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1937年2月編寫了《毒氣防護教範(草案)》,1943年以後,該草案正式作為教範使用。另一方面,還制定並頒布了制式裝備的一系列說明書。如《手榴彈89式甲、乙、丙綠筒說明書》、《化學戰資材說明》。這些說明書均是帶密級的。
科研所化學戰教育的受訓者和接受化學戰巡迴教育團培訓的化學戰骨幹分子回到部隊後,開始了對所屬部隊進行化學戰普及教育。後擔任習志野化學戰學校教官的石崎申之回憶說:“一戰後,陸軍部開始認識到化學戰教育研究的必要性,並逐年開展教育。1931年春的化學戰整體培訓,因當時正值將要發生‘九•一八’事變的緊要關頭,教育總監部原定不要求處於國防第一線的關東軍派遣專修人員,但在關東軍教育主任石原莞爾中佐的強烈要求下,決定派一人參加培訓,這個任務落在我的身上。..參加那次集訓,是當時任關東軍教育主任石原莞爾中佐對我委以重任:‘待你歸隊後,我們必須在軍中進行普及教育。與之相關的演練費用和其他費用,根據你的需求來定,儘量帶更多的實物回來。並將我這個強烈意願轉達給陸軍部和參謀本部。’歸隊後,便立即在部隊展開了普及教育。”在各部隊進行勤務演習教育時,召集預備役、後備役軍官、士兵中的化學戰勤務人員進行為期3~4周的化學戰教育。比如第9師團在1933年召集的軍官、士兵參加化學戰培訓的人數共有463名。
1933年軍令陸乙第5號《關於補備教育》的文件中,要求加強對“化學戰相關人員”和“野戰化學戰人員”的教育培訓。
其中化學戰相關人員教育是指對一般部隊中與化學戰有關的軍官、士官、士兵的培養,各個師團進行為期2~4周的速成綜合教育。其人員在教育實施的第一年即1934年就超過了40000人。對野戰化學戰人員的培養,因其專業性強,將軍官與士官分開進行,軍官在步兵學校和科研所接受為期1~2個月的綜合教育,士官在各個師團,由步校、習志野學校、科研所編成的巡迴教育團進行為期2周左右的綜合教育。
各軍事院校也對學員進行了具有本軍兵種特色的化學戰教育。從1924年至1933年,陸軍大學第1期到第6期的課程中均有“化學戰戰術”、“化學戰戰術及教育手段”、“毒氣的使用方法和部隊設施”等3個題目。這說明在當時,日軍不僅在初級院校,在高級院校也同樣重視化學戰教育。
第七章為皇軍增添光彩的化學戰學校:第二節陸軍習志野學校的創立 [本章字數:794 最新更新時間:2009-07-10 16:25:10.0]
對於應設立化學戰教育專門機構的意見,日本軍部很早便已開始研究。根據有關人員多次的海外考察及駐外武官的報告,列強的化學戰教育狀況日趨明朗。日本要求設立專門機構的呼聲也因此愈加高漲。其中,在制度調查委員會的報告(1924年)及化學戰研究委員會(1926年)的研究中討論了具體的方法。
在技術研究已步入正軌的1927年,首先開始了以科研所為中心的化學戰教育———以科研所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的普及教育。
但科研所是技術研究機關,教育不是其主要任務,自然在教育內容和實施方法上有所制約,特別是實彈教育和運用教育對科研所是不適宜的。因此,為真正促進化學教育,改變其落後於順利發展的技術研究的狀況,有必要儘快設立專門的教育機關———化學戰學校。
陸軍部於1932年12月,發表了軍備改革修正案。該方案以“九•一八”事變為焦點,以以下四個項目為支柱:(1)充實在中國東北的兵力;(2)充實補備教育;(3)改善緊急情況下的各項制度;(4)充實作戰裝備和器材,加快化學戰教育正規化的步伐。
其中,在“改善緊急情況下的各項制度中”,列出了“各部隊毒氣防護的教育設施”和“設立毒氣防護教育機構”兩個項目。前者是對軍制改革方案中“配備防毒面具及設置毒氣室”內容的保留;後者則是新增加的內容。在這裡,日本夢想多年而又懸而未決的設立化學戰學校的問題終於被提上議事日程,離現實只有一步之遙。
軍備改革修正案寫入1933年度預算案,並提交第64屆議會(1932年12月26日至1933年3月26日)審議。在當時非常時局下,預算案沒有修正便予以通過,確定了陸軍習志野學校的創立。
1933年3月31日,在習志野成立化學戰學校,並於4月23日命名為“陸軍習志野學校”,8月1日開學,任命舞鶴要塞司令官、陸軍少將中島今朝吾為習志野學校校長,該校幹事為步兵第57聯隊聯隊長、陸軍步兵大佐今村。
第七章為皇軍增添光彩的化學戰學校:第三節化學兵監部 [本章字數:746 最新更新時間:2009-07-10 16:25:28.0]
兵種監部,為日軍的一級軍種組織,相當於現在的兵種司令部。化學兵監部,即化學兵訓練部。
如前所述,習志野學校是作為教育總監部直接管轄的學校而起步的。當時,教育總監部由騎兵、炮兵、工兵、運輸兵等各兵種監部以及總務處、第1處、第2處組成,習志野學校由第1處管轄。
1938年3月,教育總監部改編為四兵種監部和第1部(第1、2處)、第2部(第3~第5處),習志野學校由第5處領導。
科研所化學戰教育的受訓者和接受化學戰巡迴教育團培訓的化學戰骨幹分子回到部隊後,開始了對所屬部隊進行化學戰普及教育。後擔任習志野化學戰學校教官的石崎申之回憶說:“一戰後,陸軍部開始認識到化學戰教育研究的必要性,並逐年開展教育。1931年春的化學戰整體培訓,因當時正值將要發生‘九•一八’事變的緊要關頭,教育總監部原定不要求處於國防第一線的關東軍派遣專修人員,但在關東軍教育主任石原莞爾中佐的強烈要求下,決定派一人參加培訓,這個任務落在我的身上。..參加那次集訓,是當時任關東軍教育主任石原莞爾中佐對我委以重任:‘待你歸隊後,我們必須在軍中進行普及教育。與之相關的演練費用和其他費用,根據你的需求來定,儘量帶更多的實物回來。並將我這個強烈意願轉達給陸軍部和參謀本部。’歸隊後,便立即在部隊展開了普及教育。”在各部隊進行勤務演習教育時,召集預備役、後備役軍官、士兵中的化學戰勤務人員進行為期3~4周的化學戰教育。比如第9師團在1933年召集的軍官、士兵參加化學戰培訓的人數共有463名。
1933年軍令陸乙第5號《關於補備教育》的文件中,要求加強對“化學戰相關人員”和“野戰化學戰人員”的教育培訓。
其中化學戰相關人員教育是指對一般部隊中與化學戰有關的軍官、士官、士兵的培養,各個師團進行為期2~4周的速成綜合教育。其人員在教育實施的第一年即1934年就超過了40000人。對野戰化學戰人員的培養,因其專業性強,將軍官與士官分開進行,軍官在步兵學校和科研所接受為期1~2個月的綜合教育,士官在各個師團,由步校、習志野學校、科研所編成的巡迴教育團進行為期2周左右的綜合教育。
各軍事院校也對學員進行了具有本軍兵種特色的化學戰教育。從1924年至1933年,陸軍大學第1期到第6期的課程中均有“化學戰戰術”、“化學戰戰術及教育手段”、“毒氣的使用方法和部隊設施”等3個題目。這說明在當時,日軍不僅在初級院校,在高級院校也同樣重視化學戰教育。
第七章為皇軍增添光彩的化學戰學校:第二節陸軍習志野學校的創立 [本章字數:794 最新更新時間:2009-07-10 16:25:10.0]
對於應設立化學戰教育專門機構的意見,日本軍部很早便已開始研究。根據有關人員多次的海外考察及駐外武官的報告,列強的化學戰教育狀況日趨明朗。日本要求設立專門機構的呼聲也因此愈加高漲。其中,在制度調查委員會的報告(1924年)及化學戰研究委員會(1926年)的研究中討論了具體的方法。
在技術研究已步入正軌的1927年,首先開始了以科研所為中心的化學戰教育———以科研所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的普及教育。
但科研所是技術研究機關,教育不是其主要任務,自然在教育內容和實施方法上有所制約,特別是實彈教育和運用教育對科研所是不適宜的。因此,為真正促進化學教育,改變其落後於順利發展的技術研究的狀況,有必要儘快設立專門的教育機關———化學戰學校。
陸軍部於1932年12月,發表了軍備改革修正案。該方案以“九•一八”事變為焦點,以以下四個項目為支柱:(1)充實在中國東北的兵力;(2)充實補備教育;(3)改善緊急情況下的各項制度;(4)充實作戰裝備和器材,加快化學戰教育正規化的步伐。
其中,在“改善緊急情況下的各項制度中”,列出了“各部隊毒氣防護的教育設施”和“設立毒氣防護教育機構”兩個項目。前者是對軍制改革方案中“配備防毒面具及設置毒氣室”內容的保留;後者則是新增加的內容。在這裡,日本夢想多年而又懸而未決的設立化學戰學校的問題終於被提上議事日程,離現實只有一步之遙。
軍備改革修正案寫入1933年度預算案,並提交第64屆議會(1932年12月26日至1933年3月26日)審議。在當時非常時局下,預算案沒有修正便予以通過,確定了陸軍習志野學校的創立。
1933年3月31日,在習志野成立化學戰學校,並於4月23日命名為“陸軍習志野學校”,8月1日開學,任命舞鶴要塞司令官、陸軍少將中島今朝吾為習志野學校校長,該校幹事為步兵第57聯隊聯隊長、陸軍步兵大佐今村。
第七章為皇軍增添光彩的化學戰學校:第三節化學兵監部 [本章字數:746 最新更新時間:2009-07-10 16:25:28.0]
兵種監部,為日軍的一級軍種組織,相當於現在的兵種司令部。化學兵監部,即化學兵訓練部。
如前所述,習志野學校是作為教育總監部直接管轄的學校而起步的。當時,教育總監部由騎兵、炮兵、工兵、運輸兵等各兵種監部以及總務處、第1處、第2處組成,習志野學校由第1處管轄。
1938年3月,教育總監部改編為四兵種監部和第1部(第1、2處)、第2部(第3~第5處),習志野學校由第5處領導。