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刊印書籍可不是簡單的事,他們曾協助鄭宰相主持刊印新朝曆書一事,深知其中的艱辛。

  魏明面無表情地道:「是七公主。」

  眾人呆了一呆。

  魏明指指那些紙張:「這些紙張只是謝家書坊賣出的普通紙,除了這些,還有價格昂貴的灑金紙,桃花紙,當然也有更便宜的粗紙,其中最受士子喜愛的是物美價廉的綿紙,荊南一帶的百姓稱呼這種紙為謝家紙。」

  「至於這幾本農書、醫書,也是謝家所出。他們在各地的書鋪不僅撰書、印書、賣書,還允許百姓前去借閱書冊,提供紙張讓他們抄書。荊南的藏書樓已經收集了萬捲圖書,每天有書生文人前去求書,謝家人來者不拒,每人只收一文錢。」

  眾人神色頓時一凜。

  世家為什麼能代代繁榮、能人輩出?

  世家和寒族之間為什麼涇渭分明?

  因為世家不僅長期壟斷權力和財富,還徹底壟斷了學識。

  世家子弟四五歲就開蒙讀書,他們有賢明的長輩,有博學的老師,有豐富的藏書,有世代積累的傳承,有淵源的家學。

  普通人家的子弟呢?

  光是紙張筆墨的消耗就能拖垮一個家庭,普通人家舉全族之力也未必能培養多少讀書人。

  富戶之家倒是不必為銀錢發愁,可是他們家中也沒有多少藏書,想湊齊一套四書都難,更別提那些珍貴的大儒之作。好不容易費盡千辛萬苦得到一本錯誤百出的抄本,身邊沒有可以請教的師長,書讀百遍也未必能正確理解其中的意義。

  屋中幾人都是寒門出身,頭懸樑錐刺股,歷盡艱辛才走到如今,而他們因為出身所限,不可能身居高位,永遠只能屈居世家子弟之下。

  這世上,大概只有他們能看懂謝家紙,謝家藏書樓背後的深遠意義。

  讓學識得以在民間流傳,讓平民百姓可以用得起紙張,可以買得起書本,可以不花分文就能看遍謝家收藏的所有藏書。

  造福萬民,功在千古!

  眾人神色,難掩激動之色,「這些果真是七公主的主意?」

  魏明點點頭:「謝家嫡支已經斷絕,他們行事低調,沒有大肆宣揚,我也是花了半年才查出來下令開放藏書樓的人是七公主,主持撰寫農書的人也是七公主,她命人在荊南設了一座書坊,每天有一千人收集整理書目、撰寫文章。」

  眾人交換了一個震驚的眼神。

  秦非面露疑惑之色,既然長史知道七公主做了這麼多造福百代的好事,為什麼還要害七公主?

  他撓撓腦袋,道:「七公主有慈悲心,心繫天下,不讓鬚眉,我們更不應該讓她代嫁。」

  其他幾人紛紛向他投來同情的一瞥。

  魏明懶得理會他,看著其他幾個人:「前不久宰相府春宴,二皇子為七公主購置了一盆牡丹花,花了數萬金,我故意將風聲放出去,果然有人罵二皇子奢靡。七公主收下了花,春宴當天,她沒有出席,卻派人把花送去了宰相府競爭花王,最後那盆花獲勝,七公主把花賣給了一個豪商,賣花的錢,七公主全都用來安置流民。第二天,彈劾二皇子的摺子就少了一半。」

  他停頓了一下。

  「七公主看似嬌柔賢淑,實則心機深沉,又乃國色,她出一趟宮,世家子弟爭相追逐,日後將有多少朝官是她的裙下之臣?」

  魏明神色鄭重。

  「七公主必為我等心腹大患,她在二皇子身邊一天,二皇子就多一分勝算。」

  所以,既然可以一箭多雕,同時除掉七公主和二皇子,為什麼不讓七公主代嫁?

  眾人沉默。

  秦非不吱聲了。

  魏明轉身,朝李玄貞站著的地方拱手:「殿下,這一次您不能再心軟了。」

  李玄貞沉默了很久,耳畔響起那道嘶啞的囑咐:「為阿娘報仇……長生奴,為阿娘報仇……」

  寒意涌遍全身。

  他站在幽暗的角落裡,點了點頭。

  魏明大喜:「我這就去安排!」

  太子終於能對七公主狠下心腸了。

  ……

  這日,瑤英正對鏡挽發,王府外忽然來了兩個太監。

  「貴主,聖上召見。」

  第17章 酋長求娶

  瑤英跟在太監身後,緩步登上苔痕斑駁的長階。

  寒星初落,晨曦薇露。

  報曉的鐘聲響徹整座殿堂。

  朱紅的直欞窗里隱約透出搖曳的燭光,李德勤於政事,幾乎每天都會召見政事堂的大臣議事,內殿的燭火徹夜不熄。

  太監進殿通報。

  瑤英立在丹墀之上,回首遙望遠處半山腰上矗立著的恢弘宮殿,如初雪般潔白的臉龐上沒有一絲表情。

  宮城東北角層巒疊嶂,樓台殿閣坐落其中,檐牙交錯、鱗次櫛比,琉璃瓦上浮動著清冷的瀲灩輝光。

  那是前朝末帝為避暑修建的離宮。太極宮地勢低洼,一到夏季,潮濕悶熱,日照不夠的角落裡爬滿濕漉漉的青苔,離宮建在山腰之上,雄偉壯麗,軒敞疏朗,更適宜居住。

  瑤英心裡暗暗盤算:等婆羅門藥的事情查清楚了,得想辦法把謝貴妃挪到離宮去住。

  太極宮太悶熱,離是非太近。

  一陣潮濕晨風拂過,涼意透骨,瑤英不禁打了個激靈,攏了攏肩上的月白地折枝番蓮夾纈陂巾。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