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頁
端王便讓他們幾人將自己見聞奏報,幾人分別來自於兩州一府,平日皆有些生意來往,這才能結伴越級上告。
據這幾人所說,并州並無澇災,滁州卻是在秋收過了大半,糧食大半入了糧倉之後才接連下了幾場雨,有個依山的村莊發生了泥石流,淹了半個莊子與十幾口人;至於義陽府……義陽府的情況比較複雜。
義陽府上游有座攔洪堤壩,用於防止山洪暴發之時的緊急情況。
上年秋天義陽府是秋收之後才下的雨,稅賦都已經收了上去,而雨量也並未大到堤壩攔截不住的地步,沒想到半夜堤壩卻無故垮塌,淹沒下游的良田。
索性義陽府城當年選址在高處,避過了這場澇災。
堂上眾人聽完原告所述,還有陪審官員提起異議:「……爾等當真不是受人唆使前來誣告程大人?」
原告幾人面上顯出氣憤之色,到底還是未曾與之爭辯,道:「我等原不欲告發上官,只是發生澇災之後,官府以賑災名義斂財,徵召富戶捐銀捐糧,硬性攤派,我等氣憤不過,這才舉告!」
謝逸華審至此境,這才明白:「原來如此!」
民間百姓並不知程陶帳面作假,私吞稅銀,而是檢舉地方官員利用決堤之事大做文章,強行攤派捐錢捐物,損害了這些富戶的利益。
於是其中頗有閱歷又氣盛的年輕富戶們相約上京舉告,哪知道卻牽扯出了程陶貪污戶部稅銀一案,也算是天道循環了。
而原本只是義陽府決堤強行派捐之事,沒想到卻被地方官員與程陶勾結,將澇災上報擴大至兩州一府的範圍
此等大罪,程陶如何能認?
她在堂下大呼冤枉,端王一拍驚堂木:「堂下安靜!」
陪審的與原被告皆住了嘴,堂上只余端王一人的聲音,她道:「原被告各執一詞,沒有親自前往兩州一府,本王實不好做決斷,但本王身邊還有些別的證人,或可側面引證此事。」
她說:「謝君平何在?」
謝君平就候在她身後,聞聽此言出列立於堂下,向她深施一禮:「微臣在,但憑殿下垂詢。」
謝逸華久有此意,要將謝君平推向朝堂,今日正逢良機,當下道:「本王這些年跟著師尊四處遊歷,已知天下商家千千萬,但有一家名喚朱記的商家天南海北各有分號,各種生意皆做,這朱記與你可有關係?」
謝君平長身玉立,身上穿戴配飾一如既往的奢華,透著一股子有錢的味道,她亦不負堂上眾人震驚好奇的目光,微一欠身,略帶謙虛道:「朱記正是微臣開的小號,給後院的夫郎們賺點脂粉錢。」
她這話十足十的狂傲!
天下誰人不知,朱記近年來崛起來南方,擴散速度極快,分號遍布大烈各大城池,做的生意從男人的胭脂首飾綢緞面料到糧食房產藥材奇珍玩物等等不一而足,既多且雜,唯有一個原則,但凡賺錢的買賣都要橫插一槓子。
都說順義侯府的世女是京中頭號紈絝,霎時在場眾官員共同的心聲皆是:這麼會做生意的紈絝女兒,求來一打!
都在官場上打漂,無論是寒門官員,還是世家出身,總也有錢財不趁手的時候,但該撐面子的時候是堅決不能露出寒酸相的,家裡若是有個點石成金的女兒,那可真是意外的幸運。
眾人心中都忍不住羨慕順義侯的福氣,想來他在領兵,背後有這麼一尊財神立著,底氣也要壯上許多。
不過今日端王審的是程陶一案,卻拉了謝君平出來講朱記,著實有些沒道理。
謝風華驚訝不已,餘光偷窺鳳帝神色,在她威嚴平靜的神色之中實是瞧不出端倪,心中猜測謝逸華此舉背後的深意,又為她多了個堅固的後盾而皺緊了眉頭。
朝堂是權利博弈的戰場,可是這背後也需要大量的財力運轉,從前還真沒瞧出來謝君平有這番能耐,實是小瞧了她。
謝風華從來都瞧不上謝逸華這位伴讀,認為她是個繡花枕頭,實則腹中空空,還真沒想到今日給了她一個大大的「驚喜」!
謝安華近來鬱郁不振,朱記的幕後老闆被謝逸華推到了台前,她面上憂心的遞了個眼色給謝風華,實則內心興奮不已——就怕端王處於劣勢,兩虎相爭很快露出敗勢,那就沒什麼熱鬧好瞧了。
端王也沒給大家更多時間猜測,直接揭開了謎底:「朱記的生意遍布大烈各處,敢問世女,可有在并州、滁州、義陽府的分號?」
謝君平與之配合默契:「回稟殿下,朱記在這兩州一府皆有分號,聽聞殿下要查兩州一府的稅銀貪污案,微臣特意將兩州一府各商號的帳本與掌柜夥計抽調了一部分前來協同殿下查案。」
眾人皆是一臉問號,戶部尚書裘新源問出了諸人的疑問:「敢問殿下,朱記的帳本與兩州一府的貪污案可有關聯?」
謝逸華一拍驚堂木,堂上眾人皆靜,太子一派的不少官員心內吐槽不已,暗罵她不懂審案,拿驚堂木當玩具,當著陛下的面狐假虎威,但她今日是主審,此案未有結果之前卻是不好當堂插嘴彈劾。
「裘大人問的好,朱記的帳本跟兩州一府的貪污案看似毫無關聯,實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程陶想破了腦袋,也想不明白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只聽得端王道:「地方稅賦皆來自於地方經濟的收入,正常渠道下一方面來自于田地稅收,另外一方面便是商號的稅收了。而兩州一府既不產鹽產鐵,正常的收入便是來自於這兩處。朱記在兩州一府皆有商號,抽調來的掌柜與夥計皆在當地生活,對當地的情況亦有所知,更何況空口無憑,數據為證。簡而言之,一個地方若是災情過重,必將影響地方的物價,最首當其衝的便是糧價。敢問謝世女,朱記在兩州一府可有糧店?」
據這幾人所說,并州並無澇災,滁州卻是在秋收過了大半,糧食大半入了糧倉之後才接連下了幾場雨,有個依山的村莊發生了泥石流,淹了半個莊子與十幾口人;至於義陽府……義陽府的情況比較複雜。
義陽府上游有座攔洪堤壩,用於防止山洪暴發之時的緊急情況。
上年秋天義陽府是秋收之後才下的雨,稅賦都已經收了上去,而雨量也並未大到堤壩攔截不住的地步,沒想到半夜堤壩卻無故垮塌,淹沒下游的良田。
索性義陽府城當年選址在高處,避過了這場澇災。
堂上眾人聽完原告所述,還有陪審官員提起異議:「……爾等當真不是受人唆使前來誣告程大人?」
原告幾人面上顯出氣憤之色,到底還是未曾與之爭辯,道:「我等原不欲告發上官,只是發生澇災之後,官府以賑災名義斂財,徵召富戶捐銀捐糧,硬性攤派,我等氣憤不過,這才舉告!」
謝逸華審至此境,這才明白:「原來如此!」
民間百姓並不知程陶帳面作假,私吞稅銀,而是檢舉地方官員利用決堤之事大做文章,強行攤派捐錢捐物,損害了這些富戶的利益。
於是其中頗有閱歷又氣盛的年輕富戶們相約上京舉告,哪知道卻牽扯出了程陶貪污戶部稅銀一案,也算是天道循環了。
而原本只是義陽府決堤強行派捐之事,沒想到卻被地方官員與程陶勾結,將澇災上報擴大至兩州一府的範圍
此等大罪,程陶如何能認?
她在堂下大呼冤枉,端王一拍驚堂木:「堂下安靜!」
陪審的與原被告皆住了嘴,堂上只余端王一人的聲音,她道:「原被告各執一詞,沒有親自前往兩州一府,本王實不好做決斷,但本王身邊還有些別的證人,或可側面引證此事。」
她說:「謝君平何在?」
謝君平就候在她身後,聞聽此言出列立於堂下,向她深施一禮:「微臣在,但憑殿下垂詢。」
謝逸華久有此意,要將謝君平推向朝堂,今日正逢良機,當下道:「本王這些年跟著師尊四處遊歷,已知天下商家千千萬,但有一家名喚朱記的商家天南海北各有分號,各種生意皆做,這朱記與你可有關係?」
謝君平長身玉立,身上穿戴配飾一如既往的奢華,透著一股子有錢的味道,她亦不負堂上眾人震驚好奇的目光,微一欠身,略帶謙虛道:「朱記正是微臣開的小號,給後院的夫郎們賺點脂粉錢。」
她這話十足十的狂傲!
天下誰人不知,朱記近年來崛起來南方,擴散速度極快,分號遍布大烈各大城池,做的生意從男人的胭脂首飾綢緞面料到糧食房產藥材奇珍玩物等等不一而足,既多且雜,唯有一個原則,但凡賺錢的買賣都要橫插一槓子。
都說順義侯府的世女是京中頭號紈絝,霎時在場眾官員共同的心聲皆是:這麼會做生意的紈絝女兒,求來一打!
都在官場上打漂,無論是寒門官員,還是世家出身,總也有錢財不趁手的時候,但該撐面子的時候是堅決不能露出寒酸相的,家裡若是有個點石成金的女兒,那可真是意外的幸運。
眾人心中都忍不住羨慕順義侯的福氣,想來他在領兵,背後有這麼一尊財神立著,底氣也要壯上許多。
不過今日端王審的是程陶一案,卻拉了謝君平出來講朱記,著實有些沒道理。
謝風華驚訝不已,餘光偷窺鳳帝神色,在她威嚴平靜的神色之中實是瞧不出端倪,心中猜測謝逸華此舉背後的深意,又為她多了個堅固的後盾而皺緊了眉頭。
朝堂是權利博弈的戰場,可是這背後也需要大量的財力運轉,從前還真沒瞧出來謝君平有這番能耐,實是小瞧了她。
謝風華從來都瞧不上謝逸華這位伴讀,認為她是個繡花枕頭,實則腹中空空,還真沒想到今日給了她一個大大的「驚喜」!
謝安華近來鬱郁不振,朱記的幕後老闆被謝逸華推到了台前,她面上憂心的遞了個眼色給謝風華,實則內心興奮不已——就怕端王處於劣勢,兩虎相爭很快露出敗勢,那就沒什麼熱鬧好瞧了。
端王也沒給大家更多時間猜測,直接揭開了謎底:「朱記的生意遍布大烈各處,敢問世女,可有在并州、滁州、義陽府的分號?」
謝君平與之配合默契:「回稟殿下,朱記在這兩州一府皆有分號,聽聞殿下要查兩州一府的稅銀貪污案,微臣特意將兩州一府各商號的帳本與掌柜夥計抽調了一部分前來協同殿下查案。」
眾人皆是一臉問號,戶部尚書裘新源問出了諸人的疑問:「敢問殿下,朱記的帳本與兩州一府的貪污案可有關聯?」
謝逸華一拍驚堂木,堂上眾人皆靜,太子一派的不少官員心內吐槽不已,暗罵她不懂審案,拿驚堂木當玩具,當著陛下的面狐假虎威,但她今日是主審,此案未有結果之前卻是不好當堂插嘴彈劾。
「裘大人問的好,朱記的帳本跟兩州一府的貪污案看似毫無關聯,實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程陶想破了腦袋,也想不明白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只聽得端王道:「地方稅賦皆來自於地方經濟的收入,正常渠道下一方面來自于田地稅收,另外一方面便是商號的稅收了。而兩州一府既不產鹽產鐵,正常的收入便是來自於這兩處。朱記在兩州一府皆有商號,抽調來的掌柜與夥計皆在當地生活,對當地的情況亦有所知,更何況空口無憑,數據為證。簡而言之,一個地方若是災情過重,必將影響地方的物價,最首當其衝的便是糧價。敢問謝世女,朱記在兩州一府可有糧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