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6頁
喬明淵笑笑:「可以這樣說。」
聽他說完這個,集英殿上的其他人都倒抽了一口冷氣。
這個喬明淵是真的敢說!
舉人們名下掛田,那是從前朝就有的規矩,如今大盛建立已經一百多年,這個規矩仍舊是用著的,而且跟前朝比起來,大盛至少還閒置了舉人掛田的數量。
哪怕是如此,在座的也都心知肚明。
要是按照喬明淵的想法進行改革,那豈不是要叫天下的舉人都造反不成?
動了這些人的利益,天下還能穩定?
談敬倒是眉心一跳,同時,不遠處的高元潼眸色微微深了些許。
他們之前想的那個計劃,或許隨著喬明淵的這一次進言很快就能成真了呢?
兩人交換了一個眼色,默契的沒人站出來反駁喬明淵。他們自己本身是掛了良田,不過不多,像他們這種大家族並不需要田地的產出來增加收入,不過他們知道,那些舉人群體裡,十個有九個都是因此得了好處的。
一人的力量大不可怕,可怕的千萬個力量相同的人集結,那足以改天復地。
他們要的是這個結果。
天啟帝聞言沉默,他想著自己的天下,那些靠功名出身的讀書人竟不那麼清貴,反而成了天下最大的財主,怎麼都不可能平衡嘛。
這個舉人免稅的制度要改,必須改!
天啟帝想起空空的國庫覺得壓根不能忍!
他看向了他的心腹,喬明淵開了口之後謝允也表示贊同,但沒說具體要怎麼做,旁人也選擇了閉口不談。
這樣的動作意圖明顯,天啟帝怎麼可能猜不到大家想什麼。
這是得罪整個讀書人的事情,誰都不想開這個口。
天啟帝愛惜他的羽翼,這時候也沒想讓人主動站出來頂包。他揮了揮手,表示自己知道了,之後掠過了這茬,問起去歲西北和江東那邊的商稅如何,能不能填補上來。謝允對答如流,說商稅收得挺多,不出意外還能支撐今年下半年,但翻了年要早做打算,畢竟養著那麼多軍隊,軍餉開支實在是不小。
又說到先前喬明淵提議的增開海上絲綢之路的事情,經過快一年的籌備,由福建水師的一位將軍鄭宇帶隊,最近就要出發,相信等海上絲綢之路組建起來,還能再多些進項。
等集英殿議事散後,天啟帝留下了喬明淵、慕青易和謝允。
這些人留下時,談敬和高元潼的臉色古怪。
他們當然知道是為了什麼事情。
方才喬明淵的話沒說完,天啟帝想要的結果也沒出,眼下留下這些人就是為了下一步的計劃,他們鵲然等待就是。
總之,天啟帝想要動田地稅,他們立即就能散步消息出去。
到時候天下人群起而攻之,不管是天啟帝還是喬明淵都得不了好。
還真沒讓談敬和高元潼失望。
等他們走後,關於投佃的事情天啟帝又細細問了一遍,喬明淵道:「陛下,如今戰亂剛歇,百姓需要休養生息,土地里的產出對國家來說不過是一些糧食,但對農人來說那是他們的命,不怪他們想投佃,少交兩成稅子折算下來的銀錢能做很多事情,比如解決一家人的溫飽問題。他們其實也擔心掛田的風險,但還是義無反顧的掛了,就值得朝廷深思這樣的田稅制度是否合理。」
第464章 亂了
天啟帝不語。
喬明淵又說:「陛下,大盛現在推行的田稅是徵收四成,臣鄉下泥腿子出身,最明白四成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忙碌大半年,最後只能拿一些勉強餬口的糧食罷了。農人們之所以願意冒丟失田地的風險都要投佃,還是因為投佃之後只交兩成,能讓他們多個進項。可若朝廷改了賦稅制度,以後田稅只徵收兩成呢?」
「貢獻給舉人老爺是兩成,交給朝廷是兩成,貢獻給舉人還要擔心田地被無良的舉人吞了,交給朝廷田地卻是自己名下,若是能如此改革,誰願意將賴以生存的田地掛靠在旁人名下,農人迫不及待拿回自己的土地,何愁田稅徵收不了?」
「可如此一來,勢必要得罪天下讀書人。」慕青易很擔心。
喬明淵道:「舉人掛靠田地本也沒錯,有些是存了幫扶鄉里的決心,這種能凝結一起的政策也有利於鄉族管理。但一個舉人闔家上下能有多少田地?五百畝的數目太大,等於給了舉人們一個誘人的餡餅,法不責眾,這時候再說利弊沒有意義。」
「再則,讀書人的志向理應在為國盡忠上,而不是為了謀好處利益,衝著好處來的,將來未必是個好官。朝廷為了以示褒獎,可以在考上功名後提高獎勵檔次。」
「既然取消投佃會得罪天下人,那改個數目還在能接受的範圍吧?五百畝太多,二百畝還算合適,不行就一百畝,存個獎勵念想也是一種路徑,陛下覺得呢?」
天啟帝能怎麼覺得?
他自己不種地,不過聽喬明淵說起來頭頭是道,他覺得很有道理。
有了先前軍政改革的事情在前,天啟帝知道自己該緩緩圖之。
他摸著鬍子考慮,倒是可以先將舉人掛靠的事情放一放,削減數額這個事情不著急。讓百姓都拿回自己掛靠在舉人名下的田地,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推行新的田地稅法,就像喬明淵說的,都交兩成的話,百姓當然願意田地掛在自己名下。
聽他說完這個,集英殿上的其他人都倒抽了一口冷氣。
這個喬明淵是真的敢說!
舉人們名下掛田,那是從前朝就有的規矩,如今大盛建立已經一百多年,這個規矩仍舊是用著的,而且跟前朝比起來,大盛至少還閒置了舉人掛田的數量。
哪怕是如此,在座的也都心知肚明。
要是按照喬明淵的想法進行改革,那豈不是要叫天下的舉人都造反不成?
動了這些人的利益,天下還能穩定?
談敬倒是眉心一跳,同時,不遠處的高元潼眸色微微深了些許。
他們之前想的那個計劃,或許隨著喬明淵的這一次進言很快就能成真了呢?
兩人交換了一個眼色,默契的沒人站出來反駁喬明淵。他們自己本身是掛了良田,不過不多,像他們這種大家族並不需要田地的產出來增加收入,不過他們知道,那些舉人群體裡,十個有九個都是因此得了好處的。
一人的力量大不可怕,可怕的千萬個力量相同的人集結,那足以改天復地。
他們要的是這個結果。
天啟帝聞言沉默,他想著自己的天下,那些靠功名出身的讀書人竟不那麼清貴,反而成了天下最大的財主,怎麼都不可能平衡嘛。
這個舉人免稅的制度要改,必須改!
天啟帝想起空空的國庫覺得壓根不能忍!
他看向了他的心腹,喬明淵開了口之後謝允也表示贊同,但沒說具體要怎麼做,旁人也選擇了閉口不談。
這樣的動作意圖明顯,天啟帝怎麼可能猜不到大家想什麼。
這是得罪整個讀書人的事情,誰都不想開這個口。
天啟帝愛惜他的羽翼,這時候也沒想讓人主動站出來頂包。他揮了揮手,表示自己知道了,之後掠過了這茬,問起去歲西北和江東那邊的商稅如何,能不能填補上來。謝允對答如流,說商稅收得挺多,不出意外還能支撐今年下半年,但翻了年要早做打算,畢竟養著那麼多軍隊,軍餉開支實在是不小。
又說到先前喬明淵提議的增開海上絲綢之路的事情,經過快一年的籌備,由福建水師的一位將軍鄭宇帶隊,最近就要出發,相信等海上絲綢之路組建起來,還能再多些進項。
等集英殿議事散後,天啟帝留下了喬明淵、慕青易和謝允。
這些人留下時,談敬和高元潼的臉色古怪。
他們當然知道是為了什麼事情。
方才喬明淵的話沒說完,天啟帝想要的結果也沒出,眼下留下這些人就是為了下一步的計劃,他們鵲然等待就是。
總之,天啟帝想要動田地稅,他們立即就能散步消息出去。
到時候天下人群起而攻之,不管是天啟帝還是喬明淵都得不了好。
還真沒讓談敬和高元潼失望。
等他們走後,關於投佃的事情天啟帝又細細問了一遍,喬明淵道:「陛下,如今戰亂剛歇,百姓需要休養生息,土地里的產出對國家來說不過是一些糧食,但對農人來說那是他們的命,不怪他們想投佃,少交兩成稅子折算下來的銀錢能做很多事情,比如解決一家人的溫飽問題。他們其實也擔心掛田的風險,但還是義無反顧的掛了,就值得朝廷深思這樣的田稅制度是否合理。」
第464章 亂了
天啟帝不語。
喬明淵又說:「陛下,大盛現在推行的田稅是徵收四成,臣鄉下泥腿子出身,最明白四成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忙碌大半年,最後只能拿一些勉強餬口的糧食罷了。農人們之所以願意冒丟失田地的風險都要投佃,還是因為投佃之後只交兩成,能讓他們多個進項。可若朝廷改了賦稅制度,以後田稅只徵收兩成呢?」
「貢獻給舉人老爺是兩成,交給朝廷是兩成,貢獻給舉人還要擔心田地被無良的舉人吞了,交給朝廷田地卻是自己名下,若是能如此改革,誰願意將賴以生存的田地掛靠在旁人名下,農人迫不及待拿回自己的土地,何愁田稅徵收不了?」
「可如此一來,勢必要得罪天下讀書人。」慕青易很擔心。
喬明淵道:「舉人掛靠田地本也沒錯,有些是存了幫扶鄉里的決心,這種能凝結一起的政策也有利於鄉族管理。但一個舉人闔家上下能有多少田地?五百畝的數目太大,等於給了舉人們一個誘人的餡餅,法不責眾,這時候再說利弊沒有意義。」
「再則,讀書人的志向理應在為國盡忠上,而不是為了謀好處利益,衝著好處來的,將來未必是個好官。朝廷為了以示褒獎,可以在考上功名後提高獎勵檔次。」
「既然取消投佃會得罪天下人,那改個數目還在能接受的範圍吧?五百畝太多,二百畝還算合適,不行就一百畝,存個獎勵念想也是一種路徑,陛下覺得呢?」
天啟帝能怎麼覺得?
他自己不種地,不過聽喬明淵說起來頭頭是道,他覺得很有道理。
有了先前軍政改革的事情在前,天啟帝知道自己該緩緩圖之。
他摸著鬍子考慮,倒是可以先將舉人掛靠的事情放一放,削減數額這個事情不著急。讓百姓都拿回自己掛靠在舉人名下的田地,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推行新的田地稅法,就像喬明淵說的,都交兩成的話,百姓當然願意田地掛在自己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