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頁
嘉化年間,在朝為官者莘莘,但求其深思長慮如方致遠者,不見一二。嘗聞學子偶得其十五年之奏疏,端坐伏讀,有慨於心,起身擲筆悲吟,不禁臨風隕涕。
悲夫!有丹心如故,奈何枯蓬斷草,江山無處不蕭條,孰執其咎?夫仰觀古今之變數,俯嘆歷來之才哲君子。立於今時,望求索正道之長路,路崎嶇而夐不見人,蓋莫有前之先人,今未蒙擢用,更罔談後之來者。遙計百年之後,無乃有其人乎?因太息人生如朝露,朝榮夕悴,乃寄深望於後之君子,惜乎不得與其把酒談霏。
記作《撫州閒話》。
***
翻譯:
方致遠,申洲人士,博聞多識,年少的時候就表現出了不凡的才氣。嘉化九年,於鄉試中舉。第二年,在廷試中拔得頭籌。最初入職為翰林庶常,後來改去了工部。嘉化十二年,在江陵治水有功績,提升為工部侍郎。在位期間,多次進言國家大計,以直言相諫,不屈於形勢,不同流合污。嘉化十五年,聯名二十四位官員,上書論當下急務。皇帝看了心中不悅,又不得發作,故明遷暗貶,調其任撫州巡撫。
方致遠為人清素,醇和平淡。縱使身處偏遠的撫州,仍然磨礪同保持原有的操守和品行,很少有閒暇時間。在短短兩年之間,撫州政事精明,人心安定,鄰里和睦,治理得非常好。嘉化十七年,有言官進讒言,方致遠被誣下獄。同月,獄中失火,死於大火。百姓得到了這個消息,聚集在撫州城門。那個時候哭泣的人摩肩接踵而來,讓聽了的人忍不住流淚。皇帝為了寧人心,於來月還了清白。當時的輿論都為之可惜,為之哀悼。
嘉化年間,在朝為官之人眾多,但是深思長慮像方致遠這樣的,卻找不出來一兩個。聽聞有學子偶然獲得了方致遠在嘉化十五年上書的奏疏,端坐在案前恭敬地閱讀,心中感慨萬分,起身擲筆悲吟,不由得臨風流淚。
悲夫!有丹心如故,奈何竟像乾枯、斷折的蓬草一樣隨風飄散,由不得自己。江山無處不蕭條,到底是何人的過錯?仰頭看看過去同今日的變數,俯身感嘆歷來的才哲君子。身處今時今日,看向搜尋正道的長路,那路崎嶇不堪,遠遠地也見不到一個人,大概是沒有先人,今方致遠未被重用,更難說有沒有後面的來者。遙計百年之後,應當是有這樣的人吧?每每想到此處,不得不感慨人的一生如朝露,非常短暫,只好寄希望於後之君子,只可惜不得與那人滔滔不絕把酒言歡。
記作《撫州閒話》。
作者有話要說:
想說的話很多,卻不知從何說起。
感謝所有讀到此處的各位。感謝所有留評的朋友。
下一章進入《撫州後話》。
第74章 章七十二
關雨霂領著她這位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小姑子回了客棧。一路上那人束手束腳地跟在身後,也不曉得是女裝穿不習慣還是怎麼地,從頭到尾噤聲沒有一句話。待到回了屋,關雨霂話不多提,轉身去柜子里翻出幾件衣服塞到她手裡,一把將她推了出去,說:「洗乾淨了再回來。」
方笙曼可憐兮兮地站在門口,心想著千難萬險闊別重逢,你就對我說這個?她抿了抿嘴,揣著委屈又不敢明怨,遂是乖巧地抱好那堆衣服,眼巴巴地望著她說:「你嫌棄我啊?」
這副困窘模樣關雨霂是頭一回見,她原先還想怪罪方笙曼口風嚴實,突如其來的一把火放得她心都在燒。她這邊是滿心悲緒被火燎,方笙曼那邊倒好,硬是要挑在人心懸一線的時候,悠悠地喚上一聲嫂嫂。幾番折騰來折騰去的大起大落,莫要說關雨霂一凡人了,換了神仙怕是都受不住。
唉,可是說得嗎?說不得啊。
且不提方笙曼才被撈出來,關雨霂萬般捨不得放半句狠話。如今又對上眼前那一副可憐相,頂了天的撓人心窩。得了,哪還有埋怨一說詞,不過是由心底地覺得該她調皮,該她胡鬧,該忍著,上輩子都是欠她的,這輩子要用一生一世同她一起瞎折騰。
「以前是何人最為講究?」
她說完拍了拍方笙曼發愣的小灰臉,在她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啪地一下關了門。
心裡亂怎麼辦?趕出去。
趕人的事她不是頭一回做了,油頭尋得順溜極了。屋子可算是空了,關雨霂一手托腮,一手在桌子上敲得叮噹響。她得緩緩,她得好好緩緩。相公變作了小姑子,到底是哪出戲?然而剝去虛浮表象,內里是貨真價實的熟悉貨,可眼珠子總不能一下就看往心裡去,習慣是不能一時習慣得來的,但還能咋地?認了唄。認了最為灑脫。
隨後方笙曼收拾好了自己,帶著千百個問話踏進門來,正準備問個明白呢,不料竟是對上一間空屋。她有些發愁,還以為是走錯門了。當她正準備出門確認之時,關雨霂拿著個托盤推門而來,上面有一碗清粥和一碟榨菜。她邊推門邊說:「餓了吧?太晚了沒什麼好東西,我就找店家用剩飯加了些水煮了煮,又從缸子裡取了些榨菜。將就吃吧。」
方笙曼剛洗完澡還是一頭霧水,沒想到就這麼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平日裡都是她同關雨霂說做這個,做那個,今晚好似全反了過來。她有些不適應,但也覺得沒什麼不好的。
清粥小菜有什麼好嫌棄的?身邊的人是對的,一碗水下肚都能口中回甘。
悲夫!有丹心如故,奈何枯蓬斷草,江山無處不蕭條,孰執其咎?夫仰觀古今之變數,俯嘆歷來之才哲君子。立於今時,望求索正道之長路,路崎嶇而夐不見人,蓋莫有前之先人,今未蒙擢用,更罔談後之來者。遙計百年之後,無乃有其人乎?因太息人生如朝露,朝榮夕悴,乃寄深望於後之君子,惜乎不得與其把酒談霏。
記作《撫州閒話》。
***
翻譯:
方致遠,申洲人士,博聞多識,年少的時候就表現出了不凡的才氣。嘉化九年,於鄉試中舉。第二年,在廷試中拔得頭籌。最初入職為翰林庶常,後來改去了工部。嘉化十二年,在江陵治水有功績,提升為工部侍郎。在位期間,多次進言國家大計,以直言相諫,不屈於形勢,不同流合污。嘉化十五年,聯名二十四位官員,上書論當下急務。皇帝看了心中不悅,又不得發作,故明遷暗貶,調其任撫州巡撫。
方致遠為人清素,醇和平淡。縱使身處偏遠的撫州,仍然磨礪同保持原有的操守和品行,很少有閒暇時間。在短短兩年之間,撫州政事精明,人心安定,鄰里和睦,治理得非常好。嘉化十七年,有言官進讒言,方致遠被誣下獄。同月,獄中失火,死於大火。百姓得到了這個消息,聚集在撫州城門。那個時候哭泣的人摩肩接踵而來,讓聽了的人忍不住流淚。皇帝為了寧人心,於來月還了清白。當時的輿論都為之可惜,為之哀悼。
嘉化年間,在朝為官之人眾多,但是深思長慮像方致遠這樣的,卻找不出來一兩個。聽聞有學子偶然獲得了方致遠在嘉化十五年上書的奏疏,端坐在案前恭敬地閱讀,心中感慨萬分,起身擲筆悲吟,不由得臨風流淚。
悲夫!有丹心如故,奈何竟像乾枯、斷折的蓬草一樣隨風飄散,由不得自己。江山無處不蕭條,到底是何人的過錯?仰頭看看過去同今日的變數,俯身感嘆歷來的才哲君子。身處今時今日,看向搜尋正道的長路,那路崎嶇不堪,遠遠地也見不到一個人,大概是沒有先人,今方致遠未被重用,更難說有沒有後面的來者。遙計百年之後,應當是有這樣的人吧?每每想到此處,不得不感慨人的一生如朝露,非常短暫,只好寄希望於後之君子,只可惜不得與那人滔滔不絕把酒言歡。
記作《撫州閒話》。
作者有話要說:
想說的話很多,卻不知從何說起。
感謝所有讀到此處的各位。感謝所有留評的朋友。
下一章進入《撫州後話》。
第74章 章七十二
關雨霂領著她這位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小姑子回了客棧。一路上那人束手束腳地跟在身後,也不曉得是女裝穿不習慣還是怎麼地,從頭到尾噤聲沒有一句話。待到回了屋,關雨霂話不多提,轉身去柜子里翻出幾件衣服塞到她手裡,一把將她推了出去,說:「洗乾淨了再回來。」
方笙曼可憐兮兮地站在門口,心想著千難萬險闊別重逢,你就對我說這個?她抿了抿嘴,揣著委屈又不敢明怨,遂是乖巧地抱好那堆衣服,眼巴巴地望著她說:「你嫌棄我啊?」
這副困窘模樣關雨霂是頭一回見,她原先還想怪罪方笙曼口風嚴實,突如其來的一把火放得她心都在燒。她這邊是滿心悲緒被火燎,方笙曼那邊倒好,硬是要挑在人心懸一線的時候,悠悠地喚上一聲嫂嫂。幾番折騰來折騰去的大起大落,莫要說關雨霂一凡人了,換了神仙怕是都受不住。
唉,可是說得嗎?說不得啊。
且不提方笙曼才被撈出來,關雨霂萬般捨不得放半句狠話。如今又對上眼前那一副可憐相,頂了天的撓人心窩。得了,哪還有埋怨一說詞,不過是由心底地覺得該她調皮,該她胡鬧,該忍著,上輩子都是欠她的,這輩子要用一生一世同她一起瞎折騰。
「以前是何人最為講究?」
她說完拍了拍方笙曼發愣的小灰臉,在她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啪地一下關了門。
心裡亂怎麼辦?趕出去。
趕人的事她不是頭一回做了,油頭尋得順溜極了。屋子可算是空了,關雨霂一手托腮,一手在桌子上敲得叮噹響。她得緩緩,她得好好緩緩。相公變作了小姑子,到底是哪出戲?然而剝去虛浮表象,內里是貨真價實的熟悉貨,可眼珠子總不能一下就看往心裡去,習慣是不能一時習慣得來的,但還能咋地?認了唄。認了最為灑脫。
隨後方笙曼收拾好了自己,帶著千百個問話踏進門來,正準備問個明白呢,不料竟是對上一間空屋。她有些發愁,還以為是走錯門了。當她正準備出門確認之時,關雨霂拿著個托盤推門而來,上面有一碗清粥和一碟榨菜。她邊推門邊說:「餓了吧?太晚了沒什麼好東西,我就找店家用剩飯加了些水煮了煮,又從缸子裡取了些榨菜。將就吃吧。」
方笙曼剛洗完澡還是一頭霧水,沒想到就這麼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平日裡都是她同關雨霂說做這個,做那個,今晚好似全反了過來。她有些不適應,但也覺得沒什麼不好的。
清粥小菜有什麼好嫌棄的?身邊的人是對的,一碗水下肚都能口中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