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所以即便他們中有些人還有點兒良心,想要捐款,也會因為懼怕九爺等人的權勢而退縮,誰也不敢主動去做那個「出頭鳥」。但是四爺可不管這些,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四爺這邊雖然不占地利,但是他占著天時人和。
於是四爺到了地方之後,迅速展開了自己的行動。他先是微服私訪,了解具體情況與災民的真實生活。摸透如果真的要捐款,會有哪些人是真正的阻力,又有哪些人是想要捐款。等把一切都了解清楚之後,便開始行動。顯然,任伯安被抓到把柄後,方才乖乖服從。
再來看看四爺手下的人,首先說年羹堯,他是從四爺府邸出來的家奴,世世代代都是四爺的奴才。後來一直在杭州將軍手下做參將,這個身份,任用他,就等於有了兵權。
其次是鄔思道,這個人算是四爺背後的幕僚,功勞可不小。此人好讀書,但科舉不如意,屢試不中,因家貧,只得以游幕為生。
而他又是為何願意竭盡全力輔佐四爺的,還要從一次科舉考試說起。這鄔思道本是參加科舉的舉人,但因為當時科舉中有主考官納賄舞弊的事情,於是鄔思道聯絡眾考生大鬧貢院擊垮了主考官。只是由於帶頭大鬧貢院,他也就淪為了朝廷通緝的要犯,直到孝莊去世萬歲爺大赦天下,鄔思道才敢出頭露面。
本是一個非常聰明多智的人,但由於被朝廷通緝過,所以鄔思道今生無望入官場為官。但是他又不死心,不甘心一身才能和本領沒處施展。這時候正好四爺慕名招募他做為自己的師爺和幕僚,鄔思道也想一展抱負,於是他就加入了四爺黨,為四爺參與奪嫡積極出謀劃策,並給老四制定了「不爭」的戰略。所以當八爺忍不住出手的時候,四爺卻無動於衷,在外人看來,儼然一副閒人的樣子。
而在鄔思道眼裡,四爺懂他的委屈,懂他的抱負,所以重用他。這樣的一個主子,還有什麼理由不服從。
要說受到四爺尤為器重的,還有一個人,那就是田文鏡。這個人鐵面無私,不怕得罪權貴。因此為官期間,得罪了很多士紳、官員。由於敢於做事,得罪了太多人,所以被革職在家。四爺在賑災期間,尋訪得知了田文鏡,便委任他參與那次賑災,後來又調回了京城為他所用。
這麼看來,四爺確實比八爺善於用人。
第29章 入得此門半生籌
太子復位後,太子一黨那是得意洋洋,連他自己更是得意忘形。
雖說王公大臣公議推選的八爺徹底與太子位無緣,但是放眼望去,朝中都是他老八的人。這些人可都是曾經推薦八爺的大臣們,太子心裡自然不舒服。
這不,他剛一出來,萬歲爺就給了他一次考驗,選擇又一次南巡,而太子留京監國。
太子一瞧,這公報私仇的機會終於來了。於是,趁著監國的時候,讓大家跪了一地。他看誰都不順眼,他恨那些關鍵時刻沒有支持自己的大臣,他想把他們通通都撤換掉。然而,真的可以這麼做嗎?
只見太子手點著他們,恨得咬牙切齒:「行啊你們,你們可真行…」
大臣們跪在地上,個個大氣不敢出,任憑太子在那發牢騷。
然而,只埋怨兩句自然解不了氣。隨後的做法,便是將推薦八爺的一些重要大臣全都撤了。
四爺聽到消息後,匆匆趕往太子府,勸太子不要大肆報復。可勸說了半天,太子還是聽不進去:「老四,你別再勸我了。推舉太子的時候,老八他們操縱朝局,你也都看見了。若是再留著這幫人,我豈能心安。」
四爺繼續苦口婆心:
「可是這些人都是按照皇阿瑪的詔書行事,你將他們無緣無故的都免了官職,皇阿瑪也不會同意的。太子爺,你想過後果沒有?再說了,沒有了他們,一大堆公務不用人處理了?至少也得先選好合適的候選人,再循序漸進地換人吧?」
「好了,你回去吧。」
太子顯然油鹽不進,四爺也是沒轍了。
八爺聽說此事後,並沒有急。太子這種行為自然會引起大臣們的不滿,不用他出頭,這幫大臣也會向萬歲爺喊冤的。
果然,皇上很快便知道了這件事。可想而知,他肯定不同意太子的做法。在聽到這件事後,萬歲爺失望道:「朕剛離開,他便開始胡作非為了。」
想來也是,這萬歲爺還在位呢,太子也還只是太子,這個時候就要開始打擊報復了?會不會太早了一些?而在這個時候,也只有四爺會趕去勸阻,其他人都等著看太子笑話呢。
四爺向來不與太子做對,他必要攔著太子犯糊塗。可是太子因為黃河水患一事,始終認為四爺背著他邀功。面對四爺的勸阻,他又怎會聽進去。
話說回來,政治鬥爭,總是免不了站隊的。那些一開始沒站在自己陣營里的人,是否全都要打壓?天真如太子,以為自己可以為所欲為,卻不去好好評估一下局勢,不去估計一下自己的實力。即便把原來八爺黨的人全撤了,朝廷難道不運轉了?
何況,萬歲爺還健在呢,人事大權還沒輪到他說了算的地步。而曾經的政敵,要不要用,能不能用,主要還得看人。比如唐太宗上位,大膽啟用了不少原太子李承乾的部下,最重用的一個人,便是魏徵。前例也證明,唐太宗會用人,魏徵也會服從。
於是四爺到了地方之後,迅速展開了自己的行動。他先是微服私訪,了解具體情況與災民的真實生活。摸透如果真的要捐款,會有哪些人是真正的阻力,又有哪些人是想要捐款。等把一切都了解清楚之後,便開始行動。顯然,任伯安被抓到把柄後,方才乖乖服從。
再來看看四爺手下的人,首先說年羹堯,他是從四爺府邸出來的家奴,世世代代都是四爺的奴才。後來一直在杭州將軍手下做參將,這個身份,任用他,就等於有了兵權。
其次是鄔思道,這個人算是四爺背後的幕僚,功勞可不小。此人好讀書,但科舉不如意,屢試不中,因家貧,只得以游幕為生。
而他又是為何願意竭盡全力輔佐四爺的,還要從一次科舉考試說起。這鄔思道本是參加科舉的舉人,但因為當時科舉中有主考官納賄舞弊的事情,於是鄔思道聯絡眾考生大鬧貢院擊垮了主考官。只是由於帶頭大鬧貢院,他也就淪為了朝廷通緝的要犯,直到孝莊去世萬歲爺大赦天下,鄔思道才敢出頭露面。
本是一個非常聰明多智的人,但由於被朝廷通緝過,所以鄔思道今生無望入官場為官。但是他又不死心,不甘心一身才能和本領沒處施展。這時候正好四爺慕名招募他做為自己的師爺和幕僚,鄔思道也想一展抱負,於是他就加入了四爺黨,為四爺參與奪嫡積極出謀劃策,並給老四制定了「不爭」的戰略。所以當八爺忍不住出手的時候,四爺卻無動於衷,在外人看來,儼然一副閒人的樣子。
而在鄔思道眼裡,四爺懂他的委屈,懂他的抱負,所以重用他。這樣的一個主子,還有什麼理由不服從。
要說受到四爺尤為器重的,還有一個人,那就是田文鏡。這個人鐵面無私,不怕得罪權貴。因此為官期間,得罪了很多士紳、官員。由於敢於做事,得罪了太多人,所以被革職在家。四爺在賑災期間,尋訪得知了田文鏡,便委任他參與那次賑災,後來又調回了京城為他所用。
這麼看來,四爺確實比八爺善於用人。
第29章 入得此門半生籌
太子復位後,太子一黨那是得意洋洋,連他自己更是得意忘形。
雖說王公大臣公議推選的八爺徹底與太子位無緣,但是放眼望去,朝中都是他老八的人。這些人可都是曾經推薦八爺的大臣們,太子心裡自然不舒服。
這不,他剛一出來,萬歲爺就給了他一次考驗,選擇又一次南巡,而太子留京監國。
太子一瞧,這公報私仇的機會終於來了。於是,趁著監國的時候,讓大家跪了一地。他看誰都不順眼,他恨那些關鍵時刻沒有支持自己的大臣,他想把他們通通都撤換掉。然而,真的可以這麼做嗎?
只見太子手點著他們,恨得咬牙切齒:「行啊你們,你們可真行…」
大臣們跪在地上,個個大氣不敢出,任憑太子在那發牢騷。
然而,只埋怨兩句自然解不了氣。隨後的做法,便是將推薦八爺的一些重要大臣全都撤了。
四爺聽到消息後,匆匆趕往太子府,勸太子不要大肆報復。可勸說了半天,太子還是聽不進去:「老四,你別再勸我了。推舉太子的時候,老八他們操縱朝局,你也都看見了。若是再留著這幫人,我豈能心安。」
四爺繼續苦口婆心:
「可是這些人都是按照皇阿瑪的詔書行事,你將他們無緣無故的都免了官職,皇阿瑪也不會同意的。太子爺,你想過後果沒有?再說了,沒有了他們,一大堆公務不用人處理了?至少也得先選好合適的候選人,再循序漸進地換人吧?」
「好了,你回去吧。」
太子顯然油鹽不進,四爺也是沒轍了。
八爺聽說此事後,並沒有急。太子這種行為自然會引起大臣們的不滿,不用他出頭,這幫大臣也會向萬歲爺喊冤的。
果然,皇上很快便知道了這件事。可想而知,他肯定不同意太子的做法。在聽到這件事後,萬歲爺失望道:「朕剛離開,他便開始胡作非為了。」
想來也是,這萬歲爺還在位呢,太子也還只是太子,這個時候就要開始打擊報復了?會不會太早了一些?而在這個時候,也只有四爺會趕去勸阻,其他人都等著看太子笑話呢。
四爺向來不與太子做對,他必要攔著太子犯糊塗。可是太子因為黃河水患一事,始終認為四爺背著他邀功。面對四爺的勸阻,他又怎會聽進去。
話說回來,政治鬥爭,總是免不了站隊的。那些一開始沒站在自己陣營里的人,是否全都要打壓?天真如太子,以為自己可以為所欲為,卻不去好好評估一下局勢,不去估計一下自己的實力。即便把原來八爺黨的人全撤了,朝廷難道不運轉了?
何況,萬歲爺還健在呢,人事大權還沒輪到他說了算的地步。而曾經的政敵,要不要用,能不能用,主要還得看人。比如唐太宗上位,大膽啟用了不少原太子李承乾的部下,最重用的一個人,便是魏徵。前例也證明,唐太宗會用人,魏徵也會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