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然,應該捏住的一些權柄,她還是拿著。

  這是皇帝的意思。後宮的元後因為生產嫡子難產過逝,皇帝不意冊立繼後。那麼,為了保持後宮的平衡,這自然要讓慈仁太后壓鎮,鎮住那些後宮裡起了心思的妃子與宮人。

  皇太后做的一切,只是順著皇帝兒子的意思罷了。

  如今呢,想著太醫的話。

  玉榮心中說不難受,那是假的。

  白髮人送黑髮人,澈兒這一個嫡孫的年紀太小了,一個不足十歲的少年。擔得起一個封建帝國的重擔嗎?

  更甚者說,玉榮很清楚她的兒子為何這般的求她?

  玉榮看得懂皇帝的意思。

  皇帝是她的兒子,她一手扶了登上太子的位置。又是看著他登基為帝,看著他如何治理朝堂。

  母子之間,豈能不懂對方的心思?

  怕是朝堂上的一些風聲,皇帝是知道的。

  主幼國疑啊。

  對於皇帝要冊立太子的事情,玉榮一定會支持的。

  父死子繼,這是天下至理。

  或者說這是合了禮儀的事情。

  可能要擔心的,就是孫兒太年幼了。

  隆治帝的身體是真的不好。

  冊立太子的大事,他都是吩咐了,然後,就是繼續養病。

  冊立太子那一日,玉榮守在了乾清宮。

  隆治帝又是病了一場。

  皇帝醒來時,只有玉榮守在這殿中。

  儲君的大禮儀已經結束。

  「母后。」

  隆治帝醒來,他看見了榻邊上的母后,他的聲音裡帶著沙啞。

  「咳……」咳了一回。

  隆治帝又道:「兒子怕是不成了。母后,澈兒往後就托給您了。」

  「……」

  玉榮沉默了。

  最後,她道:「你好好養身子,一切會好起來。」

  「母后,兒子這身子如何,兒子心頭有數。」隆治帝說話時,顯得非常的吃力。

  這些年裡,他的身體不算好。

  他本人倒是一心想治了朝政,裡面花了多少心血,他自己最清楚。

  累倒了自己。

  他後悔的就是沒能做出更多有利於大魏朝的事情。時間總是太匆匆。

  「主幼國疑,非是母后親鎮,兒子不放心。」隆治帝在皇太后的跟前,他說話時,用的兒子的謙稱。

  這時候,他希望,他的母后能憐惜了他的一點心思。

  諾大一個帝國。一個年幼的孩子擔不起。

  可皇太后可以。

  高宗之時,皇太后是輔政皇后。

  哪怕隆治帝上位後,他的母后也是鎮住後宮,依然有自己的一部分勢力在朝堂上。

  這些默契,隆治帝給了他的母后。這是親娘,只要支持帝王的政治抱負,那麼,他自然不會跟親娘產生太多的衝突。

  隆治帝是一個孝順的兒子。

  可再是孝順的兒子。

  隆治帝不會忘記了,他還有親弟弟,這也是父皇母后生的孩子。在京城裡,兩位親王的名聲,自然各有千秋。

  對於兩位弟弟會不會起了心思?

  隆治帝相信弟弟們。不若說,他相信規距二字。

  四海昇平。

  那麼,天下人盼得就是盛世太平。

  這江山如今是司馬家的。從高祖到他的手上,這一份基業,隆治帝瞧著明白。

  禮儀之大,就是君王的最大依仗。

  可這一份依

  仗,也是需要力量的。

  君王之德,在乎力量爾。

  「母后,澈兒,兒子托於您。兒子不孝,累母后……」隆治帝的手很消瘦,他伸出來,握住了慈仁皇太后的手。

  玉榮心軟了。

  這是她期望的兒子,她盼著他好,盼著一切都能如她所願的。她舍了很多,也得到很多。

  可如今呢,她將白髮人送黑髮人。

  太醫的話,一一在耳。

  玉榮不想聽,可現實讓她連傷心的時候,都得忍了。

  天下非一家一姓的天下。

  一國之君,權責何等的重要?

  如今兒子最後的時光里,這般託了她。

  她的眼中含了淚。

  可玉榮要強了一輩子。

  她的淚到底沒落下來,只是讓眼睛一片的模糊起來。

  微微仰了頭,她止了自己的淚意。

  哪怕眼框子還紅著。

  玉榮的聲音裡帶上了沙啞。

  「母后總是心疼你的。可你為何不心疼一下母后,你好好的養好身子,這便是最大的孝順。」玉榮的聲音里,何曾不是一種哀求。

  「……」

  一時間,隆治帝的眼中也是含了淚。

  可到底他只是求了他的母后。

  這世間,他自然相信了他的母后。

  這一年,這一個春。

  在慈仁皇太后的點頭裡,隆治帝終歸得了一個滿意的答案。

  鐘聲長鳴。

  京都的人,都知道這是帝王駕崩的鐘聲。

  國喪來,新君登基。

  這一年,有隆治帝的臨終遺命。被新君尊為太皇太后的玉榮,自然是臨朝聽政,以撫新君之政。

  這一年,開國至今的大魏朝迎來了第一位年幼的新君。

  對於做了太皇太后的玉榮而言,朝堂上的一切,她都得重新的熟悉。

  新君登基,鎮之以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