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何況這些「戰爭」還是發生在城市內。

  百姓勝利了的城市,結果不言而喻,要嘛百姓自己先將土地分了,等著秦軍到來;要嘛等著秦軍到來,再分土地——

  一來以行動表示自己對秦國的順從;二來百姓分配不一定服眾,一旦分配不均又是一場戰爭。

  若是失敗,權貴也不敢多做什麼。

  畢竟秦軍的威脅近在眼前,他們也不敢去賭腹背受敵的可能。

  百姓大多被關起來,也就完了。

  魏國的都城大梁也發生了不小的異動,但因為大梁距離安邑城非常近,王室貴族們反應及時,局勢很快就被控制住了,並未對大梁造成太大的影響。

  但也正因為大梁距離安邑太近,秦軍在攻下安邑與周邊幾個城市之後,便直接將其包圍了。

  魏王下令,死守不出。

  大梁城城牆高聳,想要攻城並不容易。

  於是王翦與信陵君兵分兩路,王翦等將領帶著一半兵力撤走,迅速攻下了支陽、在陽、河間等地。

  打完回來,信陵君仍舊圍著大梁,魏王不敢出城。

  期間魏王得知王翦離開,曾數次派出使者在城牆上「動之以情」,希望信陵君可以念在出身魏國的舊情誼上,帶兵撤出魏國。

  畢竟,魏國是他母國啊。

  信陵君又不是尋常百姓,甚至不是貴族,他可是魏國王室,前魏國公子。

  信陵君充耳不聞,不但如此,他還反向勸說,直接將派來的使者說得生出了大開城門投降的想法。

  魏王嚇得不行,最後只能親自上陣。

  可惜信陵君油鹽不進。

  不但如此,他還挑破了兩者間的窗戶紙,將自己與魏王這一脈的仇恨放到了明面。

  魏國百姓這才知道,信陵君為何身為魏國王室,卻投向了秦國。

  戰況陷入了僵局。

  魏王不出,信陵君也不得入,只能互相僵持。

  這中間,信陵君還差點兒被刺殺了。

  殺人者還是信陵君的老熟人,當初為前任魏王出謀劃策,差點兒將其坑死的龍陽君。

  龍陽君能在年老色衰之後仍得寵幸,甚至在這一任魏王上位後,也頗得重視,靠的就是他的腦子,以及他出眾的武藝。

  可惜信陵君身邊重兵把守,他雖然讓其受傷,自己也丟了性命。

  這個時候受傷,可不像是現代那麼輕鬆。

  其中最大的威脅就是傷口發炎。

  畢竟戰國也沒抗生素。

  好在軍營備著烈酒,消毒之後信陵君僥倖挺了過來。

  但也因此,他對魏王最後一點兒親情,也沒了。

  原本還想以自己的功勞換這個侄兒一條命,如今看來,大可不必——

  他想著讓魏王活,魏王可想著他死。

  有這功勞,他拿去救其他與自己關係更好的後輩不好嗎?實在不行,留著加官進爵不也不錯?

  等到王翦回來,看到的就是一個對魏國王室態度大變,變得鐵石心腸的信陵君。

  王翦趁機提出水灌大梁城的攻城辦法。

  信陵君大駭,堅持不同意。

  因為最近無雨,王翦倒也有時間慢慢說服信陵君。

  信陵君想到當初攻打邯鄲的那場戰役,於是提出:「想要攻城不需要如此興師動眾,你忘了太后對百姓的看重?她一直說著秦國缺人,你將這一城的百姓留下,然後留著建設秦國不好嗎?」

  王翦沉默,想到這段時間結束得無比迅速的戰爭,不由動搖起來。

  這一城的百姓,是真的有可能成為秦人的。

  可他又不禁猶豫——

  打仗這種事,總是難免死人的,讓敵人死總好過讓自己手下的士兵死。

  若是水淹大梁城真的成功,手下士兵將全部得以帶回秦國,不傷一兵一卒。而無論是其他任何辦法,都不可能達成這個成就。

  信陵君抓緊機會勸道:「王將軍可是忘記,之前攻打邯鄲,太后曾引來『神雷』?」

  王翦一愣,慢慢回憶起了當初那場戰爭。

  他到底不是窮凶極惡之徒,要將大梁這一城百姓的性命收割,也不是一點兒心理負擔也無。

  於是看向信陵君:「既如此,寫信回咸陽吧。」

  若是太后能遠程操控神雷,將這大梁城炸幾個大洞出來,就算不能完好無損地將所有士兵帶回,他也認了。

  畢竟秦國戰功按人頭算,他也不能阻止士兵攢功勞。

  趙馨在二人出征前,就開始準備炸、藥包了。

  只是她一個人能力有限,哪怕後來將那群知道火、藥配方的方士都找來一起配,每日的生產數量也有限。

  但在王翦與信陵君送信之前,他們配置出來的炸、藥包數量便足夠了。

  嬴政當即下令,讓人將其送到前線。

  只是在炸、藥包送達之前,秦國得到消息,楚國派兵前來支援魏國。

  齊國如預料那樣沒什麼反應,楚國卻毫不意外地選擇了加入這場戰局,並且帶兵的將領,還是楚國大將項燕。

  項燕並非無名之輩,他出身的項家更是滿門武將。

  後世出名的楚霸王項羽,就是他的孫子。

  他帶著十萬大軍一路向前,很快就到了魏國邊境。

  可惜的是,嬴政早有所料。

  項燕剛進入魏國邊境,就與李牧、蒙武幾人帶領的軍隊狹路相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