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7頁
「博川,你估摸著韓四會就範嗎?」
「只要把他跟肅順支開就行,剩下的事交給下官。」
「博川,你是說要是不支開,動手時他敢阻擾?」桂良緊盯著文祥問。
想到韓秀峰的為人,文祥輕嘆道:「不管怎麼說肅順也是先帝託孤的贊襄大臣,大行皇帝遺詔也已經頒令曉諭了,他受先帝之恩深重,要是見人敢違先帝遺詔,一定不會袖手旁觀。」
「只是愚忠,並非跟肅順穿一條褲子?」
「大人有所不知,在別人看來他跟肅順交情不淺,但事實上他跟陳孚恩等人不一樣,不但從未對肅順言聽計從,甚至對肅順是敬而遠之。甚至連奉先帝密旨在南苑練兵的事,肅順都一直被蒙在鼓裡。可以說他心裡只有先帝,沒有別人。」
「遇著這麼個榆木疙瘩還真不大好辦。」桂良放下茶杯道。
在恭親王看來韓秀峰只要不會壞他們的事就無足輕重,輕描淡寫地說:「都已經把他給支開了,沒什麼好擔心的。至於將來如何處置,等事成之後再說。」
「王爺,韓志行是沒念過幾年書,也的確是個榆木疙瘩,可論辦差他真是個能吏。別的不說,就說咱們總理衙門,要不是他當年打下的底子,籌設起來哪有現在這般容易?更何況他在護駕巡幸木蘭時,還想著王爺您,還把包爾舉薦給您。」
「博川,我知道你跟他的交情,也知道他是個能吏,可咱們接下來要辦的大事,在他看來或許真是大逆不道。要是不處置,要是把他留在京里,就算你我放心,兩位太后也不會放心啊!」
「他在兩江為過官,把他外放去兩江剿賊平亂?」
「這麼大事我做不了主,還是到時候請兩位太后的懿旨吧。」
……
與此同時,韓秀峰已率河營,同侍衛們一道將皇上、兩位太后和隨駕的文武官員護送到了河槽行宮。
之前的諭旨上說得明明白白,皇上先到一處,會在行宮跪迎大行皇帝的梓宮,可事實上皇上只迎了一次,然後就傳旨加緊趕路,甚至抄過好幾次並不好走的近道,大行皇帝的梓宮已經被遠遠地拋在了後頭。
如果只是這些也就罷了,護駕這一路上從隨行的文武官員竊竊私語中聽的幾個消息,讓他越想越膽戰心驚。
肅順等贊襄大臣和兩宮太后先是在擬好的諭旨上用不用印起了矛盾,可以說他們是在被逼無奈之下才主動奏請辭去正黃旗都統、領侍衛內大臣和步軍統領等兼差的,試圖向兩宮太后表明他們並沒有擅權亂政之心。
結果剛主動解除兵權,御史董元醇就上了一道奏請太后權理朝政,並簡親王一、二人輔弼的摺子!
太后權理朝政那就是後宮干政,至於簡選親王輔弼,那還要他們這幾位贊襄大臣做什麼,於是又鬧得不歡而散。
讓人更擔心的是,大行皇帝龍馭賓天不久,就已下諭不許各地統兵大臣赴承德河叩謁梓宮,可剛才在路邊解手時吉祥卻悄悄跑來說,勝保不但打算去叩謁梓宮大行皇帝,還率兵北上。他率兵回京畿之地做什麼,究竟是誰給他下令的?
韓秀峰越想心裡越不踏實,可曹師爺等一幫「小軍機」全在左右,又不敢表露出來,更不用說找人打聽了。
鄭親王、怡親王等幾位隨駕的贊襄大臣,卻跟沒事人一般聚在前頭的公房裡批閱各地所上的摺子,甚至為了一些諸如四川正在鬧賊匪,如果跟之前那般協濟其它省份軍餉合不合適等事,爭得面紅耳赤。
想到他們居然一點也不擔心到了京城之後會發生什麼,韓秀峰真為他們著急。回頭看看已經歇了燈的皇上和兩宮太后的寢宮,再想到鈺兒之前閒聊時不止一次說過西太后如何精明,猛然驚出了一身冷汗,感覺那籠罩在夜色中的寢宮裡,仿佛蟄伏了一頭張著血盆大口的巨獸!
「志行,想什麼呢,外頭風這麼大,也不多穿點,你不怕著涼啊?」
「子瑜兄,您走路怎麼都沒聲兒啊,嚇我一跳。」
「不會吧,我腳步挺重的。」曹毓英笑了笑,隨即指著不遠處的一間值房:「閒著也是閒著,這會兒睡又睡不著,一起去打會兒牌。」
「沒那麼多銀子輸給你們,我可不敢再跟你們打了,再說我還得去查哨。」
「我陪你一道去。」
「留步留步,這點事哪敢勞駕老兄您。」
「沒事沒事,反正閒著也是閒著。」
曹師爺變了,變化很大。
從接駕到現在這麼多天,韓秀峰只是在龍輦外聽東太后說過一句話,只聽見年幼的皇上哭鬧過幾回,從未見過兩位太后娘娘,也從未見過皇上。
而曹師爺則成了兩位太后娘娘跟前的紅人,鄭親王和怡親王等人批閱過的摺子,草擬好的諭旨詔書,兩位太后都會傳召他去龍輦邊幫著看,雖然只是領班軍機章京,可這一路上他的所作所為跟領班軍機大臣差不多。
再想到這些天曹師爺一閒下來,就有意無意地跑過來說這說那,甚至好幾次奉太后懿旨率大頭等侍衛查點河營官兵人數,韓秀峰意識到曹師爺不只是擔心聖駕安危那麼簡單,十有八九是在監視他這個領兵護駕的上駟院卿。
兩位太后究竟在擔心什麼,或者說她們在謀劃什麼,韓秀峰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個所以然,只能裝作沒事人一般,帶著他查哨。
「只要把他跟肅順支開就行,剩下的事交給下官。」
「博川,你是說要是不支開,動手時他敢阻擾?」桂良緊盯著文祥問。
想到韓秀峰的為人,文祥輕嘆道:「不管怎麼說肅順也是先帝託孤的贊襄大臣,大行皇帝遺詔也已經頒令曉諭了,他受先帝之恩深重,要是見人敢違先帝遺詔,一定不會袖手旁觀。」
「只是愚忠,並非跟肅順穿一條褲子?」
「大人有所不知,在別人看來他跟肅順交情不淺,但事實上他跟陳孚恩等人不一樣,不但從未對肅順言聽計從,甚至對肅順是敬而遠之。甚至連奉先帝密旨在南苑練兵的事,肅順都一直被蒙在鼓裡。可以說他心裡只有先帝,沒有別人。」
「遇著這麼個榆木疙瘩還真不大好辦。」桂良放下茶杯道。
在恭親王看來韓秀峰只要不會壞他們的事就無足輕重,輕描淡寫地說:「都已經把他給支開了,沒什麼好擔心的。至於將來如何處置,等事成之後再說。」
「王爺,韓志行是沒念過幾年書,也的確是個榆木疙瘩,可論辦差他真是個能吏。別的不說,就說咱們總理衙門,要不是他當年打下的底子,籌設起來哪有現在這般容易?更何況他在護駕巡幸木蘭時,還想著王爺您,還把包爾舉薦給您。」
「博川,我知道你跟他的交情,也知道他是個能吏,可咱們接下來要辦的大事,在他看來或許真是大逆不道。要是不處置,要是把他留在京里,就算你我放心,兩位太后也不會放心啊!」
「他在兩江為過官,把他外放去兩江剿賊平亂?」
「這麼大事我做不了主,還是到時候請兩位太后的懿旨吧。」
……
與此同時,韓秀峰已率河營,同侍衛們一道將皇上、兩位太后和隨駕的文武官員護送到了河槽行宮。
之前的諭旨上說得明明白白,皇上先到一處,會在行宮跪迎大行皇帝的梓宮,可事實上皇上只迎了一次,然後就傳旨加緊趕路,甚至抄過好幾次並不好走的近道,大行皇帝的梓宮已經被遠遠地拋在了後頭。
如果只是這些也就罷了,護駕這一路上從隨行的文武官員竊竊私語中聽的幾個消息,讓他越想越膽戰心驚。
肅順等贊襄大臣和兩宮太后先是在擬好的諭旨上用不用印起了矛盾,可以說他們是在被逼無奈之下才主動奏請辭去正黃旗都統、領侍衛內大臣和步軍統領等兼差的,試圖向兩宮太后表明他們並沒有擅權亂政之心。
結果剛主動解除兵權,御史董元醇就上了一道奏請太后權理朝政,並簡親王一、二人輔弼的摺子!
太后權理朝政那就是後宮干政,至於簡選親王輔弼,那還要他們這幾位贊襄大臣做什麼,於是又鬧得不歡而散。
讓人更擔心的是,大行皇帝龍馭賓天不久,就已下諭不許各地統兵大臣赴承德河叩謁梓宮,可剛才在路邊解手時吉祥卻悄悄跑來說,勝保不但打算去叩謁梓宮大行皇帝,還率兵北上。他率兵回京畿之地做什麼,究竟是誰給他下令的?
韓秀峰越想心裡越不踏實,可曹師爺等一幫「小軍機」全在左右,又不敢表露出來,更不用說找人打聽了。
鄭親王、怡親王等幾位隨駕的贊襄大臣,卻跟沒事人一般聚在前頭的公房裡批閱各地所上的摺子,甚至為了一些諸如四川正在鬧賊匪,如果跟之前那般協濟其它省份軍餉合不合適等事,爭得面紅耳赤。
想到他們居然一點也不擔心到了京城之後會發生什麼,韓秀峰真為他們著急。回頭看看已經歇了燈的皇上和兩宮太后的寢宮,再想到鈺兒之前閒聊時不止一次說過西太后如何精明,猛然驚出了一身冷汗,感覺那籠罩在夜色中的寢宮裡,仿佛蟄伏了一頭張著血盆大口的巨獸!
「志行,想什麼呢,外頭風這麼大,也不多穿點,你不怕著涼啊?」
「子瑜兄,您走路怎麼都沒聲兒啊,嚇我一跳。」
「不會吧,我腳步挺重的。」曹毓英笑了笑,隨即指著不遠處的一間值房:「閒著也是閒著,這會兒睡又睡不著,一起去打會兒牌。」
「沒那麼多銀子輸給你們,我可不敢再跟你們打了,再說我還得去查哨。」
「我陪你一道去。」
「留步留步,這點事哪敢勞駕老兄您。」
「沒事沒事,反正閒著也是閒著。」
曹師爺變了,變化很大。
從接駕到現在這麼多天,韓秀峰只是在龍輦外聽東太后說過一句話,只聽見年幼的皇上哭鬧過幾回,從未見過兩位太后娘娘,也從未見過皇上。
而曹師爺則成了兩位太后娘娘跟前的紅人,鄭親王和怡親王等人批閱過的摺子,草擬好的諭旨詔書,兩位太后都會傳召他去龍輦邊幫著看,雖然只是領班軍機章京,可這一路上他的所作所為跟領班軍機大臣差不多。
再想到這些天曹師爺一閒下來,就有意無意地跑過來說這說那,甚至好幾次奉太后懿旨率大頭等侍衛查點河營官兵人數,韓秀峰意識到曹師爺不只是擔心聖駕安危那麼簡單,十有八九是在監視他這個領兵護駕的上駟院卿。
兩位太后究竟在擔心什麼,或者說她們在謀劃什麼,韓秀峰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個所以然,只能裝作沒事人一般,帶著他查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