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因為他有自己的報紙專欄、有自己的電視節目,經常出書,前不久還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得到一顆星,成為了第一位獲得此榮譽的影評家,《福克斯》評價他是美國最有影響的評論家,這跟現實差並不太遠,他知道自己的影響力有多大,會對一部電影的前景造成多大的影響,所以他必須愛惜羽毛。更何況而且如果不是足夠客觀且公正,他也無法擁有如今的地位。

  羅傑·埃伯特將自己看電影時習慣攜帶的物品拿出來,那包括一個精巧的活頁筆記本,一支跟了他很多年的藍色鋼筆和一包面巾紙(能隨時擦拭眼鏡),他用這些裝備,寫出過無數讓讀者拍案叫絕的影評來。

  放映員從一個密碼箱裡拿出幾卷膠片,然後把它們穿在放映機上。

  室內燈光暗了下來,電影開始放映了。

  羅傑·埃伯特一直對《米爾克》抱有很高期待,雖然史蒂文·史匹柏這幾年拍片質量有些下降,比不上九十年代時的高水準,但這次影片陣容的超高規格,讓人想像不到有任何失敗的可能。

  為了不降低這份期待,羅傑·埃伯特甚至沒去看電影的預告片,平時也很少主動去關注跟電影有關的新聞,以免受到歐洲影評人的影響,現在終於看到成品,他不得不感慨,《米爾克》不愧是能拿到柏林金熊獎的集大成之作,這部電影的鏡頭語言和鏡頭暗示,在技巧上已然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史匹柏的電影拍攝技巧,果然是當今世界最具價值的電影財富。

  羅傑·埃伯特摘下筆帽,翻開筆記本,順著自己的思緒,在上面記錄著一些想法。

  除了電影拍攝技巧已至巔峰,影片裡也不缺少史匹柏獨具特色的人文關懷,因為雖然這是一部同性戀電影,主要角色也多為同性戀,但影片與其說聚焦了同性戀這個群體,更不如是在描寫普通人覺醒了自由意志後,意識到想要改變規則只能先順應規則,進而通過競選改變社會的過程——這與波士頓傾茶事件以及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都有著微妙的相似之處,長遠地看,對於那個時代,對於LGBT群體,乃至如今美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而且,對于丹·懷特殺死米爾克的原因,也沒有簡單的歸類於是反同事件或是政治鬥爭事件,電影裡深刻挖掘了丹·懷特這個角色的心路歷程,他的理想主義,他的一腔激情,他的壓力與責任,以及他的恐同、嫉妒、仇恨和感情用事。

  對於人性複雜的刻畫,也讓這個角色變得極其真實飽滿,讓人不能單純的用「壞人」這一個詞來概括他,或許可以說丹·懷特是過去乃至現在很多傳統環境中長大的恐同者、甚至說深櫃者的可悲縮影。

  編劇固然將丹·懷特寫的角色豐滿,但更加可貴的是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的表演,這幾乎不像是羅傑·埃伯特以往認識的那個演員了,確切地說,萊昂納多給了他比《飛行家》時更大的驚喜。

  當然,如果沒有棋逢對手,想必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也貢獻不出如此出色的演技,威廉·布蘭德利演活了一個腳踏實地的夢想家,一個熱情雄辯的領袖和一個合格的政客,而這正是哈維·米爾克——柏林電影節的最佳演員銀熊獎已經給了他證明。

  《米爾克》應該能在明年的頒獎季得到一個奧斯卡表演類獎項的提名,羅傑·埃伯特想,不,或許是兩個。

  羅傑·埃伯特露出純粹喜悅的笑容,他剛剛想到了一個絕妙的描述,於是立刻動筆將它寫了下來,隨後,他又皺眉深思,將這一頁撕了下來,隨便丟棄在腳下。

  觀影過程中,羅傑·埃伯特已經發現,相較於常用的正反打鏡頭,史匹柏更多的使用了鏡頭的移動(搖鏡頭)來替換剪輯點,這樣做也有好處,比如說更流暢的鏡頭能帶給觀眾更強的寫實感。

  到了電影最後的高潮,萊昂納多飾演的丹·懷特翻窗進入市政廳,準備謀殺哈維·米爾克的時候,連續不間斷的長鏡頭,教科書般的鏡頭語言,直接看呆了一堆人。

  邁克·菲利普斯不自覺的調整了自己的姿勢,歪歪扭扭的坐正了,彼得·索茨斯基拍了拍前排座椅,讓前面的人把自己的腳從椅背上放下來,擋著他視線了,而喬納森·羅森鮑姆不知不覺間將可樂喝進了毛衫里,他手忙腳亂的擦拭著,還忍不住讚嘆:「這個長鏡頭絕了!」

  這是一條充滿了巨大信息量的長鏡頭,通過調度不斷的變化,人稱、角度、景別的轉換,人物的每一個動作都有理有據,情緒渲染更是到位,讓人極易沉浸到這段劇情的氛圍當中,連眼睛都不捨得多眨一下。

  可以說,單純憑藉這個長鏡頭,《米爾克》就能提前鎖定一個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

  羅傑·埃伯特更加的欣喜,他寫了一頁又一頁的筆記——字寫因此寫的非常潦草,大概只有他自己看得懂寫了什麼——翻頁的聲音也越來越大,他顯然陷入到了一種亢奮的創作激情中。

  直到電影結束,演職員名單的最後一行字都走完,羅傑·埃伯特才停止寫作,他挺起身子,伸了個懶腰,發出暢快的一聲,低下頭數了數筆記本,發現自己已經寫了有十幾頁短評——不算撕下扔掉的那些——等下回家後,他會將這些瑣碎的想法整理成一篇正式的影評,發表在自己的報紙專欄里,還有電視節目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