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25]轉引自Zakaria,“The Arrogant Empire”。

  [26]Arthur M.Schlesinger Jr.,“Foreign Policy and the American 插racter,”Foreign Affairs,Fall 1983.

  [27]Niall Ferguson,“Why America Outpaces Europe(Clue:The God Factor),”New York Times,June 8,2003.

  [28]Ibid.

  (1)美國駐外使領館常會遭受攻擊,作者認為這反映出世界其他地方並不喜歡美國。——譯者注

  (2)指聯合國。——譯者注

  (3)此句的英文原文為conservative America is“Right”not just in the sense of being conservative,but also in the sense that it is sure that it is right。其中的“Right”一詞在此是個雙關詞,既有“右派”的含義,又有“正確的”含義,故將此句拆開翻譯成兩句。——譯者注

  後記

  保守派是如何獲勝的

  那是俄亥俄州立大學校園裡一個田園式的春日傍晚,彼時離2004年11月的大選還有186天。大約50名學生和一條狗圍繞在真人尺寸大小的小布希紙板畫像周圍。幾件黑色運動T恤衫上寫著“忠告自由派:保守主義的要旨”。他們中多數人的紐扣上都別著各種代表勝利的共和黨的大象徽章。一隻塞得鼓鼓囊囊、外表悽慘的代表民主黨的驢,用一根繩子懸空吊在樹枝上。

  大約晚8點半,學生們聚集在一部電話機旁,傾聽與迪克·切尼進行的熱線電話,這是一個被宣傳為“支持總統集會”的全國性活動的組成部分。當副總統慶祝薩達姆·海珊被關進監獄的時候,學生們鼓掌了;而當副總統稱讚福克斯電視台的報導“如此準確”時,學生們則開心地叫喊起來。在副總統接到一個為向他致敬而取名切尼的六年級學生的電話,說要保持“牛仔傳統”的時候,就連這些保守派鬥士也顯得有些尷尬。但當那條狗自發地跳起來猛咬那隻鼓鼓囊囊的驢時,他們的情緒又恢復了過來。

  熱線電話是俄亥俄州立大學校園“保守派周”的高潮,這個“保守派周”的內容包括為軍人的孩子舉辦義賣、集會支持對美國的效忠誓言,以及一個槍枝趣味日。校園裡的共和黨成員有300名,並且已經簽約雇用600名學生為小布希的競選做志願者工作。一位名叫希思的年輕民主黨人——他是窺探共和黨行動的三名學生中的一人——承認,共和黨人在該校園裡比他們一方組織得更好。

  那一年的年末,小布希贏得了俄亥俄州的支持並獲得第二個任期,希思最大的恐懼變成現實了。小布希在俄亥俄州的勝利相對來說並不是很大——他只贏得了118569張選票——但若沒有七葉樹州(Buckeye State)(1)的支持,他就贏不了選舉人團票。但是在全國範圍,他成功地擊敗了約翰·克里,他所贏得的選民票比美國歷史上的任何一位總統都要多。他多半是在“紅色”的共和黨州擴大了自己的優勢,同時又在“藍色”州里蠶食了民主黨的優勢。布希勝利的同時共和黨在參眾兩院也大獲全勝,並且布希的勝利肯定也對這一結果有所助益。共和黨在參議院的席位增加到55席,逐漸接近打破阻礙投票的冗長辯論所需的60席。參議院少數黨領袖湯姆·達施勒(Tom Daschle)也是共和黨的戰利品,他失去了自己代表南達科他州的參議員席位。與此同時,共和黨增加了自己在眾議院的多數席位,儘管是受惠於有些不光彩的選區改劃。事實上,共和黨在華盛頓正享有1928年赫伯特·胡佛當選總統以來最持久的權力期。[1]

  這一結果是對自由主義美國的沉重打擊,而國外對這一打擊也有同樣強烈的感覺。《衛報》的反應是:“哦,天哪!”《每日鏡報》(Daily Mirror)則問道:“那59054087個人怎麼會這樣愚蠢?”而這些報紙都是以英國這個美國最親密的盟友為基地的。《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承認,“德國人和法國人感到震驚”。雅克·席哈克和格哈特·施洛德(Gerhard Schr?der)幾乎掩飾不住自己的失望之情。而在這方面,他們至少反映了這兩個國家的人民意志。如果說大選前的民意調查顯示約翰·克里在美國有進行一搏的機會,那麼他在歐洲那些假想的選民中則將贏得壓倒性的勝利。2004年夏,在35個國家中對3.4萬人進行的調查顯示,小布希只在波蘭、菲律賓和奈及利亞3個國家中領先。[2]在許多美國最重要的盟友中,這位“有毒的德克薩斯人”的支持率少得可憐,簡直是種侮辱——法國5%、荷蘭6%、西班牙7%、德國10%、英國16%。

  小布希的勝利加深了國外對美國的疑慮。歐洲那些專家過去4年中一直將小布希描繪為竊取2000年選舉的入侵者,幾乎是在一夜之間,他們面臨一個令人憂心得多的可能性,即小布希實際上代表了美國人民。

  對驢子的兇狠進攻

  對於那些宣稱他們的論文是經過民意確認的作者來說,沒有比這更煩心的事情了。然而2004年的選舉再清楚不過地證明了本書的兩個核心觀點,即保守主義是美國政治的主導力量,以及保守主義解釋了為什麼美國與眾不同。

  我們補充了最新的資料,以反映2004年的結果及其直接的後續效應。但我們仍然覺得,值得用2004年的選舉情況來衡量一下本書的正題。有些保守派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一次勝利需要進一步的解釋呢?但政治中沒有什麼事情是輪廓鮮明的。右派美國的勝利可能是2004年的主要事實,但如果透過表面往下看,就會看到一幅具有細微差別的畫面。小布希的勝利真的確定了美國政治的重組嗎?真的代表了美國保守主義的勝利嗎?我們還是從主要問題入手吧——小布希的勝利有多完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