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5頁
其實內閣之中擔任尚書的人不少,陸紆一向忠於天啟帝,從前不能入閣是因為沒有空閒,等楊知棋告老還鄉、湯達病故,空出來的位置已經由慕青易補上,缺的那一個是留給誰,朝中人不是沒有眼色。但喬明淵既然不能入閣,這位置安置太久容易生亂,陸紆倒是能等,不過天啟帝也總不能老是委屈了人家。
陸紆入內閣不是很風光,但進了內閣時候權力變大是不可改變的事實。
談敬當然氣得又摔了一次杯子。
不過這一次他們都知道,跟天啟帝抗衡不能硬碰硬。
他們經過上一次的事情,越發看清了天啟帝的目的是在哪裡。天啟帝想要撼動他們這些大樹,而且已經在實踐中。
看這些年下來一個個倒下來的人,還有什麼不明白的?
談敬不知道自己還能挺立多久,高元潼也不知道。
不過,不影響他們達成共同的目標。
繼讓喬明淵不能入內閣之後,兩人再度有了下一個合作的意向。
一個不可說,卻又不能不擺在明面上來說的意向。
天啟帝在位的時間已經不短了,十八年,足夠改變很多事情。天啟帝今年已經是六十多歲的年紀,像天啟帝這樣的人,放在平常人家可以休息,放在帝王家其實還算年輕。但所有人的目光看向太子,都覺得天啟帝可以退了。
只要天啟帝退了下去,換一個新的皇帝、年輕的皇子,從上任到掌權的時間又是一個輪迴,他們這些大氏族還是有機會的。
跟談敬和高元潼一樣想法的人不少。
要聯合起來,人員多得嚇人。
也是在這時候,喬明淵又一次在老虎頭上拔了毛。
他又幹了什麼?
每一年的年中都是戶部核算上一年度的開支,進行下一年度預算的時候。天啟帝等戶部核算完成,拿過總計來看後,氣得想摔奏章。為啥呢?堂堂一個大盛,一年的國庫增收跟支出直接被拉開了天大的缺口,有了西北的商貿填充都不能彌補這樣的局勢,按照戶部的核算,過去一年,大盛在田稅上的增收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為何?
大盛多少良田,為何竟收不上來賦稅?
天啟帝滿心都是不解,喊了戶部尚書謝允來問,謝允自己也是汗顏:「陛下,田稅增收不了不是官員們的錯,而是大盛可以納稅的良田實在是太少。」
「怎麼會?」天啟帝追問。
謝允搖頭,他是不知道,真不知道。
倒是喬明淵站了出來:「陛下,臣或許知道一些。」
「喬愛卿你說。」天啟帝見他站了出來就知道事情不簡單,都是他的心腹,他問話的時候是直言不諱。
喬明淵道:「陛下可知道咱們大盛有多少良田?」
「戶部上一次統查的時候得出的結果不算詳盡,但七百萬畝是有的。」天啟帝說。
喬明淵又問:「那陛下可知道,這麼多的良田中真正掛在納稅人頭上的有多少?」
天啟帝搖頭。
喬明淵笑道:「陛下,當年臣還是個小子的時候,在鄉下參加院試,院試過了之後做秀才,按照朝廷律法,秀才可以免交一定面額的田稅,當時臣記得很清楚,做秀才可以免二十畝的田稅。臣名下沒有那麼多田產,不過家裡人多,加起來還是能湊個二十畝,因此就免了。等臣考上了舉人,那面積就更大了,按照朝廷的律法一個舉人可以免交這麼多租子。」
他伸出手比了個五。
天啟帝瞪圓了眼睛:「五百畝?」
「不錯。」喬明淵點頭:「一個舉人可以免交田稅五百畝,臣所在的下河村只是一個普通的村子,我們喬姓一族的人加起來,良田不過二百多畝,臣考中了秀才之後,喬家族長拿了不少地契來交給臣,希望將這些田地掛靠在臣的名下,由此可以免交田稅。朝廷徵收田稅是收四成,掛靠舉人名下之後,向舉人老爺交兩成的租子。」
謝允不是從鄉下一步步走來的,他自己並不知道這些,聽了喬明淵這些話整個人都懵了,像在聽天書。
天啟帝也很蒙。
他自己暗暗算了一筆帳,對於農戶們來說,每年能少交兩成稅是不少,但朝廷的損失是四成啊!
一個農戶少四成,一百個一千個呢?
天啟帝想想都覺得背脊發涼。
他自己的國庫沒錢,如果按照這個算法,那些不足為慮的小舉人一年可以在五百畝田地上收稅,假以時日竟比他還有錢了。
喬明淵還在繼續說:「臣當時沒同意,跟族裡的人說,投佃一事是損害了國家的利益,遲早有一天要被整治。我能接受的投佃只能控制在二百畝以內,就是那二百畝我個人一分不能取,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最後還是用到族人身上最為合適,所以我興建了族學,為國家培養人才也是一種貢獻。但跟我想法不一樣的天下何止千萬,就我所知,平遙府一個舉人老爺,名下的五百畝免稅田都是滿的,而平遙三年一次鄉試,每次出六十到七十個不等的舉人。陛下可以算算這筆帳,每一次鄉試結束後,會損失多少田稅。」
謝允已經在飛快的算了起來。
大盛如今有十九個省份,每個省份都有不少舉人,要是按照這個算法……
他汗都下來了!
「那按照喬愛卿的說法,這些舉人將田稅的所得完全霸占了?」天啟帝明白過來。
陸紆入內閣不是很風光,但進了內閣時候權力變大是不可改變的事實。
談敬當然氣得又摔了一次杯子。
不過這一次他們都知道,跟天啟帝抗衡不能硬碰硬。
他們經過上一次的事情,越發看清了天啟帝的目的是在哪裡。天啟帝想要撼動他們這些大樹,而且已經在實踐中。
看這些年下來一個個倒下來的人,還有什麼不明白的?
談敬不知道自己還能挺立多久,高元潼也不知道。
不過,不影響他們達成共同的目標。
繼讓喬明淵不能入內閣之後,兩人再度有了下一個合作的意向。
一個不可說,卻又不能不擺在明面上來說的意向。
天啟帝在位的時間已經不短了,十八年,足夠改變很多事情。天啟帝今年已經是六十多歲的年紀,像天啟帝這樣的人,放在平常人家可以休息,放在帝王家其實還算年輕。但所有人的目光看向太子,都覺得天啟帝可以退了。
只要天啟帝退了下去,換一個新的皇帝、年輕的皇子,從上任到掌權的時間又是一個輪迴,他們這些大氏族還是有機會的。
跟談敬和高元潼一樣想法的人不少。
要聯合起來,人員多得嚇人。
也是在這時候,喬明淵又一次在老虎頭上拔了毛。
他又幹了什麼?
每一年的年中都是戶部核算上一年度的開支,進行下一年度預算的時候。天啟帝等戶部核算完成,拿過總計來看後,氣得想摔奏章。為啥呢?堂堂一個大盛,一年的國庫增收跟支出直接被拉開了天大的缺口,有了西北的商貿填充都不能彌補這樣的局勢,按照戶部的核算,過去一年,大盛在田稅上的增收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為何?
大盛多少良田,為何竟收不上來賦稅?
天啟帝滿心都是不解,喊了戶部尚書謝允來問,謝允自己也是汗顏:「陛下,田稅增收不了不是官員們的錯,而是大盛可以納稅的良田實在是太少。」
「怎麼會?」天啟帝追問。
謝允搖頭,他是不知道,真不知道。
倒是喬明淵站了出來:「陛下,臣或許知道一些。」
「喬愛卿你說。」天啟帝見他站了出來就知道事情不簡單,都是他的心腹,他問話的時候是直言不諱。
喬明淵道:「陛下可知道咱們大盛有多少良田?」
「戶部上一次統查的時候得出的結果不算詳盡,但七百萬畝是有的。」天啟帝說。
喬明淵又問:「那陛下可知道,這麼多的良田中真正掛在納稅人頭上的有多少?」
天啟帝搖頭。
喬明淵笑道:「陛下,當年臣還是個小子的時候,在鄉下參加院試,院試過了之後做秀才,按照朝廷律法,秀才可以免交一定面額的田稅,當時臣記得很清楚,做秀才可以免二十畝的田稅。臣名下沒有那麼多田產,不過家裡人多,加起來還是能湊個二十畝,因此就免了。等臣考上了舉人,那面積就更大了,按照朝廷的律法一個舉人可以免交這麼多租子。」
他伸出手比了個五。
天啟帝瞪圓了眼睛:「五百畝?」
「不錯。」喬明淵點頭:「一個舉人可以免交田稅五百畝,臣所在的下河村只是一個普通的村子,我們喬姓一族的人加起來,良田不過二百多畝,臣考中了秀才之後,喬家族長拿了不少地契來交給臣,希望將這些田地掛靠在臣的名下,由此可以免交田稅。朝廷徵收田稅是收四成,掛靠舉人名下之後,向舉人老爺交兩成的租子。」
謝允不是從鄉下一步步走來的,他自己並不知道這些,聽了喬明淵這些話整個人都懵了,像在聽天書。
天啟帝也很蒙。
他自己暗暗算了一筆帳,對於農戶們來說,每年能少交兩成稅是不少,但朝廷的損失是四成啊!
一個農戶少四成,一百個一千個呢?
天啟帝想想都覺得背脊發涼。
他自己的國庫沒錢,如果按照這個算法,那些不足為慮的小舉人一年可以在五百畝田地上收稅,假以時日竟比他還有錢了。
喬明淵還在繼續說:「臣當時沒同意,跟族裡的人說,投佃一事是損害了國家的利益,遲早有一天要被整治。我能接受的投佃只能控制在二百畝以內,就是那二百畝我個人一分不能取,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最後還是用到族人身上最為合適,所以我興建了族學,為國家培養人才也是一種貢獻。但跟我想法不一樣的天下何止千萬,就我所知,平遙府一個舉人老爺,名下的五百畝免稅田都是滿的,而平遙三年一次鄉試,每次出六十到七十個不等的舉人。陛下可以算算這筆帳,每一次鄉試結束後,會損失多少田稅。」
謝允已經在飛快的算了起來。
大盛如今有十九個省份,每個省份都有不少舉人,要是按照這個算法……
他汗都下來了!
「那按照喬愛卿的說法,這些舉人將田稅的所得完全霸占了?」天啟帝明白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