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頁
然而顧巍卻顧不得這些,他穿過村莊,疾馳至村邊的河道仔細查驗,想到皇帝所言,仍在一陣陣地出冷汗。
皇帝跟他說:「朕不修行宮也不練兵,但要你去修整堤壩、再開幾條河道。時間緊迫,此事怕是難以辦完,你盡力而為便是,力求下雨時能少些洪澇。」
他聽得雲裡霧裡,不懂皇帝緣何這般突發奇想,皇帝便又跟他說:「颱風要來了。」
颱風。
顧巍活了半輩子尚未見過颱風,卻從書里讀過。每每颱風襲來,必定村莊良田盡毀、死傷無數,而後更會有瘟疫、饑荒,鬧得民不聊生。
可眼下,江浙一帶風和日麗。
他不知皇帝為何這樣說,皇帝卻也沒有給他發問的機會,直截了當地告訴他:「你不要問朕從何而知。」接著又道,「個中緣故,朕不能說,便連阿鸞也不知道。交給你去辦,一是信得過你,二是……」言及此處,皇帝不太自在地咳了一聲,「阿鸞許久不晉位份了……」
「……」顧巍嘴角搐了下。
皇帝頷首:「有勞了。」
罷了。
救人要緊,便是不為阿鸞也得辦好這差事。
顧巍立在河邊查勘著,心情複雜。
現下是五月末,皇帝要他在七月末離開此地,避到蘇州去。
時間很是緊迫。
.
是夜,顧鸞睡不著,趴在床上支著腦袋望著楚稷發呆。
兩個人相伴多時,他不跟她說的事情已然很少,突然出了這麼一件,直讓她越想越好奇。
更何況外面已民怨載道,而他仍一意孤行。除了將她父親派了出去之外,還從各處調集了糧草,說要暫存在蘇杭兩地的糧倉里,供修建行宮時用。
他在想什麼呢?
她滿腦子的不解。
宮中,皇后聽說了皇帝所為,直一陣心驚。心驚之下她最先想到的自是佳妃,繼而想起了皇帝那日與她的「促膝長談」,踟躕幾番,還是趕到了頤寧宮去。
「太后娘娘知道,臣妾素來無心聖寵,也不想跟佳妃爭。可這回……」她立在太后跟前,咬了咬唇,「佳妃未免太過了些。」
太后目不轉睛地審視著她,過了好半晌才緩緩開口:「哀家倒沒聽明白,此事跟佳妃有什麼相干?」
皇后啞了啞:「皇上不喜奢靡,從未做過這般大興土木的事,偏生這回佳妃隨著他出去他就動了念頭……雖說也未必是佳妃出的主意,可佳妃既然伴在君側,總該規勸才是,怎的就由著皇上的性子來呢?」
太后淡然:「當皇帝的拿定了主意的事,寵妃能干涉得了多少?皇后,皇帝從前跟你說過什麼,哀家大抵知道一些,哀家不管他那些承諾也不管他那些道理,只以過來人的身份再叮囑你兩句。」
皇后趕忙下拜:「臣妾謹聽太后教誨。」
「第一句――這人活著,若能真豁達自然好,可若是假豁達就還不如真小氣,只會讓自己活得難受。」太后說著淡然執盞,抿了口茶。
「另一句――佳妃是女人,你也是,女人之間總該有些同病相憐的心思才好。皇帝再寵她,你也不該將錯處盡數怪到她頭上,既讓她不好過,也逼瘋了自己。」
皇后怔然,腦中一陣恍惚。
她鬼使神差地想起皇帝跟她說過的一句話:帝王專寵,向來不是寵妃的錯。
那時她就不明白他如何能這樣說――難不成為了護住佳妃,他寧可自己背負罵名麼?
沒想到,現下連太后這樣講。
「皇帝再寵她,你也不該將錯處盡數怪到她頭上」。
――這話什麼意思?
今上可是太后的親兒子,怎的太后這話中明里暗裡竟是再說若皇帝專寵,錯在皇帝而不在佳妃?
「太后娘娘……佳妃就那麼好?」皇后噎了噎,終是沒忍住,滿目困惑地將這句話問了出來。
太后眉頭倏皺,凝睇她須臾,緩出一聲嘆息:「罷了,江南所出之事咱們聽到的都只是傳言,你先不要管了。待得御駕迴鑾,哀家會問問皇帝。」
第92章 玉牌(「心意到了就行了!」顧鸞...)
整整兩個月, 江浙一帶罵聲不斷。顧鸞聽說民怨四起之下甚至有人起了反心,在村鎮間挑唆百姓起兵。
萬幸,謀反從來不是易事, 百姓們不到揭不開鍋的時候, 大抵不願這樣拼上身家性命去賭。
七月末,聖駕到了蘇州。
故地重遊, 顧鸞喬裝改扮一番, 帶著幾個宮女結伴出去。途經當地的書院,書院中正有學子高談闊論, 怒斥皇帝昏聵無能。
幾個宮女聽得臉色發白,她倒覺得有趣――自不是樂得聽旁人罵楚稷,只是她實在好奇楚稷這一場大戲背後的隱情,繼而也想知道待得真相公諸於世, 現下罵他的這些百姓又會是怎樣的反應。
顧鸞於是便立在門邊津津有味地聽了半晌, 待得那幾個書生結伴出來, 她上前搭了話:「公子似乎對朝中之事頗有見解。」
幾人一併看她, 適才說話那個心生警惕:「聽夫人的口音不像蘇州人。」
顧鸞笑笑:「我夫君在朝為官,此番我們是一道隨駕來的。」
那書生神色平靜:「聖上行事悖亂,諸位大人合該多加規勸才是。」
「勸倒也勸過。」顧鸞垂眸,「但我聽說, 皇上此舉似是別有隱情, 個中緣故我一個婦道人家不甚清楚。只是今日既聽諸位言及此事, 我倒也有個不情之請。」
皇帝跟他說:「朕不修行宮也不練兵,但要你去修整堤壩、再開幾條河道。時間緊迫,此事怕是難以辦完,你盡力而為便是,力求下雨時能少些洪澇。」
他聽得雲裡霧裡,不懂皇帝緣何這般突發奇想,皇帝便又跟他說:「颱風要來了。」
颱風。
顧巍活了半輩子尚未見過颱風,卻從書里讀過。每每颱風襲來,必定村莊良田盡毀、死傷無數,而後更會有瘟疫、饑荒,鬧得民不聊生。
可眼下,江浙一帶風和日麗。
他不知皇帝為何這樣說,皇帝卻也沒有給他發問的機會,直截了當地告訴他:「你不要問朕從何而知。」接著又道,「個中緣故,朕不能說,便連阿鸞也不知道。交給你去辦,一是信得過你,二是……」言及此處,皇帝不太自在地咳了一聲,「阿鸞許久不晉位份了……」
「……」顧巍嘴角搐了下。
皇帝頷首:「有勞了。」
罷了。
救人要緊,便是不為阿鸞也得辦好這差事。
顧巍立在河邊查勘著,心情複雜。
現下是五月末,皇帝要他在七月末離開此地,避到蘇州去。
時間很是緊迫。
.
是夜,顧鸞睡不著,趴在床上支著腦袋望著楚稷發呆。
兩個人相伴多時,他不跟她說的事情已然很少,突然出了這麼一件,直讓她越想越好奇。
更何況外面已民怨載道,而他仍一意孤行。除了將她父親派了出去之外,還從各處調集了糧草,說要暫存在蘇杭兩地的糧倉里,供修建行宮時用。
他在想什麼呢?
她滿腦子的不解。
宮中,皇后聽說了皇帝所為,直一陣心驚。心驚之下她最先想到的自是佳妃,繼而想起了皇帝那日與她的「促膝長談」,踟躕幾番,還是趕到了頤寧宮去。
「太后娘娘知道,臣妾素來無心聖寵,也不想跟佳妃爭。可這回……」她立在太后跟前,咬了咬唇,「佳妃未免太過了些。」
太后目不轉睛地審視著她,過了好半晌才緩緩開口:「哀家倒沒聽明白,此事跟佳妃有什麼相干?」
皇后啞了啞:「皇上不喜奢靡,從未做過這般大興土木的事,偏生這回佳妃隨著他出去他就動了念頭……雖說也未必是佳妃出的主意,可佳妃既然伴在君側,總該規勸才是,怎的就由著皇上的性子來呢?」
太后淡然:「當皇帝的拿定了主意的事,寵妃能干涉得了多少?皇后,皇帝從前跟你說過什麼,哀家大抵知道一些,哀家不管他那些承諾也不管他那些道理,只以過來人的身份再叮囑你兩句。」
皇后趕忙下拜:「臣妾謹聽太后教誨。」
「第一句――這人活著,若能真豁達自然好,可若是假豁達就還不如真小氣,只會讓自己活得難受。」太后說著淡然執盞,抿了口茶。
「另一句――佳妃是女人,你也是,女人之間總該有些同病相憐的心思才好。皇帝再寵她,你也不該將錯處盡數怪到她頭上,既讓她不好過,也逼瘋了自己。」
皇后怔然,腦中一陣恍惚。
她鬼使神差地想起皇帝跟她說過的一句話:帝王專寵,向來不是寵妃的錯。
那時她就不明白他如何能這樣說――難不成為了護住佳妃,他寧可自己背負罵名麼?
沒想到,現下連太后這樣講。
「皇帝再寵她,你也不該將錯處盡數怪到她頭上」。
――這話什麼意思?
今上可是太后的親兒子,怎的太后這話中明里暗裡竟是再說若皇帝專寵,錯在皇帝而不在佳妃?
「太后娘娘……佳妃就那麼好?」皇后噎了噎,終是沒忍住,滿目困惑地將這句話問了出來。
太后眉頭倏皺,凝睇她須臾,緩出一聲嘆息:「罷了,江南所出之事咱們聽到的都只是傳言,你先不要管了。待得御駕迴鑾,哀家會問問皇帝。」
第92章 玉牌(「心意到了就行了!」顧鸞...)
整整兩個月, 江浙一帶罵聲不斷。顧鸞聽說民怨四起之下甚至有人起了反心,在村鎮間挑唆百姓起兵。
萬幸,謀反從來不是易事, 百姓們不到揭不開鍋的時候, 大抵不願這樣拼上身家性命去賭。
七月末,聖駕到了蘇州。
故地重遊, 顧鸞喬裝改扮一番, 帶著幾個宮女結伴出去。途經當地的書院,書院中正有學子高談闊論, 怒斥皇帝昏聵無能。
幾個宮女聽得臉色發白,她倒覺得有趣――自不是樂得聽旁人罵楚稷,只是她實在好奇楚稷這一場大戲背後的隱情,繼而也想知道待得真相公諸於世, 現下罵他的這些百姓又會是怎樣的反應。
顧鸞於是便立在門邊津津有味地聽了半晌, 待得那幾個書生結伴出來, 她上前搭了話:「公子似乎對朝中之事頗有見解。」
幾人一併看她, 適才說話那個心生警惕:「聽夫人的口音不像蘇州人。」
顧鸞笑笑:「我夫君在朝為官,此番我們是一道隨駕來的。」
那書生神色平靜:「聖上行事悖亂,諸位大人合該多加規勸才是。」
「勸倒也勸過。」顧鸞垂眸,「但我聽說, 皇上此舉似是別有隱情, 個中緣故我一個婦道人家不甚清楚。只是今日既聽諸位言及此事, 我倒也有個不情之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