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也是那日不想活了,也是多日不想活了,當他說到這句話,我就自殺似的衝出了一句:“蔣介石,我還是他女兒呢!”“真的?!”對方大叫起來。
他呆呆的看住我的名字,一念再念——陳、陳、陳……“你說老實話哦!”他說。我不說話,只是笑了笑。那雙眼睛,今朝才見便離了的眼睛,他說我真美麗,他用英文說,說成了他和我的秘密還有終生的暗號。
“你姓陳,他姓蔣,怎麼會?”又問。
我反問他:“請問給不給經過東德的簽證嘛?”他說:“給、給、給……”急著嘩一下蓋了章,就成了事。
隔著櫃檯,我豎起了腳尖,在那中年胖子的臉上親了一下,說:“你真美,謝謝你。”然後,走了。
東柏林在展越南戰爭的照片,進去看了一下。那張,美軍提著越共的頭,踩在無頭屍體上,有若非洲獵象獵獸的成就感,在那個大兵的臉上開著花。沒有再看下去,覺得自己是一個亞細亞的孤兒。
去飯店吃了一頓魚排,付帳時,茶房暗示我——很卑微的那種笑,使我付出了不是過境時換的當地錢。有二十塊美金,給了十塊,每月生活費的十分之一。沒有等找錢,向那位老茶房笑笑,便走了。
經過一家書店,看見齊白石的畫,我一急,進去了,要人窗內拿下來,發現是印製的,不是原墨,就謝了走開。
街上行人稀少,有女人穿著靴子,那是我唯一羨慕的東西。
又走了很多路,累了,也渴,天在下午四點時已經暗了。可是這邊的城沒有太多燈光。問到了出關回西柏林的地方,關口很嚴也牢,是九曲橋似的用曲折牆建出來的,我猜是怕東邊的人用車子來闖關而設計的。
他們不給我回去,一直審問,問我那張白色的通行證如何得來的?為什麼會身上又有一本台灣的護照藏著。又問來時身上報了二十美金,怎麼換了五塊美金的當地東德馬克仍在,而那另十五元美金只剩下了五塊一張。我說吃飯時付錯了。問是哪一家飯店,我答誰記得路。
他們不給我走。我急了,急得又不想活了,說:“你們自己發的通行證,去問放我過來的那個關卡。去問!打電話去問呀!好討厭的,也不去解決。”
不知過了有多久,我彎彎曲曲的走過了一道又一道關,門口站著來接的,是中午那個以為已經死別了的人。他在抽菸,看見我出來,煙一丟,跨了一步,才停。
“來!我帶你,這邊上車,坐到第五站,進入地下,再出來,你就回西柏林了。”他拉住我的手臂,輕輕扶住我,而我只是不停的抖,眼前經過的軍人,都向我們敬禮——是在向他,我分不清他肩上的星。
在車站了,不知什麼時刻,我沒有表,也不問他,站上沒有掛鍾,也許有,我看不見。我看不見,我看不見一輛又一輛飛馳而過的車廂,我只看見那口井,那口深井的裡面,閃爍的是天空所沒有見過的一種恆星。
天很冷,很深的黑。不再下雪了,那更冷。我有大衣,他沒有,是呢絨糙綠軍裝。我在拚命發抖,他也在抖,車站是空的了,風吹來,吹成一種調子,夾著一去不返的車聲。沒有上車,他也不肯離去。就這麼對著、僵著、抖著,站到看不清他的臉,除了那雙眼睛。風吹過來,反面吹過來,吹翻了我的長髮,他伸手輕拂了一下,將蓋住的眼光再度與他交纏。反正是不想活了,不想活了不想活了,不想活了……“最後一班,你上!”他說。我張口要說,要說什麼並不知道,我被他推了一把,我哽咽著還想說,他又推我。這才狂叫了起來——“你跟我走——”“不可能,我有父母,快上!”“我留一天留一天!請你請你,我要留一天。”我伸手拉住他的袖子,呀!死好了,反正什麼也沒有,西柏林對我又有什麼意義。
怎麼上車的不記得了。風很大,也急,我吊在車子踩腳板外急速的被帶離,那雙眼睛裡面,是一種不能解不能說不知前生是什麼關係的一個謎和痛。直到火車轉了彎,那份疼和空,仍像一把彎刀,一直割、一直割個不停。
那一夜,我回到宿舍,病倒下來,被送進醫院已是高燒三日之後才被發現的。燒的時間頭痛,心裡在喊,在喊一個沒有名字的人。
住了半個月的三等病房,在耳鼻喉科。醫生只有早晨巡視的時候帶了一群實習醫生來,探病的人一周可以進來一次。我的朋友念書忙,總是打電話給護理室,叫小姐來傳話問好,但人不來。
醫院的天井裡有幾棵大枯樹,雪天裡一群一群的烏鴉呱呱的在樹枝和地上叫。病房很冷,我包住自己,總是將頭抵在窗口不說什麼。同住一房的一位老太太,想逗我說話,走上來,指著窗外對我說:“你看,那邊再過去,紅磚公寓的再過去,就是圍牆,東柏林,在牆的後面,你去過那個城嗎?”
評《膽小鬼》
《膽小鬼》是三毛專門為《幼獅少年》的讀者寫的一篇散文。文長三千五百字,描述她小時候偷錢的故事。全文大概可以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介紹偷錢的背景。
文章一開始,三毛賣了個關子,並沒有直說偷錢,只是在敘述“這件事情,說起來是十分平淡的……”第一段的末尾才指出“我要說的是——偷錢”。
這種表達方式,是將答案放在後面,先製造懸疑,才揭曉意外的結果。令我聯想起王爾德到美國,海關人員問他:“您隨身攜帶的,有沒有需要打稅的貴重物品?”王爾德的回答是:“沒有,除了我的天才之外。”
第一部分敘述偷錢的各種下場。“最後那個遠走高飛的小朋友是受罰最輕的一個,他的父母在發現人財兩空的時候,著急的是人,人回來了,好好看待失而復得的兒子,結果就捨不得打了。”
這段話充滿了反諷的意味,令人聯想起梁實秋《雅舍小品》中的《孩子》:
“危及父母的生存和體面的時候,也許要狠心咒罵幾聲,但那咒罵大部分是哀怨乞憐的性質。其中也許帶一點威嚇,但那威嚇只能得到孩子的訕笑,因為那威嚇是向來沒有兌現過的。”
這樣的文字為何特別動人呢?三毛寫童年為何選擇偷錢的臭事呢?因為“真”,一針見血,反映了真實而深刻的生活,而不是冠冕堂皇的表面話。
第二部分描敘偷錢的經過。
“走進母親的睡房,看見五斗柜上躺著一張紅票子——五塊錢。”這真是莫大的誘惑。真正下手的情況是“我的呼吸開始急促起來,兩手握得緊緊的……再有知覺的時候,已經站在花園的桂花樹下,摸摸口袋,那張票子隨著出來了,在口袋裡。”
看起來,真是輕易到手,得來全不費工夫,文字也很平淡。可是細味之下,卻是以具體的動作神情,充分顯現了抽象的心理感覺,緊張之態,狀溢目前。
其實,幾乎每個人都有“偷”的念頭。三毛長大之後,仍然是童心未泯,照偷不誤。可別誤會她是竊盜宵小之徒。(白手成家)里就有一段是敘述她和荷西在晚上爬進總督家的矮牆,用四隻手偷挖花的故事。後來被衛兵發現,臨機應變,裝作談情說愛的情侶才得以脫身而出。
第三部分刻劃偷錢之後的心理。
整個人變了,坐也不是,立也不是,好像生了病。其實,母親發現掉了錢,並沒有懷疑三毛,可是,她“樣子的確像在發高燒,口袋裡的五塊錢就如湯裡面滾燙的小排骨一樣,時時刻刻燙著我的腿。”用譬喻的手法,誇張地形容鈔票燙著腿,在客觀上當然不是事實,鈔票怎麼會滾燙呢?可是在主觀感覺上,非如此過甚其詞,還真不足以描繪她心裏面的緊張與不安。
就在這樣“心裡有鬼”的情況下,折騰了一整天,最後的下場是“赤著腳快步跑進母親的睡房,將錢捲成一團,快速的丟到五斗櫃跟牆臂的夾fèng里去,這才逃回床上,長長的鬆了一口氣。”
三毛用回溯的口吻刻劃她童年的心境,生動傳神,而活現紙上。當然,還錢之後,想到夢想因為膽小而付諸流水,心裏面還是酸酸的。
第四部分描敘偷錢事件結束後的尾聲。
偷錢的滋味並不好受,因此,她沒有再偷,並且發現,原來姐姐弟弟們都有共同的經驗。
這樣一次童年的回憶,一個許多人共同的出軌經驗,在三毛的筆下,如此一幕幕地排演到讀者面前,真是栩栩若生,好像看電影一樣。沒有講理、沒有說教,而寓教化於詼諧之中,耐人尋味。
讀三毛的《傾城》
李延年在漢武帝面前,唱了支頗為令人心動的歌,說也奇怪,就此一曲便促成一樁千古美談的愛情故事,其歌曰:
“北方有佳麗
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
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
佳人難再得”
漢武帝只說歌好,不信有其人,偏偏他的姐姐知道,說李延年的妹妹便有這等絕世的美麗。從此武帝獲得新寵。樂師李延年也從此騰達起來,以至於後來招魂相思,弄出一句“何翩翩其來遲”的絕句,也都因為這“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緣故。
三毛的一段往事,寫成萬八字的散文——未嘗不可視之為小說——題名《傾城》,讀之再三,只覺盪氣迴腸,擾人心肺,一個苦讀的學生只怕連她自己也想不到會有這樣的一幕在她的生活中出現。然而事情畢竟發生了,發生得那麼短暫,那麼燦爛,那麼苦,那麼甜,那麼死去活來,險些把條小命送掉。
縱觀這篇散文,固然由於或然是事實,而覺得愈發動人(其實文學作品,大可不問其是實是虛,只問其合理合情與否便好)。由於燦然迸發了預料之外的情節,展現人性深處一層難以敘述深邃的情結,使人臣服了“愛是一切”的信念。愛,就是一種無需解說的契合。
愛,是性靈堤防的總潰決。
愛,也是孤寂深處唯一可以爆發的火山。
《傾城》的故事很簡單:寫一個在西柏林苦讀的學生,因為度假之必須,要到東柏林去申請許可,半路上,絕處逢生的遇到一位東柏林的軍官,承他之助,方始有成。而這位軍官,幾乎是一見到她便傾倒,但情的流露卻極其含蘊、溫柔、細緻、深刻。全部故事只在於那靈光的一閃。剎那的過程中,卻隱藏著某種人世的不幸、人生的不幸、和世事的不可能完美。
他呆呆的看住我的名字,一念再念——陳、陳、陳……“你說老實話哦!”他說。我不說話,只是笑了笑。那雙眼睛,今朝才見便離了的眼睛,他說我真美麗,他用英文說,說成了他和我的秘密還有終生的暗號。
“你姓陳,他姓蔣,怎麼會?”又問。
我反問他:“請問給不給經過東德的簽證嘛?”他說:“給、給、給……”急著嘩一下蓋了章,就成了事。
隔著櫃檯,我豎起了腳尖,在那中年胖子的臉上親了一下,說:“你真美,謝謝你。”然後,走了。
東柏林在展越南戰爭的照片,進去看了一下。那張,美軍提著越共的頭,踩在無頭屍體上,有若非洲獵象獵獸的成就感,在那個大兵的臉上開著花。沒有再看下去,覺得自己是一個亞細亞的孤兒。
去飯店吃了一頓魚排,付帳時,茶房暗示我——很卑微的那種笑,使我付出了不是過境時換的當地錢。有二十塊美金,給了十塊,每月生活費的十分之一。沒有等找錢,向那位老茶房笑笑,便走了。
經過一家書店,看見齊白石的畫,我一急,進去了,要人窗內拿下來,發現是印製的,不是原墨,就謝了走開。
街上行人稀少,有女人穿著靴子,那是我唯一羨慕的東西。
又走了很多路,累了,也渴,天在下午四點時已經暗了。可是這邊的城沒有太多燈光。問到了出關回西柏林的地方,關口很嚴也牢,是九曲橋似的用曲折牆建出來的,我猜是怕東邊的人用車子來闖關而設計的。
他們不給我回去,一直審問,問我那張白色的通行證如何得來的?為什麼會身上又有一本台灣的護照藏著。又問來時身上報了二十美金,怎麼換了五塊美金的當地東德馬克仍在,而那另十五元美金只剩下了五塊一張。我說吃飯時付錯了。問是哪一家飯店,我答誰記得路。
他們不給我走。我急了,急得又不想活了,說:“你們自己發的通行證,去問放我過來的那個關卡。去問!打電話去問呀!好討厭的,也不去解決。”
不知過了有多久,我彎彎曲曲的走過了一道又一道關,門口站著來接的,是中午那個以為已經死別了的人。他在抽菸,看見我出來,煙一丟,跨了一步,才停。
“來!我帶你,這邊上車,坐到第五站,進入地下,再出來,你就回西柏林了。”他拉住我的手臂,輕輕扶住我,而我只是不停的抖,眼前經過的軍人,都向我們敬禮——是在向他,我分不清他肩上的星。
在車站了,不知什麼時刻,我沒有表,也不問他,站上沒有掛鍾,也許有,我看不見。我看不見,我看不見一輛又一輛飛馳而過的車廂,我只看見那口井,那口深井的裡面,閃爍的是天空所沒有見過的一種恆星。
天很冷,很深的黑。不再下雪了,那更冷。我有大衣,他沒有,是呢絨糙綠軍裝。我在拚命發抖,他也在抖,車站是空的了,風吹來,吹成一種調子,夾著一去不返的車聲。沒有上車,他也不肯離去。就這麼對著、僵著、抖著,站到看不清他的臉,除了那雙眼睛。風吹過來,反面吹過來,吹翻了我的長髮,他伸手輕拂了一下,將蓋住的眼光再度與他交纏。反正是不想活了,不想活了不想活了,不想活了……“最後一班,你上!”他說。我張口要說,要說什麼並不知道,我被他推了一把,我哽咽著還想說,他又推我。這才狂叫了起來——“你跟我走——”“不可能,我有父母,快上!”“我留一天留一天!請你請你,我要留一天。”我伸手拉住他的袖子,呀!死好了,反正什麼也沒有,西柏林對我又有什麼意義。
怎麼上車的不記得了。風很大,也急,我吊在車子踩腳板外急速的被帶離,那雙眼睛裡面,是一種不能解不能說不知前生是什麼關係的一個謎和痛。直到火車轉了彎,那份疼和空,仍像一把彎刀,一直割、一直割個不停。
那一夜,我回到宿舍,病倒下來,被送進醫院已是高燒三日之後才被發現的。燒的時間頭痛,心裡在喊,在喊一個沒有名字的人。
住了半個月的三等病房,在耳鼻喉科。醫生只有早晨巡視的時候帶了一群實習醫生來,探病的人一周可以進來一次。我的朋友念書忙,總是打電話給護理室,叫小姐來傳話問好,但人不來。
醫院的天井裡有幾棵大枯樹,雪天裡一群一群的烏鴉呱呱的在樹枝和地上叫。病房很冷,我包住自己,總是將頭抵在窗口不說什麼。同住一房的一位老太太,想逗我說話,走上來,指著窗外對我說:“你看,那邊再過去,紅磚公寓的再過去,就是圍牆,東柏林,在牆的後面,你去過那個城嗎?”
評《膽小鬼》
《膽小鬼》是三毛專門為《幼獅少年》的讀者寫的一篇散文。文長三千五百字,描述她小時候偷錢的故事。全文大概可以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介紹偷錢的背景。
文章一開始,三毛賣了個關子,並沒有直說偷錢,只是在敘述“這件事情,說起來是十分平淡的……”第一段的末尾才指出“我要說的是——偷錢”。
這種表達方式,是將答案放在後面,先製造懸疑,才揭曉意外的結果。令我聯想起王爾德到美國,海關人員問他:“您隨身攜帶的,有沒有需要打稅的貴重物品?”王爾德的回答是:“沒有,除了我的天才之外。”
第一部分敘述偷錢的各種下場。“最後那個遠走高飛的小朋友是受罰最輕的一個,他的父母在發現人財兩空的時候,著急的是人,人回來了,好好看待失而復得的兒子,結果就捨不得打了。”
這段話充滿了反諷的意味,令人聯想起梁實秋《雅舍小品》中的《孩子》:
“危及父母的生存和體面的時候,也許要狠心咒罵幾聲,但那咒罵大部分是哀怨乞憐的性質。其中也許帶一點威嚇,但那威嚇只能得到孩子的訕笑,因為那威嚇是向來沒有兌現過的。”
這樣的文字為何特別動人呢?三毛寫童年為何選擇偷錢的臭事呢?因為“真”,一針見血,反映了真實而深刻的生活,而不是冠冕堂皇的表面話。
第二部分描敘偷錢的經過。
“走進母親的睡房,看見五斗柜上躺著一張紅票子——五塊錢。”這真是莫大的誘惑。真正下手的情況是“我的呼吸開始急促起來,兩手握得緊緊的……再有知覺的時候,已經站在花園的桂花樹下,摸摸口袋,那張票子隨著出來了,在口袋裡。”
看起來,真是輕易到手,得來全不費工夫,文字也很平淡。可是細味之下,卻是以具體的動作神情,充分顯現了抽象的心理感覺,緊張之態,狀溢目前。
其實,幾乎每個人都有“偷”的念頭。三毛長大之後,仍然是童心未泯,照偷不誤。可別誤會她是竊盜宵小之徒。(白手成家)里就有一段是敘述她和荷西在晚上爬進總督家的矮牆,用四隻手偷挖花的故事。後來被衛兵發現,臨機應變,裝作談情說愛的情侶才得以脫身而出。
第三部分刻劃偷錢之後的心理。
整個人變了,坐也不是,立也不是,好像生了病。其實,母親發現掉了錢,並沒有懷疑三毛,可是,她“樣子的確像在發高燒,口袋裡的五塊錢就如湯裡面滾燙的小排骨一樣,時時刻刻燙著我的腿。”用譬喻的手法,誇張地形容鈔票燙著腿,在客觀上當然不是事實,鈔票怎麼會滾燙呢?可是在主觀感覺上,非如此過甚其詞,還真不足以描繪她心裏面的緊張與不安。
就在這樣“心裡有鬼”的情況下,折騰了一整天,最後的下場是“赤著腳快步跑進母親的睡房,將錢捲成一團,快速的丟到五斗櫃跟牆臂的夾fèng里去,這才逃回床上,長長的鬆了一口氣。”
三毛用回溯的口吻刻劃她童年的心境,生動傳神,而活現紙上。當然,還錢之後,想到夢想因為膽小而付諸流水,心裏面還是酸酸的。
第四部分描敘偷錢事件結束後的尾聲。
偷錢的滋味並不好受,因此,她沒有再偷,並且發現,原來姐姐弟弟們都有共同的經驗。
這樣一次童年的回憶,一個許多人共同的出軌經驗,在三毛的筆下,如此一幕幕地排演到讀者面前,真是栩栩若生,好像看電影一樣。沒有講理、沒有說教,而寓教化於詼諧之中,耐人尋味。
讀三毛的《傾城》
李延年在漢武帝面前,唱了支頗為令人心動的歌,說也奇怪,就此一曲便促成一樁千古美談的愛情故事,其歌曰:
“北方有佳麗
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
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
佳人難再得”
漢武帝只說歌好,不信有其人,偏偏他的姐姐知道,說李延年的妹妹便有這等絕世的美麗。從此武帝獲得新寵。樂師李延年也從此騰達起來,以至於後來招魂相思,弄出一句“何翩翩其來遲”的絕句,也都因為這“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緣故。
三毛的一段往事,寫成萬八字的散文——未嘗不可視之為小說——題名《傾城》,讀之再三,只覺盪氣迴腸,擾人心肺,一個苦讀的學生只怕連她自己也想不到會有這樣的一幕在她的生活中出現。然而事情畢竟發生了,發生得那麼短暫,那麼燦爛,那麼苦,那麼甜,那麼死去活來,險些把條小命送掉。
縱觀這篇散文,固然由於或然是事實,而覺得愈發動人(其實文學作品,大可不問其是實是虛,只問其合理合情與否便好)。由於燦然迸發了預料之外的情節,展現人性深處一層難以敘述深邃的情結,使人臣服了“愛是一切”的信念。愛,就是一種無需解說的契合。
愛,是性靈堤防的總潰決。
愛,也是孤寂深處唯一可以爆發的火山。
《傾城》的故事很簡單:寫一個在西柏林苦讀的學生,因為度假之必須,要到東柏林去申請許可,半路上,絕處逢生的遇到一位東柏林的軍官,承他之助,方始有成。而這位軍官,幾乎是一見到她便傾倒,但情的流露卻極其含蘊、溫柔、細緻、深刻。全部故事只在於那靈光的一閃。剎那的過程中,卻隱藏著某種人世的不幸、人生的不幸、和世事的不可能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