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Adams)將軍來印度訪問。哈里曼一行人離開華盛頓以前,中國就已宣布了停火。不象派遣到孟加拉灣而又返航的美國航空母艦那樣,這個代表團並沒有取消此行。哈里曼等人乘改裝的噴氣式空中加油機經十八小時的飛行於十一月二十二日晚上抵達印度。印度方面立即請他們去會見尼赫魯。尼赫魯對哈里曼是很了解的,同他也合得來,因此他們的會見是老朋友之間的會見。但是尼赫魯的態度似乎有些拘謹。代表團成員羅傑·希爾斯曼(Roger

  Hilsman)後來曾寫道:“尼赫魯寫給甘迺迪呼籲援助的信把情況描繪得險惡萬分,但當面對面地進行談話時,他似乎又想完全迴避談論這一點”,據希爾斯曼的觀察,“尼赫魯大概感到,在他長期遵循的中立主義政策已成廢墟的情況下來接待美國人是很為難的”。

  以鄧肯·桑茲(Duncan

  Sandys)為首的英國代表團與哈里曼代表團同時來到印度,他們兩者為以後三年對印度提供大量軍援奠定了基礎。不久,甘迺迪和英國首相麥克米倫在拿騷(Nassau)會談,對此達成了協議。

  [ 註:根據拿騷協議,美英兩國平均分攤價值一億到一億二千萬美元的輕武器、軍械和子彈的費用。 ]

  美國人的第一件事就是教訓印度人不要胃口太大,哈里曼對他們說,“美國願意援助印度,但印度對現代防務的昂貴和複雜性應有現實的理解。”

  一九六三年更晚些時候,英美遠程戰鬥機開到印度,使用印度空中基地舉行了一次聯合空中演習。當時人們還不知道尼赫魯在一九六二年十一月要求的正是這樣一種干涉的方式,因此政府感到對這種為了迅速建立“空中保護傘”而進行的演習難以作出解釋。他們說舉行這次演習只不過是為了訓練印度技術人員,否認“[英美政府]承擔了在印度一旦遭到攻擊時進行任何援助的義務”。他們還強調指出,蘇聯也正在幫助印度建立國防力量。

  尼赫魯在過去拒絕接受軍事援助時曾一再指出,在這方面依賴別國政府,勢必削弱印度的獨立。尼赫魯與哈里曼的第一次會見,一定會使他痛切地體會到這個真理。據哈里曼的一位同事講,哈里曼用極其文雅的方式“暗示印度需要解決克什米爾的爭端,並採取同巴基斯坦進行聯防的措施。”但是,他的這種文雅的手法很快就收起不用了,哈里曼和桑茲一道轉而大力利用軍援的許諾壓印度同巴基斯坦解決爭端。這意味著印度起碼要讓出相當一部分的克什米爾盆地來進行妥協,這是印度根本不會同意的。英美對印度的“不惜任何代價把中國人趕出去”的心情產生了錯覺。印度各階層人士都在說,同巴基斯坦解決爭端的時機到了,但是,他們的含意是按照克什米爾的現狀來解決。對巴基斯坦來說,這並不是解決爭端,倒是拒絕解決爭端。但哈里曼和桑茲仍舊不斷施加壓力(桑茲壓得更厲害),在他們抵印度一周後,新德里宣布尼赫魯和巴基斯坦總統阿尤布·汗將要會見,以討論解決克什米爾爭端。使桑茲感到沮喪的是,在上述消息宣布後的第二天,尼赫魯卻在議會中向那些焦躁不安的議員們再一次保證,他將不考慮任何“足以破壞克什米爾現狀”的意見,在他的腦海里同阿尤布·汗會見,很清楚不是“談判”,而是“會談”。印度為了解決問題所準備作出的最大讓步——調整停火線——遠遠沒有達到巴基斯坦的最低要求。當這一點已經變得十分明顯的時候,印巴之間的交涉就在進行了一系列的、毫無成果的、部長級的初步會談後宣告破裂了。

  儘管巴基斯坦多次提出強烈和驚惶的抗議,美國仍繼續給予印度軍援。一九六五年由於巴基斯坦企圖以武力使克什米爾擺脫印度的控制,觸發了歷時三周的印巴戰爭,這時美國也中斷了對印度的軍援,印度就轉向蘇聯要求軍事援助。與此同時,巴基斯坦從解決它自己的邊界問題著手,同北京的關係日趨友好,並開始從中國獲得軍事裝備。

  邊境戰爭以後,印度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大不如前。毫無疑問這主要是戰爭失敗的影響:戰爭無情地暴露了印度的虛弱;同時,儘管它矢口否認,但看來印度已暗中和美國結成同盟,共同反華。因此,它已不再能充當不結盟國家的領導者了。除此之外,從六十年代開始,印度的國內困難也在日益加劇。邊境戰爭及其後果可能加速了這些困難,但看來它還是由於印度政治和經濟發展的內在原因所促成的。印度經濟的困難和政治的虛弱日益加深就必然要削弱它的國際地位。

  度過了邊境戰爭的印度政府,感到失敗的後果也許並不那麼嚴重。國家似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團結,政府甚至滿懷信心地認為這並不是曇花一現的現象,因而停止了過去為促進國家團結而建立的委員會的工作。政府解釋說,這場戰爭已為該委員會完成了這項任務。那批神話編造者也很快開始為這次軍事失敗進行粉飾。在停火一個星期後,有一名記者從提斯浦爾發來了一份報導說:“如果敦刻爾克可以作為英國在敵我力量極為懸殊的情況下英勇作戰、堅定不屈的範例載入史冊,那麼,幾千名印軍官兵在東北邊境特區海拔一萬四千英尺的色拉地區被包圍的情況下有計劃地撤出,也必定會被將來的歷史學家視為軍事史上光輝的一頁。”人們大體上都接受了官方對這次潰敗所作的解釋,把潰敗的原因歸咎於中國,而不是歸咎於印度政府或軍方領導。官方暗示說,中國部隊之所以能夠取勝是由於他們在人數上占壓倒優勢,而且往往不顧傷亡進行突然襲擊。官方還大肆渲染印軍所面臨的氣候上和後勤供應上的困難,而很少有人追究印軍既然沒有準備,為什麼還讓他們在這樣不利的情況下同中國軍隊交戰。政府指示陸軍對東北邊境特區的失敗進行調查,但是調查人員亨德森·布魯克斯(Henderson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