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頁
瑜貴妃卻似乎聽不到一般,猶是一面流著眼淚一面笑,愈笑欲烈,直到嚎啕一嗓子嘶吼出聲,伏在地上痛哭不止。
「娘娘……」梨心初時勸她,到最後也忍不住眼淚,扯著她的手臂與她哭在一處。
皇帝望著她們,重重吐出一口氣來,只起身走到了門口,背對了那一片慘相,淡聲道: 「你嫉恨李嬪,拈酸吃醋,至於小打小鬧,朕都能容你;可你為此逼死吳七巧,滅口宋春雲與孫懷恩,殺人害命,縱非你親手所為,但出爾令,朕所不能容。看在四阿哥的份兒上,朕不奪你的位分,從明日起你就在這翊坤宮裡靜心思過,幾時想清楚了,幾時就回稟了皇后,搬到永壽宮同老祖宗念佛。」
「皇上——主子……」皇帝提步欲走,卻叫她含淚帶噎的一聲叫住,望著他的背影哽聲道:「你記不記得,宣政元年初遷翊坤宮,你送了我十二條稀世名貴的金魚。我每日親手照料,整整養了十二年,可就在今天,最後一條也死了……」
她闔了眼,眼淚卻猶撲簌簌的滾落下來,「我從沒奢求你待我如她,甚至不求你像從前,但凡你能多看我一眼,我又豈會到如今地步……」
皇帝面目微微動容,可僅片刻就冷了下來,但道:「倘非因此,你此刻應在景祺閣,或是宗人府,總歸不是翊坤宮。朕言盡於此,你好自為之。」
說罷掀簾走了出去。
細雨如絲,猶在不知疲倦的下著,吳宗保一路小跑高舉了油紙傘撐在天子頭上,卻猶擋不住那蒙蒙的雨絲順著東風紛紛揚揚的灑進來。
好容易送他上了肩與,頭頂黃蓋遮了,方才松下一口氣,小心著往前躬了腰請命往何處起駕。
不出意料的,萬歲爺指了壽安宮,他捏著嗓子叫了一聲起駕,二三十號人的隊伍方才浩浩蕩蕩的往壽安宮逶迤而去。
自個兒娘家出來的小輩,便平日不管,真出了事兒也不會不放在心上。可皇帝處置了人就先過來了壽安宮,婉轉相告,條陳利弊,樁樁件件入情入理,太皇太后便對瑜貴妃有些不忍,也盡都化作了一聲嘆息:「都是命數。」她搖一搖頭,有些憶起了往事,「你可還記得她將將入宮的時候,我同你說過,她雖生的好,性子卻好勝而嬌縱,擱在宮裡頭,難說會生出什麼事端……」
太皇太后話里沒有什麼怨責的意思,卻說的皇帝心頭沉沉,只低了眉道:「祖母教過朕不可貪其顏色,不可縱其所如……」他長長吸了口氣,嘆道:「孫兒省得,瑜妃有錯,朕也難辭其咎,故此只望她能誠心悔過。我不瞞祖母,有李嬪在,我心裡容不下旁個兒,也容不得誰出於任何原因算計她一絲一毫。可但凡貴妃知錯,我就只當此事沒有發生過,日後她該有的,四阿哥該有的,我必然不會厚此薄彼。」
雨似乎又下大了些,順著窗子飄進來,太皇太后轉頭望望外頭如織的雨幕,只漫漫然嘆了一口氣,「這是她自己的造化……」
第102章 番外三(一)
宣政十六年的春來得早, 方過元旦西窗下的梅花就開了,爆竹鞭炮的煙火繚繞當中疏影橫斜,暗香浮動,甚有些不容於世俗的絕艷。
六阿哥身邊伺候的丫頭婆子們卻並不為這新春初開的一樹紅梅歡喜, 反隱隱有些擔憂。
說卻話長——
這梅樹挪過來尚且不久,乃是宣政十二年,六阿哥年滿三歲循例遷居阿哥所的時候萬歲爺一道賜過來的,且有旨意, 就種在他日常起居讀書的西窗之下。小阿哥們初進阿哥所, 鮮少有不哭不鬧的,當今的六個阿哥里, 只有這最小的一個抱過來時, 既不哭也不鬧。每日卯初起床,大兩歲的四阿哥五阿哥都還在乳母懷裡哈欠連連, 他卻已能將丫頭婆子們甩在後面,自己去到上書房。
只每日下學以後,或在院裡或在房中, 總小大人似的背手看著那株梅樹發上許久的呆,因敏妃提過一回,漸漸的就也撂下了。不過其後一連幾年裡花開的這個時候, 每每總心事重重。因他身份特殊, 乃是出自李妃又養于敏妃葉赫那拉氏膝下, 阿哥所里的丫頭太監乃至有些身份的老嬤嬤們都受過嚴誡, 不許在他面前亂嚼舌根, 故沒人敢說些什麼,直等敏妃問及,才提了幾句。
可六阿哥向來是個年紀小卻有主意的主兒,雖自小養于敏妃膝下,與之情分非比尋常,敏妃問時,卻也未吐露一言半字。這兩年隨著年歲漸長,更是愈發沉毅寡言,不露聲色。
敏妃又為他憂心,又怕惹了他惱,索性今年壓著性子沒問,待得聽說這大過年的,別的孩子都吃得香玩得樂,他卻一連幾日悶頭不出,連睡都睡不安穩,才耐不住把人叫了過來,旁敲側擊的開口:「額涅記得,你才學會走路那會兒……」她含笑比著手邊擺了染牙水仙湖石盆景的小几,「還沒這桌子高的一個小人兒,就推開我和你嬤嬤的手,要自個兒在屋裡走。那時你才會走路呀,我怕你摔著,扶著你你又不願意,我就只好悄悄的跟在你後頭,這麼張著兩隻手,偷偷的護著你,這一會兒下來,腰就疼得受不得了……」
她瞧著他,見得合惠眼眶微微濕潤,蠕動著嘴唇喚額涅,只撫了撫他的肩膀,笑道:「好孩子,額涅不是跟你訴苦,這做父母的,只要看到他們的孩子平平安安,快快樂樂,自己再累都是高興兒的。額涅省得你打小就比別個兒聰穎有主意,也省得你不喜額涅多管束你,可……」她嘆了口氣,「這一年年的,你才小小年紀,正長個兒的時候,就為些不知什麼的事兒鬧得睡不好,我瞧在眼裡,當真不是滋味兒……」
「娘娘……」梨心初時勸她,到最後也忍不住眼淚,扯著她的手臂與她哭在一處。
皇帝望著她們,重重吐出一口氣來,只起身走到了門口,背對了那一片慘相,淡聲道: 「你嫉恨李嬪,拈酸吃醋,至於小打小鬧,朕都能容你;可你為此逼死吳七巧,滅口宋春雲與孫懷恩,殺人害命,縱非你親手所為,但出爾令,朕所不能容。看在四阿哥的份兒上,朕不奪你的位分,從明日起你就在這翊坤宮裡靜心思過,幾時想清楚了,幾時就回稟了皇后,搬到永壽宮同老祖宗念佛。」
「皇上——主子……」皇帝提步欲走,卻叫她含淚帶噎的一聲叫住,望著他的背影哽聲道:「你記不記得,宣政元年初遷翊坤宮,你送了我十二條稀世名貴的金魚。我每日親手照料,整整養了十二年,可就在今天,最後一條也死了……」
她闔了眼,眼淚卻猶撲簌簌的滾落下來,「我從沒奢求你待我如她,甚至不求你像從前,但凡你能多看我一眼,我又豈會到如今地步……」
皇帝面目微微動容,可僅片刻就冷了下來,但道:「倘非因此,你此刻應在景祺閣,或是宗人府,總歸不是翊坤宮。朕言盡於此,你好自為之。」
說罷掀簾走了出去。
細雨如絲,猶在不知疲倦的下著,吳宗保一路小跑高舉了油紙傘撐在天子頭上,卻猶擋不住那蒙蒙的雨絲順著東風紛紛揚揚的灑進來。
好容易送他上了肩與,頭頂黃蓋遮了,方才松下一口氣,小心著往前躬了腰請命往何處起駕。
不出意料的,萬歲爺指了壽安宮,他捏著嗓子叫了一聲起駕,二三十號人的隊伍方才浩浩蕩蕩的往壽安宮逶迤而去。
自個兒娘家出來的小輩,便平日不管,真出了事兒也不會不放在心上。可皇帝處置了人就先過來了壽安宮,婉轉相告,條陳利弊,樁樁件件入情入理,太皇太后便對瑜貴妃有些不忍,也盡都化作了一聲嘆息:「都是命數。」她搖一搖頭,有些憶起了往事,「你可還記得她將將入宮的時候,我同你說過,她雖生的好,性子卻好勝而嬌縱,擱在宮裡頭,難說會生出什麼事端……」
太皇太后話里沒有什麼怨責的意思,卻說的皇帝心頭沉沉,只低了眉道:「祖母教過朕不可貪其顏色,不可縱其所如……」他長長吸了口氣,嘆道:「孫兒省得,瑜妃有錯,朕也難辭其咎,故此只望她能誠心悔過。我不瞞祖母,有李嬪在,我心裡容不下旁個兒,也容不得誰出於任何原因算計她一絲一毫。可但凡貴妃知錯,我就只當此事沒有發生過,日後她該有的,四阿哥該有的,我必然不會厚此薄彼。」
雨似乎又下大了些,順著窗子飄進來,太皇太后轉頭望望外頭如織的雨幕,只漫漫然嘆了一口氣,「這是她自己的造化……」
第102章 番外三(一)
宣政十六年的春來得早, 方過元旦西窗下的梅花就開了,爆竹鞭炮的煙火繚繞當中疏影橫斜,暗香浮動,甚有些不容於世俗的絕艷。
六阿哥身邊伺候的丫頭婆子們卻並不為這新春初開的一樹紅梅歡喜, 反隱隱有些擔憂。
說卻話長——
這梅樹挪過來尚且不久,乃是宣政十二年,六阿哥年滿三歲循例遷居阿哥所的時候萬歲爺一道賜過來的,且有旨意, 就種在他日常起居讀書的西窗之下。小阿哥們初進阿哥所, 鮮少有不哭不鬧的,當今的六個阿哥里, 只有這最小的一個抱過來時, 既不哭也不鬧。每日卯初起床,大兩歲的四阿哥五阿哥都還在乳母懷裡哈欠連連, 他卻已能將丫頭婆子們甩在後面,自己去到上書房。
只每日下學以後,或在院裡或在房中, 總小大人似的背手看著那株梅樹發上許久的呆,因敏妃提過一回,漸漸的就也撂下了。不過其後一連幾年裡花開的這個時候, 每每總心事重重。因他身份特殊, 乃是出自李妃又養于敏妃葉赫那拉氏膝下, 阿哥所里的丫頭太監乃至有些身份的老嬤嬤們都受過嚴誡, 不許在他面前亂嚼舌根, 故沒人敢說些什麼,直等敏妃問及,才提了幾句。
可六阿哥向來是個年紀小卻有主意的主兒,雖自小養于敏妃膝下,與之情分非比尋常,敏妃問時,卻也未吐露一言半字。這兩年隨著年歲漸長,更是愈發沉毅寡言,不露聲色。
敏妃又為他憂心,又怕惹了他惱,索性今年壓著性子沒問,待得聽說這大過年的,別的孩子都吃得香玩得樂,他卻一連幾日悶頭不出,連睡都睡不安穩,才耐不住把人叫了過來,旁敲側擊的開口:「額涅記得,你才學會走路那會兒……」她含笑比著手邊擺了染牙水仙湖石盆景的小几,「還沒這桌子高的一個小人兒,就推開我和你嬤嬤的手,要自個兒在屋裡走。那時你才會走路呀,我怕你摔著,扶著你你又不願意,我就只好悄悄的跟在你後頭,這麼張著兩隻手,偷偷的護著你,這一會兒下來,腰就疼得受不得了……」
她瞧著他,見得合惠眼眶微微濕潤,蠕動著嘴唇喚額涅,只撫了撫他的肩膀,笑道:「好孩子,額涅不是跟你訴苦,這做父母的,只要看到他們的孩子平平安安,快快樂樂,自己再累都是高興兒的。額涅省得你打小就比別個兒聰穎有主意,也省得你不喜額涅多管束你,可……」她嘆了口氣,「這一年年的,你才小小年紀,正長個兒的時候,就為些不知什麼的事兒鬧得睡不好,我瞧在眼裡,當真不是滋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