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謝君平早有準備,欠身道:「朱記在兩州一府的商號幾十家,考慮到殿下要審問的是稅收案,微臣召回的恰是糧店與酒樓的掌柜夥計。除了糧店的糧價在澇災之時有所波動,還有酒樓的菜價也會有所波動,而整個商號的收益也會有所不同。」

  鳳帝唇邊帶出一絲笑意,眾人恍然大悟:端王這招好狠!

  用朱記的盈利及糧價菜價來做比對,便能知道兩州一府的澇災到底有多嚴重,程陶有沒有說謊。

  作者有話要說:  挖了個新坑,正在日更中,微博有轉發抽獎收藏的宣傳活動,正在進行中,歡迎大家參加。

  第六十八章

  但凡大災, 糧價必定大漲。

  堂上朱記的幾家商號掌柜依次將去年秋天至年底的糧價, 酒樓物價報了一遍, 上至鳳帝下至重臣心中皆有所計量。

  程陶面色青灰,還要狡辯:「殿下找的這些人, 誰知道是不是兩州一府的商家。就算是兩州一府的商家, 誰人不知謝世女與殿下交好, 還不殿下說什麼她便做什麼。帳目也能信?」

  謝逸華一哂,反諷:「那你認為, 本王就為了給你扣死了罪名, 就偽造證人?你身在戶部, 都說帳目不能信, 那本王是不是可以認為你交上來的戶部稅收帳目也有假?」

  程陶:「……」

  謝逸華也懶得跟她做口舌之爭,審案本來就重在證據:「既然你對本王提出的證人有異議, 那就再傳喚幾個證人。」

  堂上所有人都等著端王出後招, 果然早有計較,先是傳喚了朱記的各家掌柜夥計, 隨後又傳喚了兩州一府另外幾家經營糧食的商家前來做證。

  她選擇前來作證的商家也不是隨意揪來的小店,每家店都是在兩州一府有口皆碑的老店,有的傳了兩代,有的傳了三代, 生意興旺經商有道。

  另有兩州一府數十名當地耕田百姓作證, 當堂如實上報去年往官府所繳的稅賦。

  等這一波人報完去年下半年的糧價,又有兩州一府的地圖以及田畝總數。

  有些東西,如果非要查證, 總要實地勘察。

  端王拿出的都是官府有記載的東西,她為了怕堂上諸人一時聽不明白,還有身邊跟隨的幕僚在下面做著記錄。

  既有官府記載的百姓良田畝數,又有物價做證、百姓上交稅賦數額、還有前幾年的稅賦參照,端王便報出了個離程陶負責的兩州一府上年稅銀差距甚大的數字。

  程陶汗如雨下。

  堂上原來唱反調的都閉緊了嘴巴,生怕被端王咬一口。

  內里不少人心中暗驚,沒想到素有讀書之名的端王審起案來也是有理有據,另闢蹊徑,卻一舉戳破了程陶的謊言。

  雖然沒有當堂定罪,可是卻也與定罪無異,等於從側面拿出了程陶貪污的鐵證。

  只是其後定罪多是要查清楚她到底貪了多少,才能量刑。

  鳳帝此刻滿目驕傲,雖然未夸一言一句,可是注視著端王慈愛的眼神卻是做不了假。

  此案結果昭然若揭,程陶與一眾證人被帶了下去,滿堂皆靜,彼時眾人皆作聲不得。

  死忠太女的官員暗悔之前撕咬端王太過,而中立的官員也算是憑此一案重新認識了端王的才幹,暗暗在心中掂量端王的能為。

  唯獨鳳帝笑眯眯向謝君平問話:「君平怎的想起來做生意了?」

  謝君平做個大義凜然的姿態,鏗鏘回稟:「微臣身有惡疾,不能在朝中供職,為陛下分憂解難,便想著國計民生,國計在前,民生在後。舉凡民生百業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微臣雖無能,卻也想深入的了解大烈百姓的生活,為陛下張目,所以微臣就做些小生意,把商號開到大烈各地去,既能了解各地風物民生,也能做陛下的眼睛耳朵。」

  她這話說的冠冕堂皇,謝風華卻聽的頗不是滋味——謝君平哪裡是為陛下張目,分明是謝逸華的走狗!

  鳳帝大笑:「真沒想到君平一片忠心耿耿!」

  謝君平謙遜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微臣雖然不曾在朝中供職,但一身一體皆是來自於陛下的恩賜,怎敢忘本?再說一個國家雖然需要官員來管理,但也需要有人懂得經濟之道,才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微臣不才,只能安置幾個人吃飽飯,實在愧對陛下的誇讚!」

  堂上不少官員家中都有不成器的女兒,比如兵部侍郎吳楚炎的次女吳思陽、大理寺卿的大女兒常佩雅,都是京中出了名的紈絝。今日也有份旁聽,心下不免把自家不成器的女兒跟謝君平拿來比較。

  ——自家女兒是真紈絝,謝君平是真成器!

  鳳帝當堂任命:「謝君平雖面目有損,可是卻忠君愛國,頗有才幹,有經世之能,朝廷因容貌而棄用這等年青才俊,是朝廷的損失。謝君平既然與經濟事務上頗為熟練,不如就暫領了戶部侍郎一職,考察期為半年。」

  這話的意思便是,謝君平只要在半年之內能在戶部站穩了腳根,這戶部侍郎的位子便是她的?!

  眾臣愕然!

  端王審理戶部貪污案在京中名聲大噪,也算是理所應當,但順義侯府世女卻也是憑此案獲得了聖上的青睞,空降戶部頂替了程陶,暫領戶部侍郎一職,卻是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了。

  端王只負責審案,此後貪污的數目以及贓銀的去向還需要認真追查,鳳帝便將此事交予都察院副都御史左宗梅全權負責。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