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
只可惜,太子卻沒有那樣的格局,沒有那樣的胸懷。復位後的他,一門心思排除異己,不圖進取,一錯再錯。當他屢次讓萬歲爺失望,等待他的,興許將會再次面臨被廢的結局。
萬歲爺也因為這件事,不得不準備提前回京。他怎麼也沒料到,太子監國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反思自己的過錯,及時的懸崖勒馬;而是公報私仇,一再打壓之前舉薦八爺的一眾朝臣。
從這件事中,也可以看出太子初次被廢時,被關的時間還是太短了。心性不僅沒有得到收斂,還更加的放肆。或許,他在此之前戰戰兢兢的做了三十年的太子,沒人理解他的難處。經歷第一次被廢後,他將善心收了起來,將野心暴露出來。揚言要打壓八阿哥黨派的一眾人,所以不以國事為重,反而以此來公報私仇,引得眾人不滿。
只是這麼做,未免操之過急。雖說復位後,急需權力,但是此舉明顯於天理不容,於人事不和,於自身不利。最關鍵的是,太子從來不懂得反思,只能一步錯,步步錯,最終釀成大禍。
萬歲爺那是一個痛心疾首,在準備回京時,特意問了大臣張廷玉,如果再次廢了太子,史官會如何記載。萬歲爺這麼問,顯然心裡已經有了盤算,只是僅憑這一點,未免顯得小題大做。可太子這越位之舉,僅僅只是擅自罷官這麼簡單嗎?他就不怕被興師問罪?總之,萬歲爺再次對太子起了疑心。
其實萬歲爺選擇南巡,實際上是在試探太子。果然,他這一走,太子便膽大妄為了。
此時太子收到消息,說萬歲爺正準備提前回京。莫非,這是興師問罪來了?而放出消息的則是八爺一黨,目的是給太子製造出一種危機感。這種危機感就是害怕二次被廢,既然怕再次發生,那他必然會想到謀反。只有這樣,才能保住地位。
事實上,這太子爺心裡雖有些發怵,但頂多就是挨一頓罵,也實在不敢有別的想法。可老八是誰啊,他要想害你,總能安個合情合理的原因。這不,太子此舉,正被老八鑽了空子。所謂衝動是魔鬼,反而會給人可趁之機,一點不假。八爺黨照著太子的筆跡,仿造了一份調兵手諭,又差遣細作將手諭故意讓梁公公發現,整個過程做的人不知鬼不覺。即使太子是冤的,也是百口莫辯了。因為他似乎具備了一切被逼無奈、不得不反的理由。
萬歲爺收到了這份調兵手諭,乍一看,確實嚇一跳。但他執掌乾坤數十載,一生遇見過無數次驚濤駭浪,早已成了不怒自威的人。一路走來處處兇險,有人暗施冷箭,有人身陷囹圄,但萬歲爺就能屹立不倒。即使知道有人偽造調兵手諭想陷害太子,萬歲爺卻依舊鎮定。
因為面對皇位的誘惑,任何皇子都有可能成為作案人員。各種明槍暗箭的招數,只想擊垮太子,取而代之。只是鎖定不了具體的人,就不能隨意出手。一出手,萬一冤了好人,一來製造了冤案,會有傷聖德,影響將來的史書評價,這一點是萬歲爺尤為在乎的;二來正中別人下懷,不管是誰仿照調兵手諭,都是想禍水東引,製造混亂,然後渾水摸魚,萬歲爺肯定不能讓人如願。
此外,即使就算懷疑八爺,要查他,可人家大可不承認。到時候老九、十四再出來煽風點火,局面只會越來越混亂。
對方的實力到底有多強,萬歲爺心裡也沒底。如果直接將此事挑明,對方被逼急了,萬一狗急跳牆,還會出什麼么蛾子,那後果就嚴重了。
八爺的這份手諭顯然給萬歲爺帶來了困擾,他覺得形勢似乎有些嚴重,若是查辦下去容易禍起蕭牆。眼下人還在外面沒有回宮,皇子們為了皇位,搞不好就鋌而走險。加之蒙古各部的王公都在附近,他們與朝廷的關係一直都是若即若離,關鍵時刻他們也許會來那麼兩下。如果內憂外患攪和到一起,老爺子自然吃不消。
因此,對於此時的狀況,穩定是最重要的,只要沒出大亂,對方也不敢輕舉妄動。一動不如一靜,為了避免打草驚蛇,萬歲爺只好假裝不知道。
毋庸置疑,八爺這招看似不明智的陰謀,實則大有用處。這招投石問路,雖被萬歲爺識破,但是太子可就沒那麼明智了。就在他知道萬歲爺已經在回京的路上的時候,瞬間亂了分寸。雖然明白這件事有人從中作梗,但是起兵謀反,可是死罪。最關鍵的是,太子並不確定萬歲爺信沒信,若是信了,那他還有活路嗎?
於是,頂著莫大的恐慌,直逼的太子企圖出兵造反。在太子心裡,反也罷,不反也罷,經過這件事一倒騰,他與萬歲爺之間的信任已經沒有了。所以,不得不反。射出去的箭,便沒有回頭的道理。與其受到皇上的處罰,還不如就這樣賭一次。
當太子爺的兵馬包圍了萬歲爺馬車的時候,萬歲爺當時就怔住了,因為他明白太子這是鐵了心要造反了。同時也心痛,氣他蠢笨至此,被別人利用。關鍵時刻,只見十四爺帶兵前來救駕。邪不壓正,太子謀反自然以失敗告終。隨著一起告終的,還有他的太子之位。
導致他被廢的原因便是謀反,所謂謀反大罪,罪不可赦。太子做到這個份上,憋屈啊,而且當了幾十年的太子,真的是熬不住了。與其猜忌,不如一不做二不休,造反後即使被廢也比每天煎熬著要好受。
因為他明白,在太子這個位置上的人不會有太好的下場,會被每個皇子針對,而每個皇子都有自己的勢力。
萬歲爺也因為這件事,不得不準備提前回京。他怎麼也沒料到,太子監國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反思自己的過錯,及時的懸崖勒馬;而是公報私仇,一再打壓之前舉薦八爺的一眾朝臣。
從這件事中,也可以看出太子初次被廢時,被關的時間還是太短了。心性不僅沒有得到收斂,還更加的放肆。或許,他在此之前戰戰兢兢的做了三十年的太子,沒人理解他的難處。經歷第一次被廢後,他將善心收了起來,將野心暴露出來。揚言要打壓八阿哥黨派的一眾人,所以不以國事為重,反而以此來公報私仇,引得眾人不滿。
只是這麼做,未免操之過急。雖說復位後,急需權力,但是此舉明顯於天理不容,於人事不和,於自身不利。最關鍵的是,太子從來不懂得反思,只能一步錯,步步錯,最終釀成大禍。
萬歲爺那是一個痛心疾首,在準備回京時,特意問了大臣張廷玉,如果再次廢了太子,史官會如何記載。萬歲爺這麼問,顯然心裡已經有了盤算,只是僅憑這一點,未免顯得小題大做。可太子這越位之舉,僅僅只是擅自罷官這麼簡單嗎?他就不怕被興師問罪?總之,萬歲爺再次對太子起了疑心。
其實萬歲爺選擇南巡,實際上是在試探太子。果然,他這一走,太子便膽大妄為了。
此時太子收到消息,說萬歲爺正準備提前回京。莫非,這是興師問罪來了?而放出消息的則是八爺一黨,目的是給太子製造出一種危機感。這種危機感就是害怕二次被廢,既然怕再次發生,那他必然會想到謀反。只有這樣,才能保住地位。
事實上,這太子爺心裡雖有些發怵,但頂多就是挨一頓罵,也實在不敢有別的想法。可老八是誰啊,他要想害你,總能安個合情合理的原因。這不,太子此舉,正被老八鑽了空子。所謂衝動是魔鬼,反而會給人可趁之機,一點不假。八爺黨照著太子的筆跡,仿造了一份調兵手諭,又差遣細作將手諭故意讓梁公公發現,整個過程做的人不知鬼不覺。即使太子是冤的,也是百口莫辯了。因為他似乎具備了一切被逼無奈、不得不反的理由。
萬歲爺收到了這份調兵手諭,乍一看,確實嚇一跳。但他執掌乾坤數十載,一生遇見過無數次驚濤駭浪,早已成了不怒自威的人。一路走來處處兇險,有人暗施冷箭,有人身陷囹圄,但萬歲爺就能屹立不倒。即使知道有人偽造調兵手諭想陷害太子,萬歲爺卻依舊鎮定。
因為面對皇位的誘惑,任何皇子都有可能成為作案人員。各種明槍暗箭的招數,只想擊垮太子,取而代之。只是鎖定不了具體的人,就不能隨意出手。一出手,萬一冤了好人,一來製造了冤案,會有傷聖德,影響將來的史書評價,這一點是萬歲爺尤為在乎的;二來正中別人下懷,不管是誰仿照調兵手諭,都是想禍水東引,製造混亂,然後渾水摸魚,萬歲爺肯定不能讓人如願。
此外,即使就算懷疑八爺,要查他,可人家大可不承認。到時候老九、十四再出來煽風點火,局面只會越來越混亂。
對方的實力到底有多強,萬歲爺心裡也沒底。如果直接將此事挑明,對方被逼急了,萬一狗急跳牆,還會出什麼么蛾子,那後果就嚴重了。
八爺的這份手諭顯然給萬歲爺帶來了困擾,他覺得形勢似乎有些嚴重,若是查辦下去容易禍起蕭牆。眼下人還在外面沒有回宮,皇子們為了皇位,搞不好就鋌而走險。加之蒙古各部的王公都在附近,他們與朝廷的關係一直都是若即若離,關鍵時刻他們也許會來那麼兩下。如果內憂外患攪和到一起,老爺子自然吃不消。
因此,對於此時的狀況,穩定是最重要的,只要沒出大亂,對方也不敢輕舉妄動。一動不如一靜,為了避免打草驚蛇,萬歲爺只好假裝不知道。
毋庸置疑,八爺這招看似不明智的陰謀,實則大有用處。這招投石問路,雖被萬歲爺識破,但是太子可就沒那麼明智了。就在他知道萬歲爺已經在回京的路上的時候,瞬間亂了分寸。雖然明白這件事有人從中作梗,但是起兵謀反,可是死罪。最關鍵的是,太子並不確定萬歲爺信沒信,若是信了,那他還有活路嗎?
於是,頂著莫大的恐慌,直逼的太子企圖出兵造反。在太子心裡,反也罷,不反也罷,經過這件事一倒騰,他與萬歲爺之間的信任已經沒有了。所以,不得不反。射出去的箭,便沒有回頭的道理。與其受到皇上的處罰,還不如就這樣賭一次。
當太子爺的兵馬包圍了萬歲爺馬車的時候,萬歲爺當時就怔住了,因為他明白太子這是鐵了心要造反了。同時也心痛,氣他蠢笨至此,被別人利用。關鍵時刻,只見十四爺帶兵前來救駕。邪不壓正,太子謀反自然以失敗告終。隨著一起告終的,還有他的太子之位。
導致他被廢的原因便是謀反,所謂謀反大罪,罪不可赦。太子做到這個份上,憋屈啊,而且當了幾十年的太子,真的是熬不住了。與其猜忌,不如一不做二不休,造反後即使被廢也比每天煎熬著要好受。
因為他明白,在太子這個位置上的人不會有太好的下場,會被每個皇子針對,而每個皇子都有自己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