氏已被匈奴人趕去東邊,且接下來很不幸地被匈奴所擒。
「我被領到了軍臣單于面前,那時咱們還未與他們撕破臉,他得知我是要往大月氏,倒也沒殺我,只是將我扣下了。我便在匈奴之地居了十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