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所以,韓非其實是被內定的,當然,這也是始皇帝肯定他才華的一種表現。

  蘇書看到秦始皇和韓非現在一起就忍不住感慨,這兩人從一開始的相遇就是錯的。

  他們的故事非常像後世史書形容的霸道總裁強取豪奪小嬌妻,始皇帝欣賞韓非的才華,於是攻打韓國,逼得韓國派出韓非出使秦國。始皇帝一心想讓韓非全心全意留在秦國,而韓非卻非常思念故國,兩人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後期始皇帝開始統一大業,李斯等人就提出最先攻打韓國的計策,韓非定然不干就說先攻趙,然後李斯他們就上眼藥水了,說韓非心中還念著故土對秦有二心,始皇帝就把韓非給關了,然後李斯就拿毒酒讓韓非升天了。

  事後,始皇帝後悔萬分說:「錯殺了。」

  可惜,韓非已經死了。

  想當年,蘇書還萌過這對cp。

  當然,如果她知道韓非的身體裡裝的是她家殿下,她肯定就不萌了。

  作者有話要說:  國慶節快樂喲!

  第76章 番外大秦三

  子受做了扶蘇的師父,每天都要入秦王宮教授他課業。

  扶蘇有六歲,長得玉雪可愛,看著扶蘇他總忍不住想起子庚,子庚小時候比扶蘇調皮搗蛋,但他們身上都有同樣的尊貴。

  扶蘇的結局並不好,可以說,這些歷史人物每個人的結局都令子受唏噓,他突然就有些明白費仲,在漫長的時光里,經歷那麼多歷史朝代卻無力改變他們的軌跡,只能沿著命運的腳步看著他人步步衰亡,慢慢的自己也跟著死去。

  那種滋味,真的很不好受。

  扶蘇被後人稱為公子扶蘇,秦始皇長子,扶蘇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仁,有政治遠見,經常勸諫其父親,後因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一事,觸怒秦始皇,秦始皇便將其派到上郡監督軍隊,協助大將蒙恬修築長城、抵禦匈奴。

  秦始皇在巡遊途中病逝,死前詔令扶蘇即位,中車府令趙高和丞相李斯等人害怕扶蘇登基後,對他們不利,於是扶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改詔書以始皇身份賜死扶蘇,於是扶蘇自盡。

  許是他死的令人惋惜,在後世的名聲極好,甚至有人說若秦二世是扶蘇,那秦朝斷不會二世而亡。只可惜,扶蘇因為假詔自盡,沒能繼承王位。

  扶蘇真正詮釋了封建社會的「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哪怕那個君是他的父親,子受每次想到這兒就覺得扶蘇太過忠君,有些愚忠,和始皇帝的性格截然相反,也難怪後期始皇帝反而更喜歡胡亥。

  「先生,弟子已寫好您吩咐的三卷字,不知何時可以見到父王?」小扶蘇跪坐地上,端正筆直,雙眼亮亮的望著子受。

  那眼睛裡都是期待。

  小扶蘇很喜歡自己的父王,在他眼中,父王就是全世界,高大威猛,富有四海,每個人都怕他,都必須臣服於他。

  如此,全天下再找不出比他父王更好的人。

  子受知道始皇帝事物繁忙,怎麼有空來見這位小公子,他安慰道:「等汝字,再好些,則來。」

  子受和始皇帝不一樣,他的兒子就子庚一個,那是唯一繼承人,自然隨時帶在身邊撫養,對他的感情也更純粹。可扶蘇只是始皇帝的長子在他之下還有其他兄弟姐妹,且宮裡並沒有嫡子,所以大家都是庶出,身份差別不大,索性扶蘇至少占了長字,長子和其他孩子還是有所不同的,受到的眷顧也比其他孩子多。

  但那所謂的眷顧終究有限。

  子受不希望這個弟子將始皇帝看的太重,否則日後受傷的就只會是他自己。

  可孩子的天性就是慕強,當那個強者是自己的父親時,那種感覺更會被放大化,成為敬仰成為神明成為永遠追逐卻無法超越的目標。

  有段歷史記載,胡亥派使者將遺詔送到上郡給扶蘇,扶蘇看到遺詔內容,就哭泣著走入內宅,準備自殺。

  蒙恬阻止扶蘇說:「陛下如今在外,還未立太子,派我率領三十萬大軍把守邊疆,讓公子你來監督,這是關係天下安危的重大任務!如今只因一個使臣到來,你就想自殺,你哪裡知道這不是奸詐的詭計呢?我請求你重新去請示一下,等請示之後再死也不遲!」

  使者在旁邊一再逼迫催促,扶蘇對蒙恬說:「如果父親命令兒子自殺,那還要再請示些什麼呢?」說完便自殺而死。

  也許並非扶蘇愚忠,他只是把始皇帝當做真正的父親對待,他孝順他喜歡他正如平常人家的孩子對自己父親的感情,可又比尋常人多幾分尊敬,他渴望得到他的誇讚,成為他的驕傲,或者最喜歡的兒子。

  可突然有天,像神明一樣的父親將王位傳給其他兒子,又下旨要將他賜死,他當時的心得有多痛?多失望?就算蒙恬勸他,他也聽不進去,只覺得羞憤,只覺得傷心,只覺得自己幾十年都白活了。

  心死了,就再也沒活著的念想。

  如果不從政治角度,只是普通人的視角看,扶蘇自殺只是悲痛欲絕的表現。扶蘇的心性,活在普通人家,是個難得至純至善的人,可惜,他的父親是千古一帝,而他的兄弟狠毒如胡亥。

  子受覺得這點他比始皇帝強,他的兒子子庚按照他的想法成長,且是家中獨子。咳,就是後來家道中落,沒家業給他繼承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