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見欽使把隨身攜帶的御賜佩劍都交了出來,圍住府衙的百姓們才終於信了他。

  要知道如非情況危急,弄丟或者弄壞了御賜之物可都是要被問罪的!

  百姓們陸續退去。

  縣令擦了把額頭上的汗珠,堆起笑臉迎上欽使,正要笑著逢迎幾句,卻見剛才滿面和煦的欽使對上他時臉色冷冽無比。

  「帶我去大牢。」欽使沒和縣令說半句閒話,直接吩咐縣令給他帶路。

  縣令見欽使臉色奇差,大氣都不敢喘一下,畢恭畢敬地領著欽使前去大牢。

  不用問他都知道該把欽使往哪領。

  欽使跟著縣令走進散發著難聞臭味的監牢,前行數十步,便見一個青衣青年坐在那裡靜靜仰看牆上的小窗。

  牢房的情況並不好,又髒又亂,那年方弱冠的青年看起來卻像是安坐靜室、一派悠然。

  「你在看什麼?」欽使命人打開老房門,邁步走了進去,口中不免好奇地詢問。

  盧應巡道:「我在看這窗。您看這窗開得這么小,外面太陽升起後卻能讓整個牢房都亮堂起來,月亮升起來後也能讓整個牢房落滿霜華。要沒有它,哪怕天上的日月再如何光亮明耀,也分毫都照不到我們身上。所以,能給大夥開個窗可真好,再小再窄都好極了,您說對吧?」

  欽使頓住。

  他的目光落到坐在青年清俊的側臉上。

  聰明人說話不用說得太明白。

  盧應巡口裡說的是日月天光,實則另有所指。

  即便他們千挑萬選將一位他們認為聖明的君主推上帝位,也遠遠沒有到可以坐享從龍之功的時候。

  他們想要的並不是榮華富貴,而是想實現許多他們過去討論出來的構想。

  就如盧應巡所說的,就算他們有了一位還算英明神武的君主,要是他們的政令推行不下去,天下百姓的生活依然不會有太大改變。

  最終也不過是皇帝換了個人而已,該欺壓他們的人依然會欺壓他們,該他們受的苦他們依然要受著。

  他們要做的,就是要讓尋常百姓知道他們如今擁有一位聖明之君,讓他們可以把自己的冤屈說出來,讓他們可以不用像過去那樣忍氣吞聲。

  這並不容易。

  這次趙王雖有失察之過,卻也還算配合他們處置禍首,可更多地方可能是鄉紳豪強相勾連,達官顯貴層層相護,可以預想到會有多少麻煩在等著他們。

  欽使笑罵道:「你連功名都還沒有,考慮這麼多作甚?快隨我離開這腌臢地方給我打個下手,早些把事情處理完,也叫百姓們能早些睡個好覺。」

  這話雖含著責備之意,更多的卻是長輩對晚輩的親厚。

  盧應巡也不是愛自討苦吃的人,既然欽使都這麼說了,他便起身跟著欽使走出縣衙大牢。

  作者有話說:

  欽使:我單知道太子是這樣,沒想到老寇家全家都這樣

  第103章

  盧應巡迴到京城, 已是五日後的事了。

  他踏入家門,迎來的就是他娘關切的淚眼,以及他爹等候已久的棍棒。

  盧應巡:「…………」

  盧應巡三步並兩步地避開, 甚至一舉躥上自家院牆,堅決不叫他爹蓄謀多時的棍棒落到自己身上。

  盧夫人見盧重英一見兒子就要打人,頓時氣不打一處來,上去把盧重英不知從哪弄回來的棍棒搶走,不滿地說道:「兒子好不容易才回來, 你逞什麼威風?敢情不是你肚皮里出來的, 你就不知道心疼!」

  盧應巡見形勢大好才從院牆躍下,顯見從小躲起打來就很熟練, 都練出這般敏捷的好身手了!

  盧應巡吃過盧夫人精心張羅的好午膳,才與盧重英去了書房。

  打兒子這種事須得一鼓作氣, 後頭再想抄棍子就不容易了。

  盧重英平日裡也是個溫文爾雅的讀書人,出師不捷便沒再動手, 只問道:「說說, 你跑去讓百姓圍衙是怎麼個想法?」

  盧重英為人向來圓融得很, 到了地方上能把各方關係處理得萬般融洽。

  像盧應巡這樣搞出大動靜、上來就對上皇親國戚的魯莽做法,盧重英打心裡就不贊同。

  盧應巡微笑著說道:「我聽人說, 本來京城今年秋闈的解元文章寫得不算最好,但因為他進過大牢所以才被考官點為解元。我覺得吧, 要是我寫出能當狀元的文章卻因為沒坐過牢而被壓名次豈不是很虧?所以,我就路見不平去坐個牢,趁著回京趕考這當口彌補彌補這方面的空缺。」

  盧重英:「…………」

  盧重英深吸一口氣,只覺自己怎麼生了個這麼膽大包天的兒子?

  這種狗屁理由, 他居然說得出口!

  盧重英道:「你去應天府讀了這麼多年書, 就學到這些玩意?但凡你動動腦子想想都知道你這出身, 考官根本不會考慮讓你當狀元。」

  朝廷里可是有不少人對他們這些外戚嚴防死守,豈會讓盧應巡占了魁首?

  盧應巡道:「當不了也沒關係,說不準考官會因為壓了我名次心懷愧疚,回頭給我安排差使時給我找個好位置。」他仿佛一點都感受不到他爹的怒氣和無奈,慢悠悠地道,「即便不考慮這些,難道我看到百姓被欺壓就能當做看不見?爹,你以前可不是這麼教我的。」

  盧重英立刻否認:「我可沒教過你這一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