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北京錦衣衛指揮使,徐景珩,收到老父親,老家人的一封封書信,又聽門房說禮部尚書急著要見他,禮部尚書說他的小兒子也在隊伍里,求徐景珩趕緊救命。

  徐景珩抬手按按眉心,真真是,哭笑不得。

  朝廷認為,西域是大明的經濟外牆,說大明地大物博,不需要朝西做生意,只有主戰的幾個知兵之人了解,收復西域,乃是中原政權控制塞外的必須。

  控制西域,對高原上的遊牧民族形成完全封鎖的態勢,控制他們的見識眼界,這才是關鍵。漢武帝為何要西拓西域?為何要遠征大宛?就是要斷遊牧民族的右臂,徹底把遊牧民族困死在高原之上。

  後來的大唐對突厥,也是一樣的戰略——打下西域,困死突厥。人都說,北宋之所以一直沒雄起,是因為一直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在徐景珩看來,西域和河套也是關鍵。

  大明的永樂大帝,一直攻打漠北,沒有放主要精力在西域,發現決策失誤後再出兵就晚了,蒙古人為了守住西域商路團結起來,大明九萬精銳魂葬沙漠,大明,再也沒有能力攻打西域……

  徐景珩的腦袋裡全是,現在西域葉爾羌汗國的英明統治,慢吞吞的起身,去換上進宮的衣服。著急要見他的禮部尚書就要闖門,發現他一身正式的飛魚服打扮,就特不好意思。

  「那什麼,那什麼,他們小孩子,衝動啊,也是一番心意……」禮部尚書搓著手,誤以為徐景珩要告訴皇上,生怕皇上有了江南文人不可靠的印象。

  徐景珩看他一眼,示意他跟上。禮部尚書那個糾結為難,可又擔心兒子,又「不敢」不跟著。

  禮部尚書毛澄也不敢多問,委屈巴巴的,亦步亦趨的跟著徐景珩進宮,打算一見到皇上就偷偷使眼神,求皇上救命。

  此時是下午申時三刻,二月的天氣,北京城裡頭還是冷的,乾清宮裡燒著火炕,小娃娃皇上嫌棄悶,正在院子裡玩耍——研究新得的佛郎機大炮模型,泥巴做的小彈丸「砰砰」,玩得那個興致勃勃。

  小小的小娃娃,站在和他一樣高的大炮模型後頭,眯著眼睛看著準星,自個兒填充「炮彈」,拉繩打火,一身薑黃色的小夾襖,配上蘋果綠的小棉褲,外袍也沒穿,行動起來特利索。

  禮部尚書一看到皇上這個模樣,就歡喜的不能自己,什麼煩惱都頓消。瞧瞧他們皇上長得多好,列祖列宗保佑,皇上安安全全健健康康開開心心……地長大娶媳婦兒,生一窩小娃娃。

  徐景珩不看禮部尚書臉上的蕩漾。和禮部尚書一起行禮,坐在小馬紮上用著茶點,等候皇上玩樂。

  小娃娃因為他們的圍觀,玩的更起勁兒,又一輪「砰砰砰」打完十發炮彈,歡喜地顯擺:「徐景珩,朕喜歡。」

  徐景珩情不自禁地笑,接過宮人手裡的毛巾給他擦手,問道:「皇上喜歡就好。這個對比之前一個,哪個更好?」

  皇上大眼睛亮亮的:「這個好。更遠。」

  徐景珩發現他額頭冒細汗,再給他擦擦臉,接過宮人手裡的袍子給他披上,安靜地抱著他,照顧他喝水,聲音溫柔:「這個是最新的試驗成品。

  皇上和常紹說,炮筒要更長。工部也研究出來,炮筒更長,炮彈可以發射更遠。但是實際試驗下來,炮彈在炮筒里打出去,對炮筒有一定的要求,一般的炮筒達不到要求,炮彈就打不出去。」

  安靜裝壁花·禮部尚書,聽得膽戰心驚,恨不得堵上耳朵。皇上聽得模糊明白:「造炮筒啊?」

  「造炮筒,但是大明目前的打鐵技藝不夠好,比如鐵鍋,反而是蒙古人打造的鐵鍋更好用。」

  皇上:「召蒙古匠人來北京。」

  禮部尚書:「!!!」

  徐景珩微笑:「皇上言之有理。大明乃上國,大明召集蒙古匠人來北京,天經地義。」

  皇上學著他的樣子,矜持地微笑。禮部尚書感覺,自己真要暈過去了。

  大明和蒙古的朝貢貿易,開始於永樂年間。這些年來,各種原因之下,大明的邊境政策越發保守,但民間交易越發興旺。弘治年間,大明和蒙古邊境就有『私市』,漢蒙商民趨之若鶩,朝廷越是禁止,越是興旺。

  大勢如此,甭管朝廷和蒙古怎麼打仗,兩方的老百姓互相融合,多方交流,越發多而廣。這也是大明和西域蒙古互市,朝廷認為,就是權宜之計;民間文人認為他們的皇上受大委屈了,可老百姓歡歡喜喜的原因。

  徐景珩和皇上細細地講解:「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是其一。另一個,大明對各個周邊國家的了解太少,對西部的國家更是如此,一個魯迷國是奧斯曼,都不知道,大明大國的顏面何在?

  這一百多年來,因為西域不在大明手裡,大明無法派遣使臣去西方看一看,此乃必須警惕的事項。大漢時期,漢朝派人去到地中海;大唐時期,一直打到帕米爾高原,如今大明困在中原,國人的見識氣度越發低迷……」

  頓了頓,又瞅著小娃娃皇上聽得專心致志的模樣,歡喜於心。

  「大明啊,地大物博,是好處。可是大明的鐵,到了蒙古人的手裡,反而比大明人自己打的還好,明明蒙古人不產鐵,年年為了一口鐵鍋打仗。」

  「大明人,要謹記,讀萬卷書書走萬里路。陸路,海路,都要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