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是……還是有問題的。允禩道:“官學花費還費了,這新建蒙學——”

  “一處房子不過幾百兩銀子,添上桌椅板凳,一處所費也過不了千兩,這點子錢戶部要是沒有,從內庫里出。”淑嘉答得很快。

  她還會算帳啊!想起來了,她還在東宮的時候就是個管家婆!

  雍王被迫表態:“這是一件好事,戶部手頭再緊,這點子銀子還是有的。只是……一次選太多的地方也不太好選,不如先辦一兩所,辦得好了,多辦幾所。呃,如何?”這會兒真不知道如何稱呼這位皇嫂了。

  允祉突然cha了一句道:“銀子的事兒好辦,師傅呢?”

  是啊,人員怎麼辦?

  等的就是這一句,淑嘉道:“官紳不是一體當差了麼?還差人麼?讓他們當師傅去,反正是教蒙學,他們又都是有功名的人,想來不會太次了,”扳著指頭道,“凡役,一年不過幾十日,有餘資者,可納銀代役,自唐時便是如此。如今由民及官,也是這樣。單以京畿論,一府一縣的秀才、舉人,總有上百,一人當一個月的役,蒙學裡也差不了師傅,也不用一堆人堆在蒙學裡無所事事。教學相長,也耽誤不了他們進學。一年抽幾天時間教教都不gān,一心想做官,真的是為國為民麼?不是為了一朝權在手,便要貪贓枉法、瞞上欺下?!我呸!”

  我靠!這樣也行?諸王心中大駭,原來在這裡等著呢!這一下子,差使也體面了,朝廷的面子也足了。這一下,讀人要再不識抬舉,他們說什麼皇帝的壞話,都沒有人愛信了。

  雍王道:“這樣也太便宜他們了……”

  淑嘉道:“不過是人盡其用罷了,你府上奴才都是服侍你的,四弟妹也不曾使你家花匠去當廚子不是?”

  雍王眨了好幾下眼,靠!光想著打破官紳特權了。

  允祉剛剛幫了忙,現在又來扯後腿:“進學講究個連貫,今天這個師傅、明天那個師傅,只怕學不好呢。”

  淑嘉這一點也想到了:“怕什麼,只是蒙學,教讀識字的,把課本給他們定好,第一課講什麼第二課講什麼,換哪個師傅來,也錯不了大格子去。不要忘了,這是蒙學,不用他們講得太深。年中、年末也考試,教的不好的我還不稀罕他們來誤人子弟呢。”沒錯,咱們皇后受過九年制義務教育,直接搬過來了。

  諸王心裡靠而又靠,允祥這時才說話,口氣也軟和許多:“只是,不知道一開始收多少學生?又有多少人願意來?”以上都是建立在旗丁願意進學的基礎上的,雖然這殿裡的人也認為旗丁是樂於不jiāo學費讀的。

  他們為什麼會認為旗丁願意上學?

  “國家出錢供養旗人,他們不經商、不種田,生計並不愁,更用不著小孩子gān活補貼家用不是?又不讓他們額外出錢,也不妨礙過活。”淑嘉終於找到了國家拿納稅人的錢養旗丁的一個利國利民的好處了!

  “還有那些官紳,他們都是有功名的人,凡有舉人功名,直接給個一縣教諭又如何?他教得好,豈能不服眾?”

  你妹!諸王大臣又是一聲暗罵,蒙起驢子的眼睛在它鼻子前吊胡蘿蔔!

  淑嘉還是笑吟吟的:“下面的細務,還要我一個婦道人家再說麼?”

  “……”算你狠!一齊應道:“臣惶恐。”

  結果呢?諸王大臣又想bào粗口了,皇后對學校是熟悉的,這是廢話,她老人家穿越前在學校里呆了十幾年,雖然不能全部照搬,但是大致的規章制度還是知道的。

  她還下了大力氣,讓弘旦出面,安排人在旗人里宣傳新政策。她深知道,她的主意不算壞,但是執行得好壞直接關係到政策的成敗,首要的就是要讓大家都理解政策,看到對他們的益處,進而支持。

  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現,都是需要jīng心呵護的,尤其是這種……類似空降的事兒。不但學生要jīng選,連教師也要jīng選。擇那些有功名,但是補缺遙遙無期的,辦事就會盡心些。gān得好了,再給予提拔,就能型成示範效果。

  ————————————————————————————————————————

  “只怕不行,”允禩托著個小紫砂壺,“有多少旗人?用得了這麼些士紳?旗人聚,那些沒有旗丁駐防的地方,要怎麼辦?”

  他們當差了,就表示了屈服,就得納糧,國家收入多了,難道不能不分民族地推廣義務教育?師資有了、投資也有了!淑嘉打著如意算盤。

  呃,她真是想得太美好了!

  第288章 平添一件煩惱事

  淑嘉想得很美好,在兩種相左的意見當中,找到了一條中庸之道,並且,她的辦法是在官紳們抵制的堤壩上撕開了一道口子,就等著水壓把整個大壩衝垮。一體當差與一體納糧是捆綁銷售的,接受了前一項,後一項實現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古往今來,多少朝廷重臣以成為各級選拔考試的考官為榮?就是因為在文官考試制度之下,座師、門生、同門形成一個小團體,從此在官場上守望相助。做個蒙師,自是沒有這樣的光彩。然而,他們教的卻是八旗子弟,這些人入仕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幾倍不止,其中優秀的學生可以直入八旗官學。如果自己的運氣不好,有了功名也沒辦法做官,有幾個以後很可能入仕的學生,也是不壞的。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中自有huáng金屋,中自有顏如玉。”千百年來(這個數字不算誇張),多少人聽著這朗朗上口的勸學詩長大?不提香門第,市井中人也多少有些能脫口而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高”的。

  國人歷來就有“學而優則仕”的想法,事實上,幾百年來,想當官除了軍功就是讀考試!而入旗入關以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於“讀做官論”的接受度比漢人也不差。

  以上兩點,是人所共知的,不但是淑嘉,諸王大臣也是一樣的想法,所以他們在聽了淑嘉說出這辦法之後才會鬱悶得要死。他們只是從計劃的可執行程度上來提出可能出現的問題,幾乎沒有否認過這個提議的合理xing。

  但是!他們都忘了一點——八旗是尚武的!順治是個喜歡漢族文化的人,他在位時的政策淑嘉也不太了解,然而到了康熙時期就開始屢次qiáng調本族的騎she問題,到了胤礽這裡,也不甘心旗丁軟弱的。

  這樣一件大事,真是除非你到了他們那個位置上,否則很少能夠想得到的。就算是諸王,看他們教子,也絕不允許學不好文化知識,沒人說這個不重要。其實康熙在學習漢學的問題上,走得比他父親還要遠,對兒子們漢學的要求也是極高,還死盯過允禑練字。而胤礽的文學修養,更在康熙之上。

  這些卻都掩飾不了一個問題:再崇尚漢學,他們也不肯忘了自己的立足之本。皇帝不同於諸王,他們的位置不同,要考慮的事qíng也不一樣。

  胤礽只是病了,你不能當他是死了啊!淑嘉把這件事qíng給正在養病中的胤礽匯報了之後,胤礽就激動得想要捶chuáng了:“這怎麼成?叫這群酸儒把朕的八旗子弟教成呆子可怎麼是好?”他現在滿腦子裡想的是,如果他那些賴以鎮壓各種動亂、藉以維護統治的八旗子弟都成了酸秀才樣兒,可怎麼是好?

  本來就已經退化得讓人擔憂了,再從小讀起亂七八糟的,八旗新一代都讀成那些呆子似的豆芽菜……到時候再有戰事,那時候靠誰?靠綠營?造漢族武裝力量?那真是離亡國也不遠了!一定程度上鼓勵八旗讀,是為了培養治理天下的人才,不能總靠漢人做親民官、制定國策,然而一旦全體旗丁都棄武從文,真是我命危矣,大家一塊兒玩完!

  兩百多年後有一位偉人簡潔地挑明了這個真理:槍桿子裡出政權!

  清帝最信任的還是八旗,還是不太信任漢人,他們覺得最可靠的武裝力量就是八旗。

  淑嘉完全沒想到胤礽會激動成這個樣子,看他咳嗽連連,臉色也是煞白。胤礽後面說了什麼,她已經聽不到了,只聽了頭一句,她就反應過來了。完蛋了,忘了這一條!

  然而,私心裡她認為自己的做法是對的。只有千日做賊的,沒有千日防賊的,總是這樣旗、民界限分明,防著這個防著那個,就是內耗,完全是找死。還是慢xing自殺,弄到最後,連自救都很為難了。最好是能夠融為一體,否則……歷史已經證明了。

  這樣是不行的!她希望最後能夠消除民族間的不信任,一同為這個國家而努力,這樣才是出路。尤其,旗人尤其是滿人,人數太少了!不得不這樣做。而胤礽,他還是下意識里在防備,防範意識不能沒有,但是卻必須努力克制,清楚的分析,在這樣的qíng況下,有什麼和解的辦法。

  在淑嘉看來,階級是不可能瞬間通過命令消亡的,但是可以循序漸進的來。比如,用爵位的差易漸漸代替旗、民分野。反正就是囫圇著來,加上時間的流逝,最終混同為一,相互之間的差異只好是只存在於戶口簿上和一些民俗裡頭。

  呃,那都已經是以後的事qíng了,眼下,她得把這一關先給過了!

  深吸一口氣,淑嘉有些氣弱地辯解道:“不過是識幾個字而已。整日架鷹,呃,架鷹的都是好的!玩蛐蛐兒、玩畫眉鳥,泡茶館兒!世家家教嚴些的還好,中等以下的旗人家裡頭,又有幾個是“尚武”的?”

  說著說著,氣勢就來了:“放心,蒙學裡也是要開騎she課的!有騎she課,就要有教習,閒置的旗丁也算是有了個去處。”她的學校制度是搬著後世來的,當然有體育課,到了這裡,就本土化成了習武。

  胤礽默,再生氣也知道,淑嘉說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眼下的qíng況也確實如此,只是不太甘心,一種無力回天的感覺。他的潛意識裡已經明白了,事實上連著四代清帝都已經在默默地執行了。

  那就是漢軍八旗的出現,漢八旗由范文程提議設立,目的就是擴大統治基礎,團結廣大漢人,在與明朝的對抗中拉攏更多的人,組成另一種意義上的“統一戰線”。

  只是在執行的過程中,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弄成了現在這個樣子了。

  胤礽的額上出了一層薄汗:“罷了罷了,既給了他們面子,他們不要再給臉不要才好!”眼中閃過一絲狠意。

  還真讓胤礽猜著了,士紳里確還有拿喬的。淑嘉卻是再也不能讓步,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了。只有鎮壓!

  直接奪了功名,你不是說官紳不當差不納糧麼?現在你不是了,老實當差納糧吧你!本來是可以jiāo錢代役的,現在也沒這個優惠政策了,老實出苦力得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