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頁
馬崢請旨禦敵,一戰敗,退守古河關道,消息傳京,主和派激烈上言。
九月,沈邵於朝上罷免一主和官員,五日後,往西營點兵,北上御駕親征。
第130章 天子駕崩
天子御駕親征的消息不到兩個月已傳遍國中各處, 沈桓身在琅琊,因不與州府來往,也是在沈邵北上後一個月才得到的消息。
琅琊 裕園新宅
沈桓從街上鋪子買了糕點歸家, 他跳下馬背,有府上小廝跑上前, 接過他丟來的馬鞭, 仔細的牽著馬繞到府上側門入廄。
沈桓一手提著點心, 一手提著衣擺,大步跑上台階, 跨過門檻, 往永嘉院子去。
絳雪樓里永嘉正和姜尚宮並坐在窗下的小榻上, 借著外頭明明日光,繡著手上的衣裳,沈桓從外走進來,姜尚宮連忙放下手中的活計起身,將位子讓出來, 讓沈桓落座,她自己又從不遠處搬來個小圓凳坐下。
「阿姐手上繡的這件寢衣,似乎尺碼比往日大些?」沈桓湊近永嘉身邊, 笑嘻嘻的開口。
永嘉和姜尚宮聽了, 一時皆搖頭笑起來,永嘉抬手點了點沈桓湊過來的腦門:「就你眼尖, 這衣裳就是按你尺碼裁的,原是要給你驚喜的,既被你猜到了,就給你瞧瞧。」
永嘉將所繡的圖樣遞給沈桓看,又問他:「可喜歡?」
「阿姐的手藝, 我自然喜歡。」
「那我的呢?」姜尚宮饒是吃醋的打趣沈桓。
「姜娘做的衣服,我從小穿到大,怎會不喜歡?」沈桓一邊說著,一邊拆開點心包裹,他拿起一塊玉露糕,伸手餵給永嘉。
又拿起一塊豌豆黃,下榻餵給姜尚宮。
絳雪樓外的梅枝剛剛塗芽,似在等待今年冬日裡的第一場大雪,樓中暖洋洋的炭火,溫暖著一家其樂融融。
***
沈邵自領兵到西北後,因琅琊距京甚遠,距西北更遠,原本一日能收到一封關於永嘉的信,現下變成兩日一封。
十一月的西北,大雪封疆,天寒地凍,戰士雖有冬衣,但中原的馬耐不住寒冷,王師一時陷入被動,戰事不甚明朗。
玉胡關馬崢領兵再次戰敗後,沈邵下令加固城牆,更換戰略,嚴守不攻。
軍營大帳,信使將從琅琊的來信遞到沈邵案前。
沈邵看著遞來的信封,立即放下手中的摺子,堆疊在一旁,他片刻不停的拆開信,展開來看。
信上寫,沈桓在琅琊置了新宅,一家人從之前的住處搬到了城東的裕園,那裡遠離市街,清靜卻不偏僻。
長公主住在絳雪樓,很少出府,每日除了看書練字,就是做些針線活打發時光。沈桓這一年來也請了不少醫士來看,但並無什麼進展,長公主依舊沒能想起往事,但長公主不十分糾結往事,每日過得尚算開懷。
琅琊市街上有一家玉露糕,是長公主喜歡吃的,惠王經常親自騎馬去買。
琅琊不知哪家好事的媒婆,打聽到長公主尚未婚配,跑上門說親,被惠王爺怒氣沖沖的打發走了。
信上所寫的事,有巨有細,沈邵讀著信,似乎永嘉就在眼前,她的一舉一動歷歷在目。
今早起身時,他望見帳外鵝毛般的大雪,才似突然意識到,自永嘉離開他前去琅琊,竟已有一年之久。
原來煎熬的日子久了,習以為常後,也是這般光陰似箭,這一年流去的時光里,她還會記得他嗎?現在的他,在她眼裡不過就是個見過數面的陌生人,這一年裡她去了那麼多地方,見了那麼多人,她可還會記得他嗎,最初的他。
進入十二月深冬後,突厥兵馬在幾番強攻不下後,統帥穆勒暫時退兵休戰,待過數九天,再發進攻。
琅琊在今年十二月才初落雪,絳雪樓外的梅樹開了花,永嘉和姜尚宮折梅插瓶養在屋子裡,永嘉又選了一瓶最好看的,親自捧著,送到沈桓書房。
「我聽下人們說,北邊打仗了,州府正在募捐,我與姜娘連夜做了幾雙冬鞋和冬衣,你幫我們送去吧。」
沈桓原在寫信,聽到永嘉的話,執筆的手不禁一僵:「哪個下人嘴這麼快,這些都是男人們的事,阿姐何苦操這樣的心。」
「國家興亡,怎得不關我們女子的事?我們雖上不了戰場,難道還不能盡些綿薄之力?」永嘉不甚贊同沈桓方才的話。
沈桓聞言,連連搖頭:「阿姐我不是這個意思…我不想你關注前線戰事,是怕你害怕,阿姐有愛國之心,做弟弟的怎會不支持,一會我便將阿姐與姜娘做的物資送到州府去。」
永嘉聽了沈桓的解釋,也不與他計較了,她低頭見他書案上的信紙,好奇問:「你這是在寫什麼?」
沈桓看到永嘉投來的目光,下意識的擋住字跡,他面上堆笑,搖頭道:「沒寫什麼阿姐…阿姐我餓了,想吃你親手做的面,阿姐辛苦下廚替我做一碗可好?」
永嘉一聽沈桓這話便是在支開自己,又見他遮遮掩掩的,不禁懷笑問他:「是不是與哪家的小娘子在寫情書?」
沈桓聽了,只朝著永嘉傻笑。
永嘉見沈桓這副模樣,將梅花放好後,便轉身出了書房。
沈桓看著永嘉離開,略略鬆了口氣,他今日接到宋思樓的來信,說王師與突厥之間的戰事不甚樂觀,禦寒的物資極度短缺,天子已開始下令,讓國中各郡,捐資捐物,如此下去,一旦戰事變得曠日持久,那對大魏而言,是極為不利的。
九月,沈邵於朝上罷免一主和官員,五日後,往西營點兵,北上御駕親征。
第130章 天子駕崩
天子御駕親征的消息不到兩個月已傳遍國中各處, 沈桓身在琅琊,因不與州府來往,也是在沈邵北上後一個月才得到的消息。
琅琊 裕園新宅
沈桓從街上鋪子買了糕點歸家, 他跳下馬背,有府上小廝跑上前, 接過他丟來的馬鞭, 仔細的牽著馬繞到府上側門入廄。
沈桓一手提著點心, 一手提著衣擺,大步跑上台階, 跨過門檻, 往永嘉院子去。
絳雪樓里永嘉正和姜尚宮並坐在窗下的小榻上, 借著外頭明明日光,繡著手上的衣裳,沈桓從外走進來,姜尚宮連忙放下手中的活計起身,將位子讓出來, 讓沈桓落座,她自己又從不遠處搬來個小圓凳坐下。
「阿姐手上繡的這件寢衣,似乎尺碼比往日大些?」沈桓湊近永嘉身邊, 笑嘻嘻的開口。
永嘉和姜尚宮聽了, 一時皆搖頭笑起來,永嘉抬手點了點沈桓湊過來的腦門:「就你眼尖, 這衣裳就是按你尺碼裁的,原是要給你驚喜的,既被你猜到了,就給你瞧瞧。」
永嘉將所繡的圖樣遞給沈桓看,又問他:「可喜歡?」
「阿姐的手藝, 我自然喜歡。」
「那我的呢?」姜尚宮饒是吃醋的打趣沈桓。
「姜娘做的衣服,我從小穿到大,怎會不喜歡?」沈桓一邊說著,一邊拆開點心包裹,他拿起一塊玉露糕,伸手餵給永嘉。
又拿起一塊豌豆黃,下榻餵給姜尚宮。
絳雪樓外的梅枝剛剛塗芽,似在等待今年冬日裡的第一場大雪,樓中暖洋洋的炭火,溫暖著一家其樂融融。
***
沈邵自領兵到西北後,因琅琊距京甚遠,距西北更遠,原本一日能收到一封關於永嘉的信,現下變成兩日一封。
十一月的西北,大雪封疆,天寒地凍,戰士雖有冬衣,但中原的馬耐不住寒冷,王師一時陷入被動,戰事不甚明朗。
玉胡關馬崢領兵再次戰敗後,沈邵下令加固城牆,更換戰略,嚴守不攻。
軍營大帳,信使將從琅琊的來信遞到沈邵案前。
沈邵看著遞來的信封,立即放下手中的摺子,堆疊在一旁,他片刻不停的拆開信,展開來看。
信上寫,沈桓在琅琊置了新宅,一家人從之前的住處搬到了城東的裕園,那裡遠離市街,清靜卻不偏僻。
長公主住在絳雪樓,很少出府,每日除了看書練字,就是做些針線活打發時光。沈桓這一年來也請了不少醫士來看,但並無什麼進展,長公主依舊沒能想起往事,但長公主不十分糾結往事,每日過得尚算開懷。
琅琊市街上有一家玉露糕,是長公主喜歡吃的,惠王經常親自騎馬去買。
琅琊不知哪家好事的媒婆,打聽到長公主尚未婚配,跑上門說親,被惠王爺怒氣沖沖的打發走了。
信上所寫的事,有巨有細,沈邵讀著信,似乎永嘉就在眼前,她的一舉一動歷歷在目。
今早起身時,他望見帳外鵝毛般的大雪,才似突然意識到,自永嘉離開他前去琅琊,竟已有一年之久。
原來煎熬的日子久了,習以為常後,也是這般光陰似箭,這一年流去的時光里,她還會記得他嗎?現在的他,在她眼裡不過就是個見過數面的陌生人,這一年裡她去了那麼多地方,見了那麼多人,她可還會記得他嗎,最初的他。
進入十二月深冬後,突厥兵馬在幾番強攻不下後,統帥穆勒暫時退兵休戰,待過數九天,再發進攻。
琅琊在今年十二月才初落雪,絳雪樓外的梅樹開了花,永嘉和姜尚宮折梅插瓶養在屋子裡,永嘉又選了一瓶最好看的,親自捧著,送到沈桓書房。
「我聽下人們說,北邊打仗了,州府正在募捐,我與姜娘連夜做了幾雙冬鞋和冬衣,你幫我們送去吧。」
沈桓原在寫信,聽到永嘉的話,執筆的手不禁一僵:「哪個下人嘴這麼快,這些都是男人們的事,阿姐何苦操這樣的心。」
「國家興亡,怎得不關我們女子的事?我們雖上不了戰場,難道還不能盡些綿薄之力?」永嘉不甚贊同沈桓方才的話。
沈桓聞言,連連搖頭:「阿姐我不是這個意思…我不想你關注前線戰事,是怕你害怕,阿姐有愛國之心,做弟弟的怎會不支持,一會我便將阿姐與姜娘做的物資送到州府去。」
永嘉聽了沈桓的解釋,也不與他計較了,她低頭見他書案上的信紙,好奇問:「你這是在寫什麼?」
沈桓看到永嘉投來的目光,下意識的擋住字跡,他面上堆笑,搖頭道:「沒寫什麼阿姐…阿姐我餓了,想吃你親手做的面,阿姐辛苦下廚替我做一碗可好?」
永嘉一聽沈桓這話便是在支開自己,又見他遮遮掩掩的,不禁懷笑問他:「是不是與哪家的小娘子在寫情書?」
沈桓聽了,只朝著永嘉傻笑。
永嘉見沈桓這副模樣,將梅花放好後,便轉身出了書房。
沈桓看著永嘉離開,略略鬆了口氣,他今日接到宋思樓的來信,說王師與突厥之間的戰事不甚樂觀,禦寒的物資極度短缺,天子已開始下令,讓國中各郡,捐資捐物,如此下去,一旦戰事變得曠日持久,那對大魏而言,是極為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