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頁
方致遠登城樓而望遠,有司馬青衫之悲,惟關雨霂能知之。
關雨霂對月明而生懼,有花落芝焚之痛,惟方致遠能知之。
方:「我本孑然一身。」
關:「我原不知歸處。」
方:「我自瓮牖桑樞中來,當庸庸碌碌。」
關:「我往平淡紅塵里去,該沒於深宅。」
方:「而後海沸江翻,我斷髮作男兒,指天誓日為兄長。」
關:「而後勁風驟雨,我決議上京來,焦心竭慮只為君。」
方:「蘇式大幕遮,你我二人生於梁,卻不容於梁,不屬於梁。」
方:「此生唯你。」
關:「衛你。」
方:「為你。」
關:「漫漫長路。」
方:「吾與子歸。」
作者有話要說:
借用兩個梗:
柳宗元『韓文公登華而哭,有悲絲泣岐之意,惟沈顏能知之。』
范仲淹『微斯人,吾誰與歸?』
不多言了,讀文是件任君自取的樂事。
第73章 章七十一
因民情激亢,提訊暫緩,撫州一事京中已派人徹查。別的忙已經幫不上了,關雨霂便尋了個離牢房近些的客棧,暫居此地等候消息。放人也好,提訊也罷,換監也成,連送去菜市口怕是都無所謂了,不管最終結果如何,她總想離她近一些,一刻都不願錯過。
近幾日裡她花了好些時間安排好帶來京城的百姓,一一派人分批次帶回撫州或江陵。這麼一大幫子人,有老有少,需求各異,她盡心盡力照顧周全了。大傢伙辛辛苦苦遙天路遠地來一趟不容易,非親非故的,靠的全是心意,不可薄待了。等到閒了,她便去歸園學堂聽孩子們念書。鬧市里那麼一折騰,怎麼也算是個不大不小的名人了。那一回她登門,劉管事一眼便認出了來,摸著腦袋說當年怎麼就沒想到。關雨霂行禮同他致歉,稱兩年前是怕會打擾學子,並非有意欺瞞。劉管事笑著說不礙事,這地方本來就是她家,而她又是那位幫他們尋了學堂的方大人的妻子,沒有麻煩這麼一回事。劉管事熱情地請她進院子裡來,又同她嘮了好些家常話,說是學堂沾了兩代狀元郎的光,去年還中了幾個舉人哩。孩子們聽說方大人出事了,也都掛著一顆心,每天都昂著頭在詢問進展。生意人自有一套話匣子,關雨霂雙手微攏,端坐著聽他說了一大通話,竟發現自己一句話都插不進去,只好一味地點頭接著他的好意。最後劉管事說若是想來看看,想轉轉都沒問題。他望著門口那張寫有歸園學堂的匾,說:「我們小老百姓,幫不上你什麼。方夫人若是在此處安心,也算是還了方大人的恩情。」
她聽著書聲琅琅,看著孩子們略帶稚氣的面容,在兒時長大的地方,一時有些感慨。
讀書,考取功名,看似是一條很簡單的路。可問題是,考取功名,在朝為官之後,又當做些什麼?這個問題太難了。先是阿爹,再是方致遠,她看著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一前一後邁了進去,一個沒能出來,一個不知道能不能出來,是一句話都答不上來。
但讀書終究是不壞的。壞的,又當是什麼呢?她想了想,覺得若是將一切都怪罪在人心,利益,或是形勢之上,未□□於俗套了。她將手放在胸口,感受著心的律動,仰頭看向天空四角,心想讀了那麼多書,學了那麼多道理,最後要做什麼,還是自己的事。
出仕或入仕,都是一種選擇吧。
哪一方,都沒有過錯。
世間何來如此分明的對錯?又何來諸多逆勢而行、造創時勢的英雄?
大家堅守本心已是不易,多番掙扎,不過也就是求個無悔罷了。
她這麼想著,這麼問著,度過了一些漫無目的之時日。一日夜裡,她正準備入睡,不料外面人聲喧鬧。她披好了衣服出門查看,發現遠處的牢房走水,火光燭天,焮天鑠地,燒得夜色熏紅。熊熊烈火當前,關雨霂為之所震懾,腦中空白一片。
人到底是有多麼的渺小?僅僅是遠方房梁坍塌的一聲巨響,就嚇得她一個步子也挪不開來。
她有些不知當往何處去。
是該向前,走向火里?
還是回去,睡個安穩覺?
風吹著她的頭髮,煙燻得她眼角微潤,她裹緊了衣服,正準備向前時……
「嫂嫂。」
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聲音響起,她忽地感到火光之外的暖意,轉身看到那人著一身鴉青色襦衣,灰頭土臉地戴了個小帽。
她背後一派火燎,她眼裡一派火燎。
不是塵世的大火,是心火。
相思埋火種,一點幾欲狂。
周遭燼滅,余灰復燃。
願你歸來,仍是自己。
***
方致遠,申洲人士,博聞多識,少有高氣。嘉化九年,舉於鄉。來年,廷試金榜高魁,選翰林庶常,後改工部。十二年,親赴江陵治水,甚有稱績,升工部侍郎,其間屢陳國家大計,以直言忤時相。十五年,聯名官員二十四人,疏論當世急務。上覽之不悅,乃下召命之遷至撫州,任撫州巡撫。
公為人清素,醇和平淡。在位之時,居官少暇,砥節勵行。區區兩載,撫州政事精明,抱素懷樸,和睦四鄰,有大治之相。十七年,為言官所譖,被誣下獄。同月,獄中走水,卒於大火。民聞訊,聚撫州城門,時哭者接踵,令聞者掩涕。上於翌月白其事,以寧人心,時論皆惜之、悼之。
關雨霂對月明而生懼,有花落芝焚之痛,惟方致遠能知之。
方:「我本孑然一身。」
關:「我原不知歸處。」
方:「我自瓮牖桑樞中來,當庸庸碌碌。」
關:「我往平淡紅塵里去,該沒於深宅。」
方:「而後海沸江翻,我斷髮作男兒,指天誓日為兄長。」
關:「而後勁風驟雨,我決議上京來,焦心竭慮只為君。」
方:「蘇式大幕遮,你我二人生於梁,卻不容於梁,不屬於梁。」
方:「此生唯你。」
關:「衛你。」
方:「為你。」
關:「漫漫長路。」
方:「吾與子歸。」
作者有話要說:
借用兩個梗:
柳宗元『韓文公登華而哭,有悲絲泣岐之意,惟沈顏能知之。』
范仲淹『微斯人,吾誰與歸?』
不多言了,讀文是件任君自取的樂事。
第73章 章七十一
因民情激亢,提訊暫緩,撫州一事京中已派人徹查。別的忙已經幫不上了,關雨霂便尋了個離牢房近些的客棧,暫居此地等候消息。放人也好,提訊也罷,換監也成,連送去菜市口怕是都無所謂了,不管最終結果如何,她總想離她近一些,一刻都不願錯過。
近幾日裡她花了好些時間安排好帶來京城的百姓,一一派人分批次帶回撫州或江陵。這麼一大幫子人,有老有少,需求各異,她盡心盡力照顧周全了。大傢伙辛辛苦苦遙天路遠地來一趟不容易,非親非故的,靠的全是心意,不可薄待了。等到閒了,她便去歸園學堂聽孩子們念書。鬧市里那麼一折騰,怎麼也算是個不大不小的名人了。那一回她登門,劉管事一眼便認出了來,摸著腦袋說當年怎麼就沒想到。關雨霂行禮同他致歉,稱兩年前是怕會打擾學子,並非有意欺瞞。劉管事笑著說不礙事,這地方本來就是她家,而她又是那位幫他們尋了學堂的方大人的妻子,沒有麻煩這麼一回事。劉管事熱情地請她進院子裡來,又同她嘮了好些家常話,說是學堂沾了兩代狀元郎的光,去年還中了幾個舉人哩。孩子們聽說方大人出事了,也都掛著一顆心,每天都昂著頭在詢問進展。生意人自有一套話匣子,關雨霂雙手微攏,端坐著聽他說了一大通話,竟發現自己一句話都插不進去,只好一味地點頭接著他的好意。最後劉管事說若是想來看看,想轉轉都沒問題。他望著門口那張寫有歸園學堂的匾,說:「我們小老百姓,幫不上你什麼。方夫人若是在此處安心,也算是還了方大人的恩情。」
她聽著書聲琅琅,看著孩子們略帶稚氣的面容,在兒時長大的地方,一時有些感慨。
讀書,考取功名,看似是一條很簡單的路。可問題是,考取功名,在朝為官之後,又當做些什麼?這個問題太難了。先是阿爹,再是方致遠,她看著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一前一後邁了進去,一個沒能出來,一個不知道能不能出來,是一句話都答不上來。
但讀書終究是不壞的。壞的,又當是什麼呢?她想了想,覺得若是將一切都怪罪在人心,利益,或是形勢之上,未□□於俗套了。她將手放在胸口,感受著心的律動,仰頭看向天空四角,心想讀了那麼多書,學了那麼多道理,最後要做什麼,還是自己的事。
出仕或入仕,都是一種選擇吧。
哪一方,都沒有過錯。
世間何來如此分明的對錯?又何來諸多逆勢而行、造創時勢的英雄?
大家堅守本心已是不易,多番掙扎,不過也就是求個無悔罷了。
她這麼想著,這麼問著,度過了一些漫無目的之時日。一日夜裡,她正準備入睡,不料外面人聲喧鬧。她披好了衣服出門查看,發現遠處的牢房走水,火光燭天,焮天鑠地,燒得夜色熏紅。熊熊烈火當前,關雨霂為之所震懾,腦中空白一片。
人到底是有多麼的渺小?僅僅是遠方房梁坍塌的一聲巨響,就嚇得她一個步子也挪不開來。
她有些不知當往何處去。
是該向前,走向火里?
還是回去,睡個安穩覺?
風吹著她的頭髮,煙燻得她眼角微潤,她裹緊了衣服,正準備向前時……
「嫂嫂。」
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聲音響起,她忽地感到火光之外的暖意,轉身看到那人著一身鴉青色襦衣,灰頭土臉地戴了個小帽。
她背後一派火燎,她眼裡一派火燎。
不是塵世的大火,是心火。
相思埋火種,一點幾欲狂。
周遭燼滅,余灰復燃。
願你歸來,仍是自己。
***
方致遠,申洲人士,博聞多識,少有高氣。嘉化九年,舉於鄉。來年,廷試金榜高魁,選翰林庶常,後改工部。十二年,親赴江陵治水,甚有稱績,升工部侍郎,其間屢陳國家大計,以直言忤時相。十五年,聯名官員二十四人,疏論當世急務。上覽之不悅,乃下召命之遷至撫州,任撫州巡撫。
公為人清素,醇和平淡。在位之時,居官少暇,砥節勵行。區區兩載,撫州政事精明,抱素懷樸,和睦四鄰,有大治之相。十七年,為言官所譖,被誣下獄。同月,獄中走水,卒於大火。民聞訊,聚撫州城門,時哭者接踵,令聞者掩涕。上於翌月白其事,以寧人心,時論皆惜之、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