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車夫下去打聽了返身回稟,長公主瞬間脫了力氣,緩了緩才對丫頭杏兒道:「你告訴駙馬去去辦三件事:其一,叫他攔下襄王,未有成算之前,不要叫他去見吳氏,再叫曹昆韓平兩個秘密潛入順天府,務必確保吳氏安全。其二,速以我的名義派親信去天津通知蒙立,叫他早做準備,倘若有召回京,務必與公主府保持聯絡。其三,我這會子進宮,倘若我回來之前此事鬧開,就叫襄王來衙門帶吳氏回去,問清她是否受人指使,越早越好。記住了麼?」

  杏兒連連點頭,匆忙下車後,長公主便吩咐車夫掉頭入宮。

  七巧這個隱患,明微等了將近三年,因相較於長公主的心急火燎,她幾乎沒什麼波瀾。不過驟然聽得七巧父母皆被害死時咬了咬嘴唇,隨後閉了閉眼睛道:「想來因我而死的人,必不止他們夫婦了。」

  直到此刻之前,她尚沒有想過,蒙立從教坊司偷梁換柱到如今還沒有人發現,會有多少無辜的人受到牽連。

  奇怪的是她心裡已經沒有多少歉疚的感覺,只緩緩起身踱火爐邊坐下,在上頭烤了烤手,方回眸與長公主道:「他的顏面,也要叫我折盡了。」

  「明微!」事到如今她還在那裡置身事外說這個說那個,只叫長公主氣得肝兒疼,忍著怒氣說道:「我特意過來與你說這個,是想告訴你吳七巧一個大字不識幾個的小婦人,離家幾個時辰,就能在順天府把這樣一樁人人避之不及的事鬧得人盡皆知,背後必然是有人操縱,你不能還拗著性子中別人的計!」

  她吐了口氣, 「你當懂我說的,他五年前既能容下你,五年後就不會再為此計較。可該說的話要說開,便這些年你心裡再怨他,這會子也不是置氣的時候。只要你們兩個沒有嫌隙,再大的事也有法子解決。」

  明微抬眸看了眼她,猶似不為所動,卻叫她走來一把握住了手臂,擰眉說道:「你得想想喜兒與合惠,若還似五年前一般,你叫他們以後怎麼做人?」

  待她末了一會兒,淡淡答她省得了,長公主方才鬆了口氣。轉瞬卻一笑,朝外頭吩咐,叫去看看太后宮裡可有鹿肉,她晚上過去圍爐待雪。

  此事最多瞞到明日早朝,若有個學話的,或是更快。皇帝愛她愛到心坎兒里,大約怒極了也能忍住,慈寧宮那裡,太后若聽得,就保不齊一怒之下做出什麼事兒來了。

  長公主雖嫁了許久,還是拿宮裡當家,慣常的隨意,這麼問也向來悉數平常。不多時小太監回來,稟說太后已叫人在翠芳亭備下了,長公主便一笑起了身。

  臨行時明微卻叫了她一聲,矮身朝她一福,言語含糊的囑咐:「請你得空,代我看一看靜虛師父。」

  長公主但一托她的手臂,斂眸一笑應下。

  宣政十一年的這場初雪,直到凌晨方才下下來,仿佛被禁錮了許久,一下起來就漫天捲地的不可收拾,鵝毛似的雪花爭著搶著從半空中打著旋飄落下來,不一會兒就鋪白了屋頂地面。

  早起推開門,一股凜冽的寒氣就順著門縫颳了進來,瞧一瞧院中的積雪,已能沒過腳踝,便不由得叫人一縮脖子,忙忙的把門關緊,迅速退回到火爐邊去。

  只逢一過五大朝的日子,大晉的官員們是沒有這個福氣的,雪厚路滑,轎子抬不動,一個個皆裹緊了氅衣斗篷,低著頭縮著脖子,腳步匆匆的從四面八方冒著風雪趕到了將將甦醒的紫禁城。

  皇宮北角的藏書樓年久失修,昨天夜裡被積雪壓塌,內務府奏請由戶部撥款修繕;日前趕到京城的一百七十六名流民已分散到京郊各個田莊妥善安置;臘月二十三的祭祀禮行程修改完畢,需由聖上過目……天色尚沒大亮,太和殿的早朝已經拉開了帷幕。

  今年年底少有大事,只瑣事不少。皇帝卻仍端坐於御案之後,仔仔細細的聽臣工稟奏,或曰准行,或叫商議,樁樁件件皆不馬虎。

  一個多時辰停下來,底下該說的也都說完了,他掏出懷表來看了眼,不由抬手捏了捏有些酸麻的肩膀,一壁問道:「眾卿可還有事稟奏?」

  底下的官員們相互看看,一時間盡都無聲。皇帝一擺手,方要說退朝,便見順天府尹克順出列而跪,叩頭說道:「啟奏萬歲爺,奴才有一事稟奏。」

  皇帝一抬下頜,示意他說,自己則隨手端了桌角茶碗。

  「啟奏萬歲——」克順尚未說話就先偷覷他的臉色,不料那青花團龍紋的杯蓋正擋在眼前,令得天顏難辨。他心裡沒底,卻知朝堂奏事,這位主子爺最厭人支支吾吾,口齒不清,便也不敢遲疑,抖著膽子說道:「昨日順天府襄郡王庶福晉吳氏擊鼓鳴冤,踩釘板狀告直隸按察使蒙立假借蕭楚楚之名,私將李相之女換出教坊司,出為……外宅……」

  「放肆!」皇帝猛地砸了杯子,青花瓷片迸了滿地,大殿當中瞬時雅雀無聲,人人屏息凝神,大氣都不敢喘上一口。

  片刻,莊親王出列叩首,但道:「啟奏萬歲爺,我朝太*祖在順天府前設鳴冤鼓,立釘板,意在嚴明法度,叫有含冤之人有伸冤之處。太*祖爺曾有言,但肯踩釘板者必有大冤,上可狀天子,下可告父母,順天府需過堂公審,將案情明示天下。即便是有人藉此著意誣陷蒙大人與李嬪娘娘,奴才也肯請萬歲爺聽完克順所言,再做定奪。」

  莊親王特意咬重了當堂過審、明示天下幾字,意在告訴他,即使順天府尹不稟,黎民百姓也會知道。而此事關係後宮,克順正是怕他私下遷怒,才選擇當朝稟奏。此時不是發火的時候,還當先聽他說完,再做定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