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頁
喬納森·貝茨參加了電影首映,男友卻還沒看過《米爾克》,回到紐約後,喬納森決定陪男友再去一次電影院。
他們開車從下城區出發,經過布魯克林大橋進入布魯克林區,那裡有一家他們常去的電影院,也是現在紐約放映《米爾克》場次最多的電影院。
距離電影院還有一個路口的時候,他們已經看到了遠比平時多的人流,貼著《米爾克》海報、亮著「24小時放映」燈牌的電影院大廳里更是大排長龍,隊伍延伸到了外面的馬路上,甚至連轉彎的街角處也在排隊。
喬納森·貝茨沒有說話,男友也沒有說話,他們只是沉默著將車開往了另一家放映《米爾克》的連鎖電影院,然後是又一家……每家電影院前都排著整齊又擁擠的長龍,後來天空中下起了濛濛細雨,也沒有人轉身離開,而是撐起了一把又一把雨傘,繼續排著隊。
還有幾個記者在拍照,一家電視台在採訪排隊的觀眾,是FOX新聞台的記者。
「FOX的新聞主播肯定會在明天的晨間新聞里說,是《米爾克》把美國的所有同性戀都吸引進了電影院才能製造出這樣的情景。」喬納森·貝茨忍不住開嘲諷說。FOX新聞曾針對他的遇襲事件做過一系列專題報導,但卻是站在同情兇手的角度上,還引用了大量的《聖經》原話,這無法不讓人覺得這家電視台存在著偏見。
「但是我們都知道那不是真的。」男友說,他的聲音裡帶著堅定的希望:「《米爾克》會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的,我從未見過哪部獨立電影有這樣的排隊盛況——那些B級片除外——這肯定會改變很多事情。」
喬納森·貝茨看向窗外,雨還在下,電影院大廳內也依舊人潮擁擠,不停有人走進去,也不停有人續在隊伍最後,整個隊伍的長度始終維持在一個恆定的水平。
「是的,這肯定會改變很多事情。」喬納森·貝茨緊握住男友的手說:「或許這會促成一些巨大的轉變,說不定,我們正在見證歷史。」
第245章 《米爾克》上映群像
羅傑·埃伯特像回家一樣走進他熟悉的放映室, 在有微光的漆黑環境裡, 準確無誤的找到了他的座椅——就在最後一排、緊挨屋門的過道旁邊, 那張椅子經過常年使用, 已經有點傾斜, 連海綿塌陷的形狀都非常契合他的身體,既柔軟又舒服。埃伯特喜歡坐在上面,度過幾個小時愜意的觀影時光,他還經常把腳伸到前面椅子的扶手上,這能讓他經常酸痛的肩膀和後背舒服很多。
「要來點兒嗎?」緊挨著他坐的, 主持著一檔電影評論節目的老友邁克·菲利普斯遞過來一塊涼了的三明治。
「不, 謝謝, 我在家吃過了。」羅傑·埃伯特推了推老友的手以示拒絕。
「好吧。」邁克·菲利普斯將三明治收回, 放在了餐盒裡。他的座椅旁邊還散放著飲料、眼鏡、毛毯、筆記本電腦等物品, 事實上不只是他, 放映室里的其他人也差不多,他們將自己的大衣雜物堆的哪兒都是,活像是來野營的。
這間放映室位於芝加哥雷克街, 歷史悠久, 面積狹小,只能擺放五十個座位,還往往坐不滿, 因為二十多年來,這裡的固定來客只有十幾個人——羅傑·埃伯特和他的朋友們,都是本地有名的影評家——但也不至於冷清, 因為對有些影評家來說,他們已經是把第二個家安在了這裡。
雖然這些影評家們偶爾也會去外面的電影院,去體驗一下更大的銀幕和更新的技術,但他們還是習慣於駐紮在這裡,這間小小的放映室在好萊塢也非常有名——不誇張的說,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的得主們經常在此誕生——電影公司們總是會殷勤的第一時間將最新的電影拷貝送來,這是受人尊敬的影評家們理所應得的福利。
羅傑·埃伯特看了眼銀幕,正在播放的這部電影已經到了尾聲,是妮可·基德曼與西恩·潘主演的《翻譯風波》,上映沒多久,聽說首映票房很不錯。
片尾字幕一出現,放映室就熱鬧起來,影評家們紛紛抱怨:「剪輯太差了。」
「有點像《本能》,還是低分版的。」
「我差點睡著。」
「畫面精美,內涵空洞。」
有人問:「接下來我們看什麼?」
「看《米爾克》。」羅傑·埃伯特說:「電影拷貝已經送來了。」
「太棒了,我早就想看看這部電影了。」為《芝加哥讀者》撰寫日常影評文章的喬納森·羅森鮑姆說:「我在德國的朋友說《米爾克》是一部藝術品,絕對完美無瑕,各方面都是。」
其他影評家也很感興趣:「是嗎?我早上還看了馬特·德魯奇的博客,他把這部電影批的一文不值。」
「誰是馬特·德魯奇?」
「最先報導柯林頓和萊溫斯基有一腿的那個新聞記者,他現在是個博客名人。」
「關於這部電影的新聞太多了,西維吉尼亞州還準備通過禁映令呢。」
「嘿,老夥計們,別讓那些紛紛擾擾的社會新聞影響了我們。」《電影評論》的撰稿人彼得·索茨斯基說:「我們可是專業的影評人,工作的時候得純粹點。」
「我同意。這件放映室是我們的聖地,至少在這裡,電影只能是電影。」
想法相同的還有羅傑·艾伯特,他也是天主教徒,但在工作的時候,他總是先將上帝放到一邊,像個最普通的觀眾一樣去欣賞每一部影片。
他們開車從下城區出發,經過布魯克林大橋進入布魯克林區,那裡有一家他們常去的電影院,也是現在紐約放映《米爾克》場次最多的電影院。
距離電影院還有一個路口的時候,他們已經看到了遠比平時多的人流,貼著《米爾克》海報、亮著「24小時放映」燈牌的電影院大廳里更是大排長龍,隊伍延伸到了外面的馬路上,甚至連轉彎的街角處也在排隊。
喬納森·貝茨沒有說話,男友也沒有說話,他們只是沉默著將車開往了另一家放映《米爾克》的連鎖電影院,然後是又一家……每家電影院前都排著整齊又擁擠的長龍,後來天空中下起了濛濛細雨,也沒有人轉身離開,而是撐起了一把又一把雨傘,繼續排著隊。
還有幾個記者在拍照,一家電視台在採訪排隊的觀眾,是FOX新聞台的記者。
「FOX的新聞主播肯定會在明天的晨間新聞里說,是《米爾克》把美國的所有同性戀都吸引進了電影院才能製造出這樣的情景。」喬納森·貝茨忍不住開嘲諷說。FOX新聞曾針對他的遇襲事件做過一系列專題報導,但卻是站在同情兇手的角度上,還引用了大量的《聖經》原話,這無法不讓人覺得這家電視台存在著偏見。
「但是我們都知道那不是真的。」男友說,他的聲音裡帶著堅定的希望:「《米爾克》會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的,我從未見過哪部獨立電影有這樣的排隊盛況——那些B級片除外——這肯定會改變很多事情。」
喬納森·貝茨看向窗外,雨還在下,電影院大廳內也依舊人潮擁擠,不停有人走進去,也不停有人續在隊伍最後,整個隊伍的長度始終維持在一個恆定的水平。
「是的,這肯定會改變很多事情。」喬納森·貝茨緊握住男友的手說:「或許這會促成一些巨大的轉變,說不定,我們正在見證歷史。」
第245章 《米爾克》上映群像
羅傑·埃伯特像回家一樣走進他熟悉的放映室, 在有微光的漆黑環境裡, 準確無誤的找到了他的座椅——就在最後一排、緊挨屋門的過道旁邊, 那張椅子經過常年使用, 已經有點傾斜, 連海綿塌陷的形狀都非常契合他的身體,既柔軟又舒服。埃伯特喜歡坐在上面,度過幾個小時愜意的觀影時光,他還經常把腳伸到前面椅子的扶手上,這能讓他經常酸痛的肩膀和後背舒服很多。
「要來點兒嗎?」緊挨著他坐的, 主持著一檔電影評論節目的老友邁克·菲利普斯遞過來一塊涼了的三明治。
「不, 謝謝, 我在家吃過了。」羅傑·埃伯特推了推老友的手以示拒絕。
「好吧。」邁克·菲利普斯將三明治收回, 放在了餐盒裡。他的座椅旁邊還散放著飲料、眼鏡、毛毯、筆記本電腦等物品, 事實上不只是他, 放映室里的其他人也差不多,他們將自己的大衣雜物堆的哪兒都是,活像是來野營的。
這間放映室位於芝加哥雷克街, 歷史悠久, 面積狹小,只能擺放五十個座位,還往往坐不滿, 因為二十多年來,這裡的固定來客只有十幾個人——羅傑·埃伯特和他的朋友們,都是本地有名的影評家——但也不至於冷清, 因為對有些影評家來說,他們已經是把第二個家安在了這裡。
雖然這些影評家們偶爾也會去外面的電影院,去體驗一下更大的銀幕和更新的技術,但他們還是習慣於駐紮在這裡,這間小小的放映室在好萊塢也非常有名——不誇張的說,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的得主們經常在此誕生——電影公司們總是會殷勤的第一時間將最新的電影拷貝送來,這是受人尊敬的影評家們理所應得的福利。
羅傑·埃伯特看了眼銀幕,正在播放的這部電影已經到了尾聲,是妮可·基德曼與西恩·潘主演的《翻譯風波》,上映沒多久,聽說首映票房很不錯。
片尾字幕一出現,放映室就熱鬧起來,影評家們紛紛抱怨:「剪輯太差了。」
「有點像《本能》,還是低分版的。」
「我差點睡著。」
「畫面精美,內涵空洞。」
有人問:「接下來我們看什麼?」
「看《米爾克》。」羅傑·埃伯特說:「電影拷貝已經送來了。」
「太棒了,我早就想看看這部電影了。」為《芝加哥讀者》撰寫日常影評文章的喬納森·羅森鮑姆說:「我在德國的朋友說《米爾克》是一部藝術品,絕對完美無瑕,各方面都是。」
其他影評家也很感興趣:「是嗎?我早上還看了馬特·德魯奇的博客,他把這部電影批的一文不值。」
「誰是馬特·德魯奇?」
「最先報導柯林頓和萊溫斯基有一腿的那個新聞記者,他現在是個博客名人。」
「關於這部電影的新聞太多了,西維吉尼亞州還準備通過禁映令呢。」
「嘿,老夥計們,別讓那些紛紛擾擾的社會新聞影響了我們。」《電影評論》的撰稿人彼得·索茨斯基說:「我們可是專業的影評人,工作的時候得純粹點。」
「我同意。這件放映室是我們的聖地,至少在這裡,電影只能是電影。」
想法相同的還有羅傑·艾伯特,他也是天主教徒,但在工作的時候,他總是先將上帝放到一邊,像個最普通的觀眾一樣去欣賞每一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