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史知縣一陣語塞,又繼續罵道:“什麼人事,你這個卑賤的胥吏又有什麼高論?”

  他罵周楠是胥吏,屋中的三個師爺大覺尷尬。他們都是本地人,雖然現在已經混成了典吏,成為大明朝體制能的吏員,可當年誰不是從身份低微的衙役混出頭來的?

  周楠:“小的雖然讀過幾年書,也行過萬里路,不敢說有什麼高論,可有的事情還是明白些。是的,就現在看來,縣裡的虧空一時也填不了。再說,大老爺為官清廉自然不肯橫徵暴斂加政。依小的看來,現在咱們無論怎麼做都毫無用處,索性別管。乾脆想一想,如何一勞永逸地將往年的積欠一筆給抹殺了永除後患。”

  “你這廝又懂得什麼?”史知縣正要繼續呵斥,心中突然一動,這周楠以前也是個讀書人,還入了縣學,也是個聰慧之人。他做了十年囚徒,在底層廝混,沒準還有什麼鬼名堂,他夥同岳丈搞掉展中成那手就玩得很漂亮:“有話快說,本官今日且聽聽你胡言亂語。”

  “大老爺,小的以前也沒在衙門裡做過事,這其中的關節未必就明了。不過,當年讀書的時候也上過幾次考場,遇到過有考官專門出生僻的題目來刁難考生。碰到這樣的題目,你就算怎麼做也討不了好,索性將卷子給撕了倒也清爽。嘉靖三十年那場大水,就好象是直接撕卷子。咱們只要做出些事來,讓上司無法也無暇考核就成。”

  史知縣:“怎麼說?”

  周楠一吸氣,運動穿越者先知大法,回答說:“小的這幾日入衙當差,閒著無事就將往年的邸報翻出來通讀了一遍,恰好看到朝廷上個月剛頒布了一個獎勵農桑的旨意,上面說是地方官要鼓勵百姓多種桑樹多養蠶。”

  史知縣:“弄桑乃是國本,朝廷又有拿半年不頒布政令督促地方官勤於政務,與民休息,你這廝說的都是廢話。”

  “大老爺說的是,每年朝廷都會鼓勵農桑,可這道政令據小的看來卻不尋常。”周楠繼續說道:“江浙本是賦稅重地,天下財富盡出東南。江蘇、浙江兩地本就是糧食和蠶絲的主產地,根本就不需要特意頒布一道政令議論此事,難道縣尊就不覺得奇怪嗎?還有,也是在上個月,今上下了一道詔書,更改了今年六部的撥款,所撥的款項只有往年的五成,這其中就值得人玩味了。”

  史知縣雖然懶政,可這年頭能個科舉做官的人都沒有笨蛋,基本的政治嗅覺還是有的,頓一楞:“這一道政令和陛下的聖旨又有什麼關聯?”

  “先說今上的那道聖旨,六部的財政撥款比起往年少了五成,這說明什麼,說明國庫已經空虛了。不然,國家每年的財政計劃都會在春節會內閣閣員計劃好了,怎麼能夠輕易更改。國家沒錢了怎麼辦,怎麼從別的地方想轍。”周楠運用穿越者對歷史的的預知跟周知縣分析道:“這個轍怎麼想,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天下財富自有定數,地里每年能打多少糧基本都差不了多少。節流之後自然要開源,去年我朝不是開海禁嗎?天子這是想效法永樂先帝的辦法,以生絲和紅毛互市充實國庫。這海禁一開,就需要大量的生絲出口。江浙靠海,這才有朝廷下旨鼓勵農桑,讓百姓多種桑樹。”

  他這麼一說,史知縣恍然大悟。開海禁也就罷了,反正這海開不開和大家關係不大。至於削減國家財政預算和鼓勵江浙兩省農桑,他當初也就看看作罷,沒讓在心裡去。如今聽周楠這一分析,這三道看似不相干的政令竟然互有聯繫護為因果。

  這個周楠倒有幾分才幹,倒不是只懂得賦詩做詞的落魄書生。

  “你說這事和本官今次歲考又有什麼關係……滾進來說話。”

  “是,大老爺。”周楠走進屋去,低聲道:“朝廷所下的那道鼓勵農桑的事情其中的深意是讓百姓改農為桑,縣尊你想啊,上好水田半年下來也就四五石糧食,朝廷所收賦稅也不過五六斗,根本就值不了幾個錢。若是改農為桑,光蠶絲產出卻是種糧的十倍以上。只顧慮的是,百姓不種糧食了,一旦糧價飛漲,卻要傷民。所以,這才頒布了一道政令看看各方的反應。”

  他不待史知縣說話,用飛快的語速道:“改農為桑一事的成敗得失姑且不論,大老爺正好借這個東風敢為天下先,就上一道奏摺,說我縣今年已經初步完成了桑田改造。因為桑樹剛下苗,一時未有產出,求免去進明兩年的賦稅。如此,大老爺這個積欠的窟窿不就按下不表了。只要過了此關,回到安東之後,大老爺可火速派人去江寧府、蘇州府一帶購買桑苗補種,也好對上頭有個交代。”

  “妙啊,此事大妙,縣尊,不妨試上一試。”王師爺擊節叫好:“周代班頭此議甚好,倒是個好對策。”

  史知縣也是眼睛一亮,覺得這法子倒是可行。不過,他還是有顧慮:“這一關倒是過去了,可一但桑樹成活,朝廷的賦稅也逃不掉。在夏秋兩稅的基礎上,又加一道桑絲,百姓的負擔豈不更重,到時候本官又從什麼地方變出生絲來完稅?”

  周楠禁不住想翻白眼:“桑苗從下種到成樹,到餵蠶吐絲怎麼也得三五年,到時候大老爺說不好已經高升了。”是的,這問題大可留給下一任知縣。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你還是先顧著自己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