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直到三月初九,一切鋪墊停當,二阿哥胤礽順理成章的重立為太子。隨後,萬歲爺同時加封四位皇子為親王,其中四爺被晉封為和碩雍親王。
萬歲爺這麼做的目的很簡單,既是要限制太子,也是要他們之間相互牽制。細細想來,萬歲爺這是將帝王心術及高超的政治手段展現到了極致。首先,萬歲爺連封了四位親王,可以說是就此安撫住了所有的皇子。
其實萬歲爺心裡,或多或少也是知道皇子之間在私下主要分成的五股勢力。以大阿哥為首的「大爺黨」,以三阿哥帶領著一幫文人所組成的「三爺黨」;以四阿哥為核心的「四爺黨」。而要屬「八爺黨」的勢力最為龐大,這其中八阿哥為領袖,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都是八爺的重要支持者。除此之外,還有由太子及其親信組成的「太子黨」。
而萬歲爺任命的四位親王,均是這幾個黨派中的成員。如此一來,不僅做到了安撫,還可以藉此緩和自己與眾位皇子之間的矛盾,專心處理眼前的危局。更為重要的是,萬歲爺在提升其他皇子的地位的同時,無疑也是對於太子權威的一種削弱,利用這些皇子更好的限制太子的權力。
所以,如此密集的加封,實際上也是出於平衡朝中實力,限制太子胤礽的權力,從而實現朝局的穩定。此法,實在是讓人拍案叫絕。畢竟若是人心不穩,導致兄弟間兵戈相見,也是有所忌憚的。
這一波似乎已經塵埃落定了,而為什麼萬歲爺不同意八爺做太子,還是有原因的。老八雖然是最具有實力競爭太子之位的人選,再加上老九這麼個財大氣粗的主,著實有底氣,可是他卻把一副好牌打得稀碎。
反觀老四,雖然沒什麼人脈,可是他在關鍵時刻,選擇的是靜觀其變。他們兩人最大的差距就在於,四爺隱藏的特別好,八爺卻是到處炫耀。朝中幾乎每一個部門都有他的人,甚至連江南也是他勢力盤踞的地方。
但是物極必反,八爺沒有意識到的兩點,其一就是樹大招風,過於賢明。萬歲爺是一個以仁政治國的皇帝,立了很多功勳。老八錯就錯在,他處處都在學萬歲爺。可是萬歲爺已經了解到了仁政治國,是一件極為不妥的事情。人是不能夠太過於賢明的,尤其是做為一個君王,一直賢明的話,手中的權力遲早都會被架空。以至於天下大亂,最終的結果便是被民眾推翻。這也是老八不能做為儲君,最重要的原因。其實在萬歲爺的心中,這個第八子從來都不是繼承的人選。
賢明沒有錯,若是太賢明,這可真的就是一個過錯了。他以賢明為自己招攬的文武百官和上書房大臣,這雖然看起來很強但其實卻有很大問題。原因就在於他的黨羽太多了,手下的人雖然多,可若真的說誰是赴湯蹈火都要追隨八爺的,那基本上是沒有。人越多,事情越複雜。內部之間還時不時吵兩句嘴,這也就難免會導致內部的不和諧。
老四這邊的人雖然不太多,主心骨就幾個,劃分的很明顯。老十三、年羹堯、鄔思道,這三個人都是忠心耿耿追隨四爺的。加上三人不光有能力還有頭腦,每個人都能做到面面俱到。
老十三時刻追隨左右、年羹堯領兵在外、鄔思道做為謀臣,運籌帷幄。這樣的陣容,老四自然是誰都不怕,這位四王爺的實力自然不輸八爺。
再看老八手下的人,都是為了利益,比如任伯安等。可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去謀害百姓這就不對了,老話說得好,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利益是要獲取的,當然這個前提是在不會對百姓造成任何危害去獲得的利益。
然而四爺手下的人雖少,可是都不在乎利益。四爺也是一個獨立而又特殊的存在,他的冷傲孤清,誰都知道。平心而論,一個人能讓別人都怕,憑的還是自己的為人。
雖說無論是陽謀還是陰謀,能達到目的就是好的手段。而四爺最大的特點,就是大公無私而且不講情面,最重要的是他事事占個理字。用一句俗話說,就是得理不饒人。主要是他那邊兒占著理,就不會饒過每一個大臣或者皇子,這從四爺以前辦的案件中就可以看得出來。
在四爺去往揚州籌款購糧的事件中,體現得最為明顯。這黃河發了水患,朝廷需要銀兩賑災。但是總不能一下將國庫給掏空,所以只能前往江南富庶地區籌銀。這個事兒四爺肯定是有理的,一則這也是經過萬歲爺下的旨意。二則籌款賑災是有利於國,有利於民的大事。並且有那麼多的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才需要這些富戶,貢獻出一份他們的力量。何況,能為朝廷所用是很榮幸的一件事情。
這又不得不提及一件事,萬歲爺在南巡之時,住過的一個小鎮,會因為萬歲爺曾經住過,而被當地的百姓奉為可以祖傳之事,是祖上的榮耀。更何況現在正是朝廷危難之時,雪中送炭,肯定比錦上添花要好。
這雖然是大部分人的想法,但是他們敢這麼想,卻不敢真的去捐銀子。因為巡鹽道任伯安,是九爺的門人。他掌控著所有的鹽,所以那些富戶,基本上都是以任伯安為首的。而他又是九爺的人,九爺是八爺黨的人。八爺一黨向來與四爺一黨不對付,所以四爺那次的任務,即便有理也會非常的艱難。
因為這些富戶之所以會如此的安穩,都是因為有九爺在護著他們。也就是說老九收取了他們的賄賂,他們所掙的家財中都有九爺的一份。所以他們只要好好聽九爺的話,就一定能保證自己的榮華富貴。而一旦不聽話,想要叛變,或許就有可能傾家蕩產。
萬歲爺這麼做的目的很簡單,既是要限制太子,也是要他們之間相互牽制。細細想來,萬歲爺這是將帝王心術及高超的政治手段展現到了極致。首先,萬歲爺連封了四位親王,可以說是就此安撫住了所有的皇子。
其實萬歲爺心裡,或多或少也是知道皇子之間在私下主要分成的五股勢力。以大阿哥為首的「大爺黨」,以三阿哥帶領著一幫文人所組成的「三爺黨」;以四阿哥為核心的「四爺黨」。而要屬「八爺黨」的勢力最為龐大,這其中八阿哥為領袖,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都是八爺的重要支持者。除此之外,還有由太子及其親信組成的「太子黨」。
而萬歲爺任命的四位親王,均是這幾個黨派中的成員。如此一來,不僅做到了安撫,還可以藉此緩和自己與眾位皇子之間的矛盾,專心處理眼前的危局。更為重要的是,萬歲爺在提升其他皇子的地位的同時,無疑也是對於太子權威的一種削弱,利用這些皇子更好的限制太子的權力。
所以,如此密集的加封,實際上也是出於平衡朝中實力,限制太子胤礽的權力,從而實現朝局的穩定。此法,實在是讓人拍案叫絕。畢竟若是人心不穩,導致兄弟間兵戈相見,也是有所忌憚的。
這一波似乎已經塵埃落定了,而為什麼萬歲爺不同意八爺做太子,還是有原因的。老八雖然是最具有實力競爭太子之位的人選,再加上老九這麼個財大氣粗的主,著實有底氣,可是他卻把一副好牌打得稀碎。
反觀老四,雖然沒什麼人脈,可是他在關鍵時刻,選擇的是靜觀其變。他們兩人最大的差距就在於,四爺隱藏的特別好,八爺卻是到處炫耀。朝中幾乎每一個部門都有他的人,甚至連江南也是他勢力盤踞的地方。
但是物極必反,八爺沒有意識到的兩點,其一就是樹大招風,過於賢明。萬歲爺是一個以仁政治國的皇帝,立了很多功勳。老八錯就錯在,他處處都在學萬歲爺。可是萬歲爺已經了解到了仁政治國,是一件極為不妥的事情。人是不能夠太過於賢明的,尤其是做為一個君王,一直賢明的話,手中的權力遲早都會被架空。以至於天下大亂,最終的結果便是被民眾推翻。這也是老八不能做為儲君,最重要的原因。其實在萬歲爺的心中,這個第八子從來都不是繼承的人選。
賢明沒有錯,若是太賢明,這可真的就是一個過錯了。他以賢明為自己招攬的文武百官和上書房大臣,這雖然看起來很強但其實卻有很大問題。原因就在於他的黨羽太多了,手下的人雖然多,可若真的說誰是赴湯蹈火都要追隨八爺的,那基本上是沒有。人越多,事情越複雜。內部之間還時不時吵兩句嘴,這也就難免會導致內部的不和諧。
老四這邊的人雖然不太多,主心骨就幾個,劃分的很明顯。老十三、年羹堯、鄔思道,這三個人都是忠心耿耿追隨四爺的。加上三人不光有能力還有頭腦,每個人都能做到面面俱到。
老十三時刻追隨左右、年羹堯領兵在外、鄔思道做為謀臣,運籌帷幄。這樣的陣容,老四自然是誰都不怕,這位四王爺的實力自然不輸八爺。
再看老八手下的人,都是為了利益,比如任伯安等。可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去謀害百姓這就不對了,老話說得好,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利益是要獲取的,當然這個前提是在不會對百姓造成任何危害去獲得的利益。
然而四爺手下的人雖少,可是都不在乎利益。四爺也是一個獨立而又特殊的存在,他的冷傲孤清,誰都知道。平心而論,一個人能讓別人都怕,憑的還是自己的為人。
雖說無論是陽謀還是陰謀,能達到目的就是好的手段。而四爺最大的特點,就是大公無私而且不講情面,最重要的是他事事占個理字。用一句俗話說,就是得理不饒人。主要是他那邊兒占著理,就不會饒過每一個大臣或者皇子,這從四爺以前辦的案件中就可以看得出來。
在四爺去往揚州籌款購糧的事件中,體現得最為明顯。這黃河發了水患,朝廷需要銀兩賑災。但是總不能一下將國庫給掏空,所以只能前往江南富庶地區籌銀。這個事兒四爺肯定是有理的,一則這也是經過萬歲爺下的旨意。二則籌款賑災是有利於國,有利於民的大事。並且有那麼多的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才需要這些富戶,貢獻出一份他們的力量。何況,能為朝廷所用是很榮幸的一件事情。
這又不得不提及一件事,萬歲爺在南巡之時,住過的一個小鎮,會因為萬歲爺曾經住過,而被當地的百姓奉為可以祖傳之事,是祖上的榮耀。更何況現在正是朝廷危難之時,雪中送炭,肯定比錦上添花要好。
這雖然是大部分人的想法,但是他們敢這麼想,卻不敢真的去捐銀子。因為巡鹽道任伯安,是九爺的門人。他掌控著所有的鹽,所以那些富戶,基本上都是以任伯安為首的。而他又是九爺的人,九爺是八爺黨的人。八爺一黨向來與四爺一黨不對付,所以四爺那次的任務,即便有理也會非常的艱難。
因為這些富戶之所以會如此的安穩,都是因為有九爺在護著他們。也就是說老九收取了他們的賄賂,他們所掙的家財中都有九爺的一份。所以他們只要好好聽九爺的話,就一定能保證自己的榮華富貴。而一旦不聽話,想要叛變,或許就有可能傾家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