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從右派手中贏得勝利

  對2004年選舉的任何分析最好都從謙卑的調子開始。如果從有爭議的那一天中途開始,多數政治評論家(包括本書的兩位作者)都不會認同。最初的選後測驗顯示,約翰·克里在俄亥俄州和佛羅里達州都有可觀的領先。從德克薩斯州飛回華盛頓的總統座機上,小布希的助手們被告知情況不妙,保守派的網站開始推卸責任(普遍的共識是,推動伊拉克戰爭的新保守派應該遭殃)。到下午茶的時候,莫林·多德和雪梨·布盧門撒爾(Sidney Blumenthal)等自由派評論家已經在英國廣播公司預報選舉結果了(他們在那裡比在美國的電視網絡上受到的限制更少)。而在波士頓,一個由好萊塢分遣隊帶領的狂歡集會已經開始了。可靠的證據表明,結果正朝向創記錄的高度發展,民主黨的組織人員在全國各地都達到了目的。當克里出面發表一系列衛星廣播,以聚起忠實的支持者時,他的主要競選顧問鮑勃·施勒姆(Bob Shrum)硬把他留下來說,他要做第一個稱呼克里為總統先生的人。

  當然,那並沒有發生。結果共和黨的人數比民主黨人還多,民主黨在一代人最痛苦的失敗中崩潰了。那一天折磨人的瞬間勝利解釋了為什麼傾向民主黨的評論家立即開始貶低小布希的勝利。他們認為他的獲勝優勢並不是壓倒性的,根本不能夠證明這個國家的政治方向,這種勝利更多是由於細節東西的作用,如個性和策略,而不是基本政治潮流的作用。

  從妄想症(共和黨在俄亥俄州安裝了投票機)到種種怪異情況的出現(有位社會學家在評論我們這本書的時候,甚至認為許多人投票給小布希是因為不知道他是個保守派),左派為小布希的勝利擬了一長串的藉口,[3]同樣也找出了眾多的替罪羊,包括霍華德·迪安在初選中把民主黨向左的方向拉得太遠,麻薩諸塞州首席法官瑪格麗特·馬歇爾(Margaret Marshall)的中間投票使同性戀在該州變得合法。不過自由派修正主義者的主要觀點有三個:戰場氛圍有利於小布希(在任總統和戰時總統通常能夠再次當選),約翰·克里不適合擔任總統,共和黨的表現並不是真的那麼好。《即將出現的民主黨優勢》的兩位作者約翰·朱迪斯和瑞·泰克希拉認為,“小布希再次當選的優勢不如比爾·柯林頓、羅納德·里根或理察·尼克森,並且面對的是一個有缺陷的民主黨對手”[4]。

  這些觀點有一定的真實性——當然比保守派必勝主義者承認的要多,因此才有本書中一以貫之的主題——右派過度擴張的危險。小布希是歷史上再次當選的總統中認可率最低的,且多數美國人確信入侵伊拉克是個錯誤。在這樣的情況下,小布希開始了他的2005年。但是自由派的辯護者依然不得要領。小布希雖然沒有贏得壓倒性的勝利,但他卻無可非議地贏得了勝利——他贏得了51%的選民票,1964年以來還沒有哪位民主黨人有此佳績,而且他是在一種充滿敵意的政治氣候中取勝的。至於民主黨呢,他們的問題遠比麻薩諸塞州那位資歷尚淺的參議員來得嚴重。

  小布希儘管是在任總統,但2004年的戰場很難說是於他有利。在任總統有時可以在差勁的戰爭和糟糕的經濟中倖免於難,而小布希卻要從這雙重的困境中求生存。2004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多數選民認為國家正朝錯誤的方向發展。民主黨人反覆指出,小布希是赫伯特·胡佛以來,第一位尋求連任時容忍自己地盤中的工作崗位淨流失的總統,而由此引發的經濟陣痛,傳到了許多在選舉上至關重要的中西部。2004年,在俄亥俄州用不著走很遠就能夠發現倒閉的工廠、破損的房屋和因工作崗位出口到國外而對政府憤怒不已的人們。在小布希總統任期的前3年,該州失去了1/6的製造業工作崗位。“布希經濟”中表現較差的20個地方就有3個是在俄亥俄州:一是萊馬(Lima),它失去了22.9%的工作崗位;一是漢密爾頓-米德爾頓(Hamilton-Middletown),它失去了18.7%的工作崗位;還有一個是托萊多(Toledo),它失去了15.6%的工作崗位。在整個美國,多數選民不贊成小布希對經濟的處理方式,而說起總統更喜歡的解決手法——減稅,超過2/3的選民認為減稅要麼對經濟不利(17%),要麼對經濟沒有什麼作用(51%)。[5]

  俄亥俄州也說明了伊拉克對小布希提出的巨大挑戰。巴格達的陷落雖然一時提高了小布希民意調查的數字,但隨後反覆出現的壞消息侵蝕了這一增長。俄亥俄州像其他內陸核心地區一樣,“9·11”事件後愛國主義情緒高漲,以至於人們用美國國旗來裝點高速公路上的橋樑。但是該州也遭受到打擊。戴頓(Dayton)是美國最大空軍基地之一的所在地,而俄亥俄州則是在國外部署後備軍人人數最多的州之一。到11月的時候,伊拉克戰爭已經連續幾個月都進展糟糕,選舉時的背景是綁架、斬首和軍隊傷亡。與其將小布希與里根相比,還不如將他與林登·詹森相比來得更有意義。詹森也是一位深陷外國冒險的來自德克薩斯州的總統,他退出了1968年的初選。

  那麼,為什麼民主黨沒能把小布希打發回德克薩斯州呢?讓我們想一想民主黨為失去選舉而找的種種傳統藉口。民主黨因內部競爭而分裂,選民關注細節瑣事,經濟表現反常地好,而或許最重要的是,選民投票率難以置信地低——所有這些藉口都與2004年的情況不符。民主黨很早就滿懷激情地團結在約翰·克里的身後。選舉是衝著那些大問題而來的:恐怖主義、伊拉克和減稅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選舉是等著約翰·克里去取勝的。但為什麼他沒能夠做到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