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秦國仍舊一片風平浪靜, 甚至在公路鋪滿每一座縣城之後,開始往外發展。

  被收入秦國版圖的原趙國的國土上, 也出現了公路的蹤影。

  原趙國百姓對秦國的感覺相當複雜, 因為已經成了別人治下子民, 而不得不夾起尾巴, 擔心被人找茬,卻又因為以前的仇恨, 對秦國法律總是陽奉陰違, 可以說是非常不服管教了。

  一個個的, 全是刺頭。

  但時間是最好的良藥, 十多年過去,別說如今當家做主的那些人了,就算是親身經歷了幾次戰爭的趙人,心裡的仇恨也淡了許多。

  這個時候,秦國將公路修建到了他們家門口。

  這時候家國概念不如後世深入人心,哪怕後世幾百年上千年後,大部分人也只知小家,而不知大國。

  愛國的概念,尚且還是統治階級的特殊專有感情——

  因為他們所擁有的一切,基本都建立在自己國家存在的前提,其中許多人甚至本身就是國家的主人。

  老百姓不懂這些,就算亡國了,他們也並不會感到傷心難過。

  若是滅了他們國家的人,能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他們甚至要不了一年就能打心底地認為自己已經成了對方的子民。

  趙國特殊,是因為當年四十多萬戰俘……

  但就算如此,嬴稷在位期間,以及趙馨與嬴小政掌權之後,無論是頒布政令還是推行某項對百姓有利的制度,也不曾故意忽視原趙國百姓。

  當然,若是物資緊缺,他們當然也會緊著更忠心的老秦人。

  這是沒辦法的事。

  總不能讓老秦人寒心不是?

  可一旦物資充足,無論是嬴稷還是趙馨、嬴小政,都不曾故意剋扣原趙國百姓的好處。

  只是他們以前心不甘情不願,所以從不覺得秦國好。

  但公路這東西的好處,是肉眼可見的。

  哪怕是那些固執的老人,也無法拒絕公路帶來的便利交通。

  就算他們不會到老秦地交易,只與自己心中的「同胞」交換物資,他們同樣肉眼可見地富裕起來了。

  等到公路都修到了代城,所有在秦國生活的百姓,日子都比以前好過了很多。

  至少大部分人,都可以勉強吃飽了。

  老百姓這種生物,最是記仇,同樣也最記恩。

  得了如此好處,所有原趙人對秦國的歸屬感都節節攀升,就連那些固執的老人,也不會再阻止自家小輩與老秦人交往。

  然後,秦國在徵詢過一些草原大部落的意願後,在安陽、平都、狄道三地建立了互市。

  安陽是原本趙國的邊境城市,平都與狄道則是秦國的邊境城市,且兩者相距甚遠。

  這三個互市建立之後,草原與秦國的交易變得更加方便快捷,最關鍵是變得更加安全,讓草原各部族與秦國人都更加放心了。

  而更讓人高興的是,這三個互市建好之後,將會通過成都、閬中、南鄭、綿諸、九原、武都等十幾個城市。

  一旦互市繁榮,這一路所有城市的經濟發展都會被帶動起來。

  互市剛建立,就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因為道路通暢,一些商人很願意在互市與雍城之間來往。

  一部分人只想賺個中間差價,算是辛苦錢。

  另一些人腦子靈活,便想到了在互市高價收取一些劣等羊毛。

  他們自己花錢僱人挑揀出好羊毛後,拿到雍城與官府交易。雖然價格不會變高,卻能藉此與官府搭上話,多買一些供不應求的羊毛製品。

  趙馨最高興的,還是肥皂的原材料因為互市的建立,終於變得充足起來。

  互市距離草原更近,羊油內臟等物的運輸時間自然縮短了。

  於是沒多久,三個互市就建起了幾個肥皂廠。

  這些肥皂廠建好之後不久,源源不斷的肥皂香皂就送到了雍城。

  商人們若是想要,也能以更低的價格買到商品。

  但若是加上路途消耗,真賺不了幾個錢。

  一些有財力的大商人還是很願意到這些互市買肥皂的,積少成多,也是一筆還算不錯的進項。

  與此同時,他們也會趁機買一些其他地方的特產到互市售賣。

  但小商人們,就沒那麼容易跑到互市了。

  他們大多在雍城買足了商品,就要打道回府,從咸陽回到自己的國家。

  大商人是少數,小商人才是大多數。

  趙馨意識到,若繼續發展下去,這三個互市很難繁榮起來。

  必須有至少一樣特產,是互市獨有而其他地方沒有的,那些追逐金錢的商人們才會不顧危險帶著貨物過來。

  趙馨考慮之後,想到了烈酒。

  她之前在嬴小政受傷的時候,曾從雍城釀造了一批烈酒,送了一壺給嬴小政消毒。

  也是這壺烈酒,與她另外送去的弩,讓嬴稷徹底決定退位。

  雖然送給嬴小政的烈酒,是蒸餾所得,但蒸餾之前的酒的度數比如今常見的米酒果酒仍舊要烈很多。

  她當時埋進了雍城宮裡的土裡。

  如今想要發展互市,趙馨幾乎是立刻就想起了那一批酒——

  草原苦寒,又有什麼特產比烈酒更合適呢?

  其實最合適的是茶葉,但秦國境內還真沒有合適的茶葉產地,若想將茶葉當做特產,真沒那麼容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