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季秋陽聽這兩人如打啞謎一般說了半日,如墜五里霧中只是不懂,又不好插口,只好在一旁靜坐相陪。

  那兩人主意已定,便再不提此事,只向季秋陽勸酒進菜。季秋陽亦不好再提,便同這兩人閒談些民間軼事,三人相談甚歡。

  這日,三人直吃至暮靄沉沉,方才散了宴席。

  季秋陽謝過相待,告辭離去。蕭澴親送了他出來,說了些慢待見諒等泛泛客套之言。季秋陽見分手在即,便禁不住問道:「不知蕭公子如何打算?」蕭澴笑了笑,默然不語,半日才道:「適才在裡間坐著的,乃是太后的親生女兒——東陽公主。」季秋陽聽聞此語,深感納罕,面露異色。卻見蕭澴只是淡笑不語,便也不再多言,只拱手做辭,帶了竹心離去。

  一路返回家中,李仲秋問他今日去了何處,他敷衍了兩句便罷了。

  ☆、第一百七十四章 探花

  自這日之後,此事便再無音訊。不止蕭澴並無消息送來,連那學正童寬仁並林常安那邊亦不曾有什麼動靜。周景初也斷了蹤跡,再不見上門。

  李仲秋倍感奇怪,同季秋陽議論了幾次。季秋陽心中雖猜到些緣故,卻不好同他明說,只道不知。李仲秋到底放心不下,託了人到國子監並各處衙門打聽。去探問的朋友送來消息,稱那童寬仁近來走了霉運,有人在御前彈劾他收受賄賂,勒索錢財,一眾學子但有不如意之處,便以革名要挾。此事雖因證據不足,皇帝並未取信,卻也將童寬仁傳進大內訓斥了一番。那童寬仁正如驚弓之鳥,哪裡還敢故犯,更無暇他顧。季秋陽那事也就煙消雲散。

  兩人聽得這個消息,方才放下心來。李仲秋便笑道:「可見老天有眼,也是哥哥造化。」季秋陽心裡明白緣故,面上也不提起,這事便也就此揭過。

  時日匆匆,轉瞬便是四月初八,正是朝廷複試之日。宣朝規矩,殿試之前須得複試,複試中者方可應殿試。

  季秋陽心無掛礙,自然全力施為。隔日放榜,果然高中。二人聽聞消息,各自歡喜,也並無別話。

  待到了四月二十一日,便是殿試當日。

  這日,天還未亮,季秋陽便即動身,梳洗已畢,穿戴齊整,便匆匆出門,趕著黎明之前入了大內。隨著一眾學子行了點名、散卷、贊拜、行禮等禮節,即入保和殿應試。

  這殿試與會試不同,只考策問。題長三五百字,詢問一二事,眾舉子需得以策文應答。策文所需字數雖不多,卻必得短小精悍,不然再不能得中。一眾學子在殿上殫精極慮,冥思苦想,遲遲不能動筆。

  季秋陽將策題看了一遍,今次朝廷所問竟是時政,不由微微一怔。近日所見所聞登時翻湧而上,一情一景皆歷歷在目。他閉目冥想片時,只覺文思泉湧,登時就組織成篇,待動筆時更如神助。

  這殿試只考一日,待到日暮時分,上面便將卷子收了進去。

  眾人依次出殿,因尚在大內,並無人敢議論。待出了宮門,便有人道:「今次的題目,好不刁鑽,這時政時務,豈是我等可放肆議論的?稍有不慎,誰知便得罪些什麼人。」旁人有附和的,亦有搖頭的,更有人見天色已晚,等車離去的。

  那李仲秋早已雇了馬車在門外等候,一見季秋陽出來,連忙迎上前去,問長問短。他自家卻因複試落選,不得參與殿試。

  季秋陽只向他笑了笑,說道:「這次的策問,如若不能建功便要惹大禍了。」李仲秋聽得驚心,又連連詢問。季秋陽卻再不肯答,只同他等車返家。

  路上,李仲秋忽然說道:「這張炳懷平日看著不通,誰知這次會試,他竟也中了個末榜。雖不能再進一步,做官卻也能了。往日我們只笑話他文章拙略,有辱斯文,哪知人家竟有今日,卻到哪裡看人去!」季秋陽奇道:「他竟也中了?」李仲秋點頭道:「不錯,我是聽在國子監當差的朋友說起的。那日放榜,他抄的榜文,確有此人。只是怪了,近來卻再不見這人的蹤跡。」季秋陽聽聞,更不多問。李仲秋只道他一日辛勞,此刻心力已衰,便也不煩他。二人回家,一路無話。

  卻說那蕭澴今次也在那殿試名冊之上,待應試已畢,隔日便即進宮與太后問安。

  這蕭澴小時乃是太子伴讀,在這皇宮大內已是走的熟透了,自然輕車熟路。然而因著皇宮規矩,還是由宮人引至慈寧宮前。

  慈寧宮掌事宮女穆秋蘭迎了出來,笑道:「少爺今兒來的早,娘娘才起身,正用早膳,請少爺到偏殿相見。」說畢,回身在前帶路。蕭澴跟著她,一路行進偏殿,果然見太后正在炕上坐著,面前炕几上擺著幾樣清粥小菜,精細點心。

  這太后姓蕭,閨名清婉,乃是三朝宰輔蕭鼎仁的千金,因是先帝繼後,到得如今也不過四十左右年紀。又因素來保養得宜,面上膚色脂光水膩,明眸似水,一頭青絲烏油一般的盤結頭頂,身段亦如妙齡少女般纖細苗條,觀之不過如三十許人。只是眉眼之間,似笑似嗔,自有一股天然的威嚴。

  蕭澴見了太后,忙到炕前下拜行禮,又與太后請安。

  太后叫他起來,便吩咐宮人安放座椅,又說道:「可吃了早飯不曾?若沒吃過,叫蘭心替你拿碗筷。」蕭澴含笑回道:「因惦記著今日要進來與娘娘請安,故而我今兒起的早些,在家裡已然吃過了。多謝娘娘賜飯。」太后卻道:「便是吃過了,也陪哀家再吃些。如今老七搬了出去,皇帝朝政繁忙,東陽又是個坐不住的脾氣,每日只叫哀家獨個兒吃飯,怪冷清的。」說著,便命宮人添了一副碗筷。蕭澴自不能拒,告罪已畢,便挪至炕前,陪太后吃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