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因著醫局和軍事學院中的醫兵分院還有合作,醫局的總部最終被衛晞拍板設立在軍事學院的隔壁。

  醫局工分兩大院系。

  醫院主治病,藥院主藥材。

  醫院又分兒科,骨科,外傷科,內府科,婦人科等,另有專門的製劑科,針灸科,推拿科,甚至是疾病預防科等。

  藥院主管醫局所有藥材種植園和藥材商渠道,甚至包括藥材運輸,供給。

  有了義學和軍事學院在前面領路,醫局可以說少走了很多彎路,籌建的速度也要快得多。

  醫局總部建造完成,大雍各地的醫局分部也紛紛開始建造。

  大雍百姓們對醫局的建立要比義學的接受度還要更高。

  這也在衛晞和宗胥的設想之內。

  如此一來,醫局分部的成立,首當其衝收到衝擊的便是民家醫館。

  醫局的大夫都是御醫教導出來的,醫局的看診費要比民間醫館低,一般的大夫只需要五個銅板,醫局的藥錢也比民間醫館低了差不多一半。

  更甚至,醫局在建立之初,還會給當地的百姓免費檢查身體,宣講疾病預防。

  這一樁樁一件件做的實實在在的事,都讓醫局在大雍百姓的心裡紮下了強健的根。

  受了傷得了病,第一時間想到的也是醫局。

  那些民家醫館的大夫為此跳腳,但也改變不了大勢所趨。

  一部分大夫眼見自家醫館門可羅雀,乾脆關閉了自家醫館,轉而在通過考核後成了醫局的大夫。

  也有一部分大夫感覺到了危機,不過沒有選擇關閉自家醫館,而是選擇了更加努力鑽研醫術。

  衝突也逐漸消弭於無形。

  **

  元熙五年,大雍江嵐州發生瘟疫。

  江嵐州是大雍南部第二大州,人數多達上百萬。

  瘟疫一旦大規模爆發,造成的災難和損失幾乎是無法想像。

  當地醫局分部第一時間控制住瘟疫蔓延的速度,在發現無法解決瘟疫的時候,在當地官府還沒能反應過來的時候,第一時間通過大雍快運的內部專線上報給了醫局總部。

  醫局總部根據當地醫局分部對瘟疫症狀的描述,第一時間整合出一個二十人專攻瘟疫的隊伍前往江嵐州。

  同時又有藥院從各地飛快調撥而來的大批藥材緊隨其後,另有源源不斷的藥材還在陸續調撥往江嵐州。

  藥局總部也派發往各地醫局分部一道信件,信件中闡述了江嵐州的瘟疫症狀描述,並希望對此瘟疫有把握的醫局分部大夫前往江嵐州馳援。

  一時間大雍各地醫局分部的大夫,幾乎每一個分部都派出了一個隊伍前往江嵐州馳援。

  短短三個月時間,原本很有可能會大爆發的疫情被徹底消滅。

  而這個時候,聚集在江嵐州來自醫局總部和各地醫局分部的大夫已經達到兩百人之多。

  而且在這三個月的時間裡,藥院調撥的藥材幾乎是每一天都會送來,其中一些最為必需的藥材更是一天都沒有短缺過。

  直到這個時候,不管是朝廷百官,還是江嵐州和江嵐州周邊的百姓,才算是真正體會到了一旦出現瘟疫等人災時,醫局能夠爆發出多大的能量。

  他們隨後又把目光投向了大雍帝都尚京城內的巍峨宮廷。

  他們沒有忘記,這醫局的計劃,是當年還僅僅只有十七歲的皇后娘娘提出來的。

  在之後的這些年間,醫局並沒有跟義學和軍事學院一樣直接籌建,而是用了好幾年的時間不著痕跡地準備著。

  直到做好了準備,才開始籌建。

  然後一舉驚到了世人。

  **

  元熙六年。

  各地義學出現了一大批考核成功,被院長准予結業的學子。

  文學院中的學子或考科舉,或繼續做學問,或成為義學的先生。

  農學院的學子或是直接被舉薦到司農署,或是繼續在農學院的農學研究院裡繼續鑽研,或是被朝廷委派為農學博士,根據自身所學前往大雍各處指導百姓種田增產。

  工學院的學子有的進了工部從不用經過科舉的低級官吏做起,有的依舊留在學院,有的則是自己或是跟同窗合夥開了作坊。

  商學院的學子也有進戶部的,但更多是自己做生意。

  他們全都來自義學,都曾被同一位先生教導,都曾互相指導過對方的功課,曾同吃同睡。

  那麼等他們出去後,不管是做官也好,經商也罷,依舊會記得他們曾經是同窗。

  三年時間的相處,他們都已經明白,士農工商,又有誰是高低貴賤呢,只不過是選擇不同罷了!

  第352章 石卷不朽【一更】

  元熙七年。

  尚京義學的農學院裡,傳出來一個好消息。

  雖然早在多年前,皇后娘娘研究出來的肥料已經大大改善了大雍農田的土質,糧食的產量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但想要把產量再往上提一提,就不單單只是改善土質的問題了。

  要從地里種的莊稼上面找原因。

  農學院中不少選擇留在農學研究院的學子,就有不少是專門研究這個的,

  如何讓莊稼更強壯,更能抵抗病蟲害,更適應各類土質,甚至是抗旱抗澇,都是他們的研究方向。

  而他們的這些研究,也得到了義學,或者說是皇后娘娘的大力支持。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