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若以小說視之,這篇《傾城》大約在二分之一以後的部分,進入了急促、迫切的旋律,正是一種“鐵騎拼出槍刀鳴”的韻律。類似意識自由流動的告白,完全無需什麼脈絡軌跡的自然發展,仿佛,人,到這種地步才豁然解脫一切枷鎖,奔放出人的本元面目來。在這一部份里,作品只用了“反正是不想活了,不想活了。……不想活了”簡捷的語句,做為情節發展和心理描寫的基調,一切都要從這根本問題上考量。一種拚死的搏鬥,以一個女孩子的情景來衡量那種衝撞,或許只有拚著一死才能做得那番奮鬥。“母性最大的光輝,是把死擺在其他任何心愛人的前面”。如此子子孫孫才會綿延流長,傾城主角中的“我”,在當時真是拚死一擲,一切均在腦後了。

  這種旋律急促,直接表現主題、敘述故事本體的手法,逼人屏息細賞,真真絕妙。但也常有閒閒的幽默筆觸,當她看到一雙靴子,她會一筆傾出她整個生活的窘迫。“街上行人稀少,有女人穿著靴子,那是我唯一羨慕的東西”。也點透一個女孩的心靈。在整塊的文章中,這,並不必須,但有了“它”確愈發襯出文章的豐潤悠閒來。

  可喜的是,這一篇里最重要的情節是:“一個春花般的女孩,被一雙深井似的大眼睛沈入漩渦之後,在寒風凜冽中耗到最後一班車,到非走不可時”卻出現了這樣的一段文字:“‘最後一班了,你上!’他說。我張口要說,要說什麼並不知道,我被他推了一把,我哽咽著還想說,他又推我。這才狂叫了起來——‘你跟我走——’‘不可能,我有父母,快上!’‘我留一天留一天!請你請你,我要留一天。’我伸手拉住他的袖子,呀!死好了,反正什麼也沒有,西柏林對我又有什麼意義。”

  “……那雙眼睛裡面,是一種不能解、不能說、不知前生什麼關係的一個謎和痛。直到火車轉了彎,那份痛和空,仍像一把彎刀,一直割、一直割個不停。”

  這一個小小的段落,卻爆發人生彌足珍貴的內涵。從《傾城》二分之一偏後部分的描述,整個的情節調子,到此已達到最高xdx潮,層層細波,節節漣漪、細微之處她把說話的氣質、給小帳的微笑、卑視與同情,乃至盤查細故都筆筆不苟的寫了。而且寫得痛快淋漓,妙趣橫生,令人只在山中領略享受,無法稍事暇顧,錯過峰峰美景,正所謂盪氣迴腸,卻又悄不敢語的逼你非細讀不可。但是在緊要關頭,作者又用“反正不想活了”的簡略手法為你留下大幅的空白,供你自由聯想,讓你自己的聯想去彌補作品的留白,這也是滿足讀者創作欲望的方法——也就是說作者給讀者留下足以自我滿足的空間與情感——再細緻的文章如果失去這一點仍不會討好,也不能登藝術的殿堂,也難於引起共鳴,其實,所謂的“移情作用”,乃是作者在揮出移情筆墨之後,讀者仍可在此,做比較廣闊的優遊。因此,愈是在“情節”的深遠處、普遍處,愈多留些空白給讀者就愈能見及作品妙諦。《傾城》一開始便著力寫一個苦讀的學生。筆墨細緻生動,簡練的幾筆便能把許多細節勾勒清楚而且傳神,諸如功課的壓力,同學的交往,知心朋友的情分深淺的傳達,處處著墨不多,便能如見其人其事,但,也正因為如此,使一個弱女子,無形中進入荒涼的精神世界,孤寂與肩負看來真不但是憑忍受便能沖得過去。從心理因素上探求此乃後半部《傾城》遠因,德國人急攻猛進,仍非“學者”所宜。(事實上,學校已經說明了,應該停息一段時間再學才好。)只是主角人物為情勢所逼,非頭懸樑、錐刺骨的猛攻猛讀不可。那裡知道,人畢竟是情感、情緒、情愛、綜合性的動物,非在有情世界裡生活不可。一旦逾越過遠,便會產生反常的事情。後半部《傾城》戲劇效果雖好,但非有(苦讀)的前因,就不足致之。

  果然,當主角不得已把書住雪下一埋,事情就在近乎茫然不知的懵懂狀態下展開了。

  然而,仿佛精靈般的一個女孩,處在隨時可以傾覆的危機中,夢遊般闖了一關又一關的展示著情節的浪漫情調,這其中卻處處流淌著愛國情操。頭腦清明,而作風豪慡大膽,碰到稍有得理之機便不肯讓人分毫,施展她的處事手段,和“外交”手法——如答覆白色通行證的獲得,就敢罵了過去。遇到那些無知的傢伙也能“唬”他一頓,真真狡黠精靈般的玻璃人也。

  《傾城》雖採取直述式的散文形式,卻處處隱藏著警惕告誡的內容,流露著黽勉激勵的情節。也用了直接了當的手法,讓讀者無庸置疑非信不可。“那時的我,是一個美麗的女人,我知道,我笑,便如春花,必能感動人——任他是誰”。這樣的文字,真會產生“一笑傾人城,再笑傾人國”的威力。

  但是,前半部壓抑與困窘,變成後半部奔放與爆發,當你在臨結尾前,為諸多情節所眩惑之後,你會發現,三毛在處理這種愛的情節也是傾城的絕妙好手。單單以“深井般的眼睛”做為單一主旋律的連連出現,便動人心弦。加上似曾相識的宿命哲學,和“不知生前是什麼關係的一個迷與痛”,便把那痛徹心肺、刻骨銘心的愛,寫絕了。

  最後,她用一位老太太(一個老女人)的話結束全文:“你看,那邊再過去,紅磚公寓再過去,就是圍牆,東柏林,在牆的後面,你去過那個城嗎?”

  到此,讀者可以幽默的發現,老女人哪裡知道,這個春花般的病女孩正因為東西柏林有一道“哭牆”而傾倒呢!故事總因為內中有愛情而變得最好。最好的愛情故事又在於她並不來自煩瑣的糾纏。三毛處理類此的情節,總如撞擊的石火,只見其火花燦爛,不見其吃力勁道,真是治大國如烹小鮮。不問其是實是虛,人生如此,怎不快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