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此外,日本情報機構在各地同時開設大量的藥房、理髮店、料理店等,並在這些店鋪所在地的城市周邊到處懸掛其廣告牌。

  而這種廣告牌表面看似是廣告,實際上卻是軍事地圖標記,如當時城鄉各地到處可見的“仁丹廣告”,上面畫著個東洋老頭留著八字鬍子,如八字鬍子微微向上翹起,表示此路暢通無阻;八字鬍子的左角向下垂,即表示左轉彎不通,應向右轉;八字鬍子的右角向下垂,表示右轉彎不通,應向左轉;如果八字鬍子都向下垂,就表示此路不通,不能前進。

  而在抗戰時,國民政府繳獲的日軍軍用地圖上,這類廣告牌都被當作軍用標記,提供給日本軍隊使用!

  而除了這些公開的小道消息和民間傳聞,公開情報則是其最主要的情報來源。而這些情報來源的基礎,便是一切文獻資料!

  在日軍入侵中國後,為了充實圖書館的文獻資料,日軍曾展開大規模的劫掠活動。南京淪陷後,日軍開始毫無忌憚的搜刮中國的文獻。先是上海派遣軍特務部部長指示其在南京的特工人員立即檢查南京市的重要圖書,準備接收。

  同時,日本人又從東北大連調動“南滿洲株式會社”的大連圖書館專業人員,趕赴南京。

  另外,還有東亞同文書院與日本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的“漢籍專家”,共集中了日本特工人員三百三十餘人,士兵三百六十七人,對南京城的中國文獻進行了劫掠。

  這次劫掠的目標有七十餘處,被劫走的圖書達八十八萬冊,比當時南京最大的圖書館帝國圖書館藏書還多三萬冊。

  據當時參與劫掠工作的滿鐵大連圖書館職員回憶,日軍占領南京後,上海派遣軍特務部就調集特務部九名工作人員,以檢查市內重要圖書為名,乘坐三輛汽車在南京市區到處搜尋有重要書籍和文獻的地方,其中有外交部、國民政府文官處、省圖書館和中央研究院等幾處。

  然後日軍又調集特工人員以及士兵和抓來的苦力,動用了三百多輛卡車,裝載搶來的圖書和文獻。他們讓士兵和苦力把書籍裝到卡車上,運到目的地。搶來的圖書都放在南京地質調查所的三層大樓里。每天搬入十幾輛卡車的圖書,在調查所的一、二、三層樓的每一個房間裡,堆起了差不多二百座書山。

  當然,所有搜集來的文獻和情報,日本人也不會拿來就用。而是會仔細的劃分門類級別。並且相互印證之後,才會給出一個確定的情報信息。而經過廣泛搜集與精心挑選的情報,價值與可信度,自然極高。

  青小藝摘抄的情報,便已經有了些專業的影子。她不但從《上海行號圖錄》中找到了黃道會總部,新亞飯店在四川北路的具體地圖,和周圍環境。而且,還從日本人編輯的報紙中,找到了一條,有關日本人近期動向的問題。

  《日新報》於三月報導:“本月二十日,又是日本的春分節。這一日,我們的世界晝夜等長,這一日,也是日本人掃墓祭祖的日子。日本文化受到佛教和其他宗教文化的影響,很多人認為,在晝夜各半等長的彼岸之日,天地平衡,這一日去祖先的墳前掃墓,便可與祖先的靈魂相見,得到祖先靈魂的庇佑!”

  “春分節,在日本平安時代便有了,又稱為彼岸會。修習佛教的人,為了頓悟到達彼岸的辦法,而舉辦法事。他們會在彼岸會中,面對黃昏落日吟誦佛教經文,並認為這樣修持,他們死後就可以進入西方的極樂淨土。”

  “現如今,日本在華軍隊已有數十萬人之多,這些人無法回到祖先墳前祭拜,卻不知今年此日,將如何度過?”

  日本人入侵中國,並不只是為了劫掠,而且是為了侵占!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日本人在入侵中國的最初,便開始了文化與思想的侵略。但凡有關日本傳統的節日,日本人是必然會過的!而軍隊上層的軍官將領,更是表率。雖然沒有辦法回到日本,但是聚會一下,致辭幾句,辦個宴會,灑酒遙拜,還是完全必要的。

  而黃道會又是日本人最忠實的走狗。所以,有了這兩條,餘生便可斷定,三月二十日,日本人有九成九會在新亞飯店一聚。而無論日本人是否會去新亞飯店,那一天給日本人搗搗亂,常玉清的日子一定不會過得很舒坦!

  第二十二章 第一刺

  一九三八年,三月二十日。新亞飯店的掌勺師傅馬六,起了個大早,開始親自準備晚宴所需的菜餚。

  日本人與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並不相同,卻又大體相似。

  中國的菜餚自然不必說,自從炎黃子孫生長於這片土地開始,中國菜便誕生了。時至今日,更有八大菜系,美味佳肴的種類不可計數!

  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由於地理、氣候、物產、文化、信仰等的差異,菜餚風味差別很大,形成為眾多流派,有四大菜系、八大菜系之說。四大菜系,即黃河下游的魯菜、長江上游的川菜、江蘇淮安-揚州一帶的淮揚菜、珠江流域的粵菜。由於這些菜系均是自然演變而形成,只能從其菜餚的用料、製作、口味和藝術風格的感受上大致加以區別。

  而日本菜餚,雖然時至今日,也已經形成了獨立的烹調流派,有它特有的烹調方式和格調。但是,同日本文化一樣,多是接受海外的影響,後在日本加以改造,從而成為獨具日本風味的菜餚。雖然日本菜與中國菜屬完全不同的風格,但日本菜餚受中國的影響最大,從菜餚的名稱、內容、材料、調味料,都可見到中國文化的影響。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